分享

庄之明谈语文学习要“四多”

 许愿真 2014-12-17

  

  庄之明谈语文学习要“四多”

  申士昌

  我早就想采访我的友人庄之明,不仅因为他是颇有名气的文学家,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文学评论,并多次获奖,有《海菊花与宝石花》《十四岁的经理──庄之明小说集》《爱的萌芽──庄之明获奖小说集》《大漠·太阳·月亮──庄之明小说自选集》《我的中学生朋友》《美》《特别好听的故事》《香港风情》《世界漫游》《小女将闯天下》等文学作品,而最令我感动并产生采访他动机的,是读了他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1999年第4期的文章《三十七年的寻师情结》之后。文章记叙了他在上海华东师大实习时教过的三位学生,一直在关心、思念、追寻教过她们仅两个月的实习老师,终于在上海相会。这篇优美的散文,三位当年学生的来信,倾注着真挚的感情,体现了高尚的境界,深深地打动着我,感染着我。

  提到中学生怎样学习语文,集好教师、名作家、名编辑于一身的庄之明侃侃而谈。他自谦地说,他的看法可能比较传统,还是要重视多看、多读、多写、多思考。

  多看。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注意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作文无秘诀,但有规律可循。他向我谈起一位作家在北京郊区体验生活得到的启示。这位作家在冰天雪地的山村,看见一位青年在从井里打水时不慎将水桶掉进井里,怎么也捞不上来。这时,前来挑水的一位盲人,慢步走上井台,双脚站在满地冰块的井口,轻轻地将带钩的扁担探进井里,不一会儿就将水桶从井里捞上来了,稳稳地放在井台上。这位盲人帮助别人捞上水桶以后,自己挑着满满的两桶水稳步走回家。这位作家观察这个盲人捞水桶和挑水的场景后,深受启发:这位盲人能够站在满地是冰的井台上捞水桶、打水,没有出现任何险情,他回家的路既弯曲又不平坦,他却能应付自如,如履平地,表现了他熟练的技能。作家写小说,也应该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观察生活、描写人物、叙写故事等方面的技能。庄老师说,我们中学生在家里、在学校内、在社会上接触许多人,经历不少事,为什么在作文时还觉得没的可写、无话可说呢?主要原因是平时没有注意多观察生活,看得不多、不深入、不细致,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才产生搜索枯肠的感觉。庄老师希望广大中学生多观察生活,写点观察笔记、日记、周记,日积月累,材料多了,体验深了,就会左右逢源,下笔成文了。

  多读。庄老师回忆说自己从小爱看小人书,读中外名著。上中学时,把零花钱攒起来买古今中外名著,如饥似渴地读泰戈尔的《飞鸟集》,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读的书多了,特别是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多了,就知道怎样写文章了。他很赞同鲁迅先生说过的话:“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在十年动乱期间,庄老师每周都到首都图书馆背回一书包的书。为了搞儿童文学创作,他借阅了安徒生、格林、盖达尔等许多童话作家的著作。读的书多了,写起来就顺手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小鹰展翅》就是在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之后的成功之作,这篇作品还被《中国文学》杂志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表。

  庄老师说,博览群书,视野开阔,信息量大,就能打好基础。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与基础有关。正像金字塔一样,它的高度与基座是成正比的,基础越宽厚,塔就建得越高。读书要善采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每个人的读书方法也要多样,如一目十行的快读,十目一行的精读,都是有效的读书方法。除了要读名著外,还要读同龄人的作品,这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比较接近。

  谈到多写,庄老师提倡写日记、写读书札记、做卡片、写观察笔记。他说,多写才能明了写作的规律,才熟能生巧。庄老师还说,写作要善于发掘生活中闪光的东西,也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发展求异思维,要有异想天开的劲头,如“就是要班门弄斧”,“有志者事未必成”,“知足者未必常乐”,“近朱者未必赤”,“好酒也怕巷子深”等等。人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见解,才能打破旧框框。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特别重视创造思维,而想像则是创造之母。青少年应多读一些科学幻想的文章,学会畅想、遐想、幻想、联想。庄老师出访过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他认为中国的中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比外国学生差,而在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方面中国学生不如外国学生,外国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可以有与众不同的答案。总之,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可以探讨。

  在结束采访时,我体会到了庄之明老师与时代一起跳动的一颗童心,感到他开头说的比较传统的看法是自谦之词。他对中学生如何学好语文的见解,对当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会有新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