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学》气街、四海的内外关系

 莘力丹 2018-08-14

气街、四海,主要说明全身经络气血在上下分部中还有内外之间的分段汇通关系。

《灵枢・海论》说:“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即指十二经脉像水流一样汇通于四海。气街与十二经的标部相通,汇合于四海,故“海”是经络气血精神的最大集合体。分别介绍如下:

气街

气街,是经气汇聚、纵横通行的共同道路。《灵・动输》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意指四肢末端是阴阳经会合之处,也是经气通行的大络脉,而头、胸、腹、胫四气街,是经气行的径路。若气阻塞了小络脉,则四街径路就会开通,使经气运行如常。当四末的邪气得以解除,则络脉又沟通,经气又从这里输转会合,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运行不息。

十二经脉的脉气,在正常情况下是沿一定径路运行的;头、胸、腹、背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是气街所在范围。这些部位与标本、根结中所说的经气布散、归结于头、胸、腹、背部位相似,故气街可以认为是与标本、根结中的“标”和“结”的范围相一致,是头、胸、腹(分上腹、下腹)及胫的横斜通道。

气街的内容

气街部位有四。如《灵枢・卫气》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

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即头、胸、腹、胫四气街的具体部位是。头气街,聚于脑部;胸气街,聚于胸前及背俞穴(肺俞、厥阴俞、心俞);腹气街,聚于背俞(肝俞、脾俞、肾俞等)和腹部脐旁的冲脉交会穴(育俞、关元等);胫气街,聚于少腹的气冲穴和承山穴及踝上下的部位。

《经络学》气街、四海的内外关系

气街理论的应用

气街理论,着重阐述头、脚、腹、胫部位各有脉气汇合循行的通道。即头气街,胸气街,腹气街,胫气街,说明内脏与胸腹、背腰之间内外、前后相应。胸腹背腰部的腧穴,以背俞和募穴为代表,其功能作用有相似之处,既能治疗局部疾病,又能治疗相关内脏的疾病。

手三阴经通于胸,相应内脏是肺、心、心包,其气输注汇聚于胸前及背俞;

足三阴经通于腹,相应内脏是肝、脾、肾,其气输注汇聚于腹部及背俞。

因此,胸腹内脏有病,便可选用胸腹部有关腧穴和背俞穴进行治疗。

如临床上遇头痛、头晕疾患,可取头气街所在的百会、风池等穴治疗;

胸满、咳喘,可取胸气街相应的腧穴中府、肺俞等穴治疗;

腹痛腹泻,可取腹气街相应的腧穴中脘、天枢、胃俞、脾俞、大肠俞等穴治疗;

下肢接痹可选用相应的气冲、伏兔、足三里、承山等穴治疗。

四海

海,是百川归聚之所,凡庞大的汇合所在均可以喻之为“海”。

在经络理论中,认为十ニ经脉运行气血,就像大地上的水流,故被称为“十二经水”。

在十二经内流行的气血就像百川最终汇归于大海,由此便形成了“海”的概念。

四海,是人体海、气海、水谷之海、血海的总称,是十二经络气血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四个部位。

四海的内容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划分有相似之处。

《灵枢・海论》篇以胃、冲脉、中、脑四个部位,分别称为水谷海、血海、气海、髓海,并指出了四海各有输注的腧穴。

《灵枢。海论》篇说:“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气沖穴),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其中柱骨之上下,是指颈项部;髓海之输上在于盖,是指头顶的百会穴。

从《内经》所述可知,四海的具体部位是:

髓海在脑一一头部;

气海在膻中一一胸部;

水谷之海在胃ー一上腹部;

血海(又称十二经之海)在沖脉一一下腹部。

此外,四海还有各自输注的穴位。

四海部位及所通穴列表

《经络学》气街、四海的内外关系

四海与气街及“结”、“标”有其一致性。经络由经脉、络脉以及无数的孙络、浮络等构成。当在经络中运行的气血汇集一起时,就形成了四海,而它们在头、胸、腹、胫的共同道路就是气街。四海与气街的部位也是相一致的。脑为海,部位在头,与头气街相通,膻中为气海腹部位在胸部,与胸气街相通胃为水谷之海,在上腹部,与腹气街相通冲脉为血海位于下部,与腹气街和胫气街相通。所以经络中的四海部位与气街及根结、标本的“结”、“标”是相致的,它们的理论是可以互相配合,以说明头、胸、上下腹及胫的分段关系,特别是胸、上下度的划分又与三焦的分为上、中、下相符合对经穴的分部有特殊重要意义。

《经络学》气街、四海的内外关系

(三)四海理论的应用

四海理论在说明人体生理和疾病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脑被称为海,“头者精明之府”及后人所称的“脑为元神之府”有其相通之处。即头脑是精神的最高主宰,是神气的本源。与头脑直接相关的经脉是督脉和足太阳,再扩大为手足三阳,阳气即以海为依归。《灵枢・海论》说:“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髓海的虚实见症可取有关经穴施治。

膻中被称为气海,这是指心肺之间的空隙,为宗气所聚之处,属于上焦。主通心肺而行呼吸,运行营卫之气于全身。其外部为胸膺和背部,与手三阴经关系最密切。《灵枢・海论》说,“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挽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其虚实见症可取有关经穴治。

胃称为水谷之海,指胃主受納水谷,化其精微以出于中焦,是营卫、气血的本源,为五脏所察受,故又称为“五藏六府之海”。位居上腹,经脉为足阳明胃经,其气血最盛。《灵枢・海论》说:“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其虚实见症可取有关经穴施治。

冲脉称为血海和十二经之海,其部位主要在下腹,与足三阴经和任脉关系密切。源出于肾下、胞中,为“脐下肾间动气”所在。肾主藏精,故冲脉又与肾精相关。后人称肾精为先天之精,以与称为后天之精的水谷之精相区分。以其属于下焦,故称为下元。《难经》称此气为原气,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目原”,这是对冲脉理论的发。《灵枢・海论》说,“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说明冲脉的盛衰关系全身的强弱,其虚实见症可取有关的经穴施治。

四海是全身血气、精神的生成和汇聚所在,是十二经脉的依归,是对头、胸和上下腹功能的最大概括。十二经脉通于四海,是以四海为中心归納各经脉的一些特点,由四海起总领的作用。四海之间又互相配合,水谷之海是化生血气的本源,其上部为气海,主一身之气下部为血海,主一身之血血气之精华则上于海,是为“精明之府”和“元神之府”。《灵枢・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指出由血气、精神维持人的正常活动,完整(周全)人的性灵和生命。

经脉、五脏、四海,是从不同层次论述有关内容,自然四海是其最高层次,对掌握纲领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