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四部气街[转]

 johnney908 2014-12-17

  气街:气街是经气汇集,纵横通行的共同道路。《灵枢·动输》说:“四街音,气之径路也。”张景岳也说:“此四街者,乃胸腹头胫所聚所行的道路,故谓之气街。”十二经脉的脉气在正常情况下是沿着一定的道路运行的,头、胸、背、腹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这些地方既是气街的所在范围,又是标本中的“标”,根结中的“结”所在的部位。

《灵枢·卫气》篇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把气街划分为四个部分,并具体指出气街的位置是:“气在头者止之于脑(中有神气),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及承山踝上以下。”气街之所以定为以上四个部位是有一定意义的。脑为髓之海,十二经脉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即说明了脑为头气街的意义。胸气之街联系到胸膺与背部穴位,胸膺部分布着五脏的募穴,背部分布着五脏的俞穴,胸部的气血沿气街通贯于二者之间,为心肺募俞穴的配合应用奠定了基础。腹部的气街关联到腹部的冲脉和背部肝肾脾胃等俞穴,冲脉为血海,又为经脉之海,与许多经脉均有联系,尤其与肝脾肾胃在生理上关系密切。下肢经脉的经气多汇集在少腹气街(气冲)部位,故云“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

气街部位多为“结”与“标”的部位,基于这一理论,分布于头身的腧穴可治疗局部和内脏疾患,部分腧穴又可治疗四肢病证。

四海:海是百川归聚之所,凡庞大的汇合现象均可以“海”喻之,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象大地上的水流一样,故称为“十二经水”,十二经内流行的气血象百川归海一样汇集到一定的部位,由此形成了“海”的慨念,《灵抠。海论》中把水谷、气、血、髓四者的汇集所在称为四海。“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四海的划分与气街相似,当经络运行的气血精微汇集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四海,而它们在头、脑、腹、胫的通行径路就是气。二者的部位基本一致。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膻中);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胃);血海位于下腹部(冲脉)。各部相互联系,主持全身气血津液。其中胃为水谷之海是气血化生的基础;积于胸中,贯心肺而行呼吸,是为宗气,即膻中为气之海;冲脉起于肾下,胞中,动而上下行,渗灌气血于全身,因称五脏六腑之海和十二经之海;气血津液的精华主补益脑髓而濡空窍,髓者以脑为主,因称脑为髓海。杨上善注说:“胃流律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之穴,下输风府也。”

 注:

气街理论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经气运行地规则(规律),为临床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证明,人体经络在气街处,与古老经络符合率最低,暗示每一个人的气街这样的网状十字路口可能都不相同。四部气街的位置暗有人分析与冲脉循行关系密切,可能相关于脉轮,而且可以增加一个足踝部的脉轮——其横向联系相应于横位太极或者水平旋向的脉轮。 气街的存在与冲脉有着内在的联系。四气街主要为冲脉联系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的走行途中在头、胸、腹、胫四处经气所出入之门户。而经中所载冲脉在上肢并无走行之处,所以并不存在臂气街之说。另外,胫气有街也非常有道理,胫为小腿,此处小腿肚能够反映整体身体状态,而且冲脉在会阴附近与阴蹻脉相联系,可以直接关乎踵息,这正好与胫之气街关系密切。

   《灵枢-海论》中指出人身有四海,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名血海。我们祖先中上乘的慧观者,从内观和外观(透视)中发现,十二经脉像大地上的江河,这些江河中的流体(气),都汇合于相应区域内集聚,这些区域有如大地之海,因而借象喻之。海,在几何学上就是一个面的概念,在人体局部则是立体概念。髓海位于头部,按照现代名词解析,就是指颅脑腔为髓海。膻中为气海,即指胸腔为气海。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的腹腔中,血海则位于下腹部的腹腔中。这四部分的四种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渗灌交换,相互联系功能。传统修真学中,就非常重视这四大区域的修证,所谓“四海扬波,三田窜动”,即是指颅脑腔、胸腔、腹腔,三腔共振,气光连贯如一的整体性、立体性修持。

    四海主持人体全身隐、显质元(源)性物质和功能,气血、津液、营卫等,其中胃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的基础;气富集于胸腔,贯心肺而行呼吸,这种气有一专用名,称为宗气,传统上称膻中为气海,并非一个穴位点;冲脉起于肾下、胞中,此是原气生发之地,动而上下行,渗灌隐显质元性物质气血于全身,因而也将此称为五臟六腑之海和十二经之海,又称为血海;气血津液的精华能够补益脑髓而濡空窍,髓者以脑为主,因而称脑为髓海。

    传统中医学中的三焦气化论,与四海概念异曲同工。《难经》说:“脐下,肾间动气”是十二经之根本,是为原气。三焦学说将胸部名为上焦,称气海,为宗气所聚,宗气“上者走于息道(呼吸道),下者注于气街”,推动气血的运行。上腹部为中焦,称水谷海,产生水谷之气(谷气),化为营气和卫气,营气流溢脉中,卫气散布脉外,行于周身。下腹部为下焦,称为血海和十二经之海,是原气所在之地,肾间动?生发之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这也就是说原气是通过三焦而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原气也是其它气的生发之源、之本。

    人体中下焦的原气,中焦的水谷之气(营气、卫气),上焦的宗气,髓海(脑海)中的神气,共同构成人体的真气,也称为正气。《灵枢-剌节真邪》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以充身者也。”真气行于经络则称之为“经气”或者“脉气”,各经的穴位就是“脉气所发”,又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特殊部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人体中有质无形的隐态质元物质正气(真气),根据隐态物元(源)生理结构四海而分为四大类,产生于下腹腔(下焦)中者称原气,产生于颅脑海中者称神气,产生于胸腔(上焦)中者称为宗气,产生于上腹腔(中焦)中者称水谷气。水谷气是后天饮食所得,这包括食物本身所携带的地气,以及通过消化吸收转换,而产生、形成的营气和卫气。四大类气既各有其源,又合而为一成为人体内整体性的正气(真气),这一隐态质元物质与显态质源物质的体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的质元(源)物质整体。

    人体隐态质元物质的气,渗灌于四海,流注于全身。人体经络系统不仅形成“海”,而且在经与经循行交汇中,还自然构成气街。经络的分布径路在人体中自然形成“四街”,《灵枢-动输》中说:“四街者,气之径路也。”《灵枢-卫气》中说:“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街的概念,是区域性、局部性经脉和气的交汇状集约,街由经络分布的密度、交叉性(包括立体交叉)和气的区域聚积状和交叉流动量的集中性所自然形成,这种命名同样是祖先内观和慧观得出的结论。街的概念,在修真中具有较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灵动中常会发现,在“街区”局部的灵动就较多(包括拍打),时间较长,动作较复杂,这一现象常是由于在“街”性区域,经呈平面性相对集中,经与脉呈立体性集中,似城市的立交桥,因而调节就较为复杂,不要误认为是病灶区而产生心理负担。在运用修真法技进行他治时,如果明白“街”域各经脉的生理特点,因而进行抓、排、提、调、补等手法,病气易抓拉出体,由于这种区域常是正气或者病气的富集之地,正气易于经与经之间、经与脉之间互相补不足而泻有余,则治疗常能事半功倍,可作为对症治疗的简捷辅助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