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京生|气街理论研究

 乐山有大佛 2017-07-06


作者简介赵京生,知名针灸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为阐明四气街的内涵和学术意义,对气街的字义、与四海等内容的关联、相关运用及腧穴的经脉关系演变等进行了文献与理论分析。认为四气街旨在说明头、胸、腹范围的腧穴近部作用原理;指出其在经络腧穴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过渡阶段,但对说明背俞与脏腑的联系等仍具现实意义。


    

       气街理论出于《内经》,位在头、胸、腹、胫四部,故又称四街。现代有关探讨在近30余年较为集中,总体上反映的是统编教材《针灸学》为代表的认识。笔者深入分析《内经》等有关论述后认为,现代对四街的一般理解和解释,与其原本内涵、性质与意义等存在较大距离。


1 四街本义


四街出于《灵枢》,具体内容载于《卫气》篇,先以“请言气街”引出头、胸、腹、胫四个部位之气“有街”,后以“取此者……”“所治者……”述针具和病症,示人四街所在及与治疗的关系。结合下列要点的分析,不难明四街之义。

 

一是概念落实于“街”,而非脉。其意所指,《灵枢·动输》自有解释:“四街者,气之径路也。”径路,只是街的基本意思。据《说文》:“街,四通道也。”《一切经音义》:“街,交道也。”《难经集注·三十一难》:“杨曰:气街者,气之道路也……街,衢也,衢者,四达之道焉。”所以,“街”是通达四方之路,即现在所说的十字路(交道)。这里意为多向之通路,以说明“气”能够通达(作用得以实现)的机制,不是直接指人体组织或部位。

 

       二是四气街除头气街外都言明相关腧穴,且皆为两处或两处以上。如“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灵枢·卫气》),结合其上文“胸气有街”,可知经文表达的是:胸部的气以其街通达前胸和后背之穴。当然,反过来说即是胸背之穴以该处之街与胸气相通。因为街是四达之路,才能通达/联系横向范围内的多处腧穴。在这个意义上,“街”起着沟通所在部位整体空间区域内外联系的作用。所以,四街说明了头、胸、腹、胫四部的内外联系机制。

    

       三是四街内容载于《卫气》篇,与卫气紧密关联。篇中说:“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灵枢·动输》篇言及四街,也是从“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角度论述。说明编者认为四街所行之气不同于脉内所行之营气,四街作为脉外的“气之径路”,该“气”当包括卫气。《灵枢·卫气失常》篇所论气积于胸腹的针刺治疗,言明病属卫气所留。卫气活动不受脉的约束,合于以身形的一个节段范围表达气街所在的特点。

 

       四是篇中的“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所治病症的部位与头、胸、腹的气街所在一致。

 

       综上,四街所在为形体的四个节段,是头、胸、腹横向区域内腧穴的主治范围;四街作为这些区域的内外联系通路,是对腧穴近部作用原理的说明。

 

       如果对比同一篇中的经脉标本之纵向上下特点,四街之横向部位的性质就更清楚了。对此,张介宾区别为“各经有标本”“诸部有气聚之所也”(《类经·经络类·十二》卷七)。


2 四街与四海比较


       张介宾强调“气聚”,可能是受四海的影响。四海出于《灵枢·海论》,“经水者,皆注于海”,故海谓汇聚盛大。四海与四街类似,也涉及头、胸、腹、下肢四个部位,也是各有两处腧穴,可助认识四街。如脑之“髓海”的腧穴,上在头顶,下在风府。杨上善认为头顶即指百会穴(见《太素·四海合》卷五),而且“止之于脑”的头气街,其未言明的腧穴也是百会(《太素·经脉标本》卷十)。

    

       实际上,四海的侧重方面和腧穴,与四街有较大差异(见表1)。四海是言重要物质组织所在与功能,四街是言腧穴作用机制。而这些差异,亦值得深思,为什么部位相同而腧穴不同,所治病症却又大致相同?如:胸腹部胀满的治疗之穴,四街为膺腧、背腧、脐左右动脉;四海为柱骨上下、人迎、大杼、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灵枢·卫气失常》对积于胸腹“上下皆满”的治疗,取穴为人迎、天突、喉中、气街、三里、季胁下一寸,多数在上述范围。这些腧穴,按其部位有两类,一是在胸背腹部,提示躯干部腧穴均能治疗其邻近的胸部或腹部病;二是在颈和下肢部,提示颈穴可治疗胸部病,下肢穴能治疗腹部病。总体上,四街、四海(部位与腧穴)的形式,提示了该部位为所在腧穴的近部主治范围。

关于颈和下肢的腧穴,有必要进一步说明颈部人迎,《内经用以治疗头部和胸部病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灵枢·寒热病》),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灵枢·卫气失常》),这是其作为胸部气海之穴的基础下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为胃大肠和小肠的下合穴所主病症显然在腹部反映了合治内府的主治规律有研究亦认为胫气街主要体现为下合穴系统[1]这是作为水谷之海血海之穴的基础。《素问·水热穴论所载治热病五十九俞解释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八穴的作用是泻胃中之热也属于这种认识因此水谷之海和血海主要范围都在腹部以此来看胫气街的腧穴气街承山踝上以下与水谷之海和血海的腧穴所在区域类似所以胫气街其意义应是指向腹部本身实际并不具有独立气街的内涵与另三个气街有别从大范围来看身体部位之间的关系颈项与下肢分别为躯干上下延伸的邻近部位则上述颈穴作用指向胸部下肢穴作用指向腹部的现象也可视为腧穴近部作用范围的放大灵枢·终始所谓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则是对这类规律从手足经脉角度的归纳表述对此四街和四海在不同主旨下各有不同程度与形式的体现


3 四街理论意义


四街突出的是部位,四海突出的是功能及其组织基础,二者内容、形式有异,而立足于近部腧穴主治这一点并无不同。四街表达的是一个横断范围,所以每一气街的腧穴都有两组或更多,四街之穴偏于前后,四海之穴则偏于上下,上下前后都围绕头、胸、腹,各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综合二者,即是这些腧穴的主治范围。同时,这一范围内的腧穴,也具有共同主治。《内经》对腧穴近部作用、主治的关注,还可从以下数例进一步体会:

《灵枢》的《海论》与《五乱》二篇相邻,所论都涉及头身部位,但取用的腧穴,《海论》篇四海多数在其局部,《五乱》篇则都为四肢荥输。两篇所论,病位一致而用穴完全不同,代表着两种选穴思路,体现了腧穴主治/作用的远近两种规律。

 

      《素问·水热穴论》,虽然是论治热病五十九俞,其腧穴及作用,也是按照头、胸、腹、肢来划分,与四街、四海的认识有共同之处。其中,头、胸、腹部穴主治相应部位之热,下肢穴主治腹部胃中之热,与四街四海几乎一样( 见表2)。

俞募穴,即躯干前后之脏腑穴(《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主治对象一样。《灵枢·官针》载治疗心痹的方法:“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灵枢·癫狂》治胸腹胀满的方法:“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灵枢·杂病》:“腹痛,刺脐左右动脉, 已刺按之。”《素问·长刺节论》:“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质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等等,都是躯干近部腧穴的运用,胸腹气街可以说是这类治疗经验的理论提升。一些研究已指出了这一点[2-6]

 

       对躯干部腧穴近治作用的理论认识,十二经脉中,只有背腰部足太阳经与肾和膀胱的循行联系、足太阳经别与心的循行联系,提供有限的背俞主治内脏病的经络机制。而《素问·举痛论》所述以背俞治疗心痛引背,尚未以这种机制说明之,“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与四街同篇的经脉标本,以足三阴和手少阴经“标在背腧”表达背俞穴的经脉关联,但脏腑背俞与相应经脉之间并未建立循行联系。《素问·气府论》中胸背腹部腧穴虽然与经脉建立了联系,却是归在足三阳及督任冲三脉,而与五脏关系密切的阴脉并无涉及。对(躯干部)俞募穴与内脏的关系,《难经·六十七难》只是说“五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仍没有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基础,也就未能阐明治疗作用的原理。滑伯仁直接从经络解释,谓之“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难经本义·六十七难》),则是基于经脉腧穴理论的后来发展,而非(也不能代替)《内经》《难经》原本认识。至《甲乙经》所集《黄帝明堂经》,胸部穴始明确有足太阴、少阴经“脉气所发”,而腹部穴则以交会穴形式表达与阴脉的关联。再参考《灵枢·动输》 所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可知,就《内经》而言,四街本身并不在经络理论范围,至多是一种特别的腧穴理论形式,它不是直言腧穴,而是说明头身腧穴近部作用的原理。经脉与气街,二者都关系腧穴,本质上是对腧穴主治作用不同规律的理论说明,经脉侧重表达四肢肘膝以下腧穴对头身部的(纵向)远隔作用,气街主要表达头身部腧穴的(横向)近部作用。所以,从腧穴角度认识气街[7]是正确方向。如果以《内经》之后发展的(胸腹部)腧穴与经脉关系(形成全面的腧穴归经)来衡量,四街属于过渡性质的一种理论形态。

    

       依《灵枢·动输》之论,气的运行,针灸理论中就有两种通路,一是经脉,即脉的通路,各脉有一定分布,为纵向条带区域;二是气街,为身体某一横向范围。《读医随笔·三阴三阳名义二》卷一说:“三焦者,内之分野也;三阴三阳者,外之分野也。分野者,卫之部也。经脉者,荣之道也。”经脉和气街,可以说是一纵一横,构成体内气(血)行通路,具体来说就是营气和卫气,经脉运行营气,营在脉中,有脉管约束和运行方向;气街通行卫气,卫在脉外,充盈于组织之间。此即“气之大络”与“气之径路”。二者之间的关系,即“络绝则径通”(《灵枢·动输》),经脉之气由脉的末端(细小络脉)出于脉外,行于气街,再从另外的脉的末端(细小络脉)进入脉内,此即营卫之气离合的过程。现代对气街作用、意义的认识,受此说影响不小[8-10]。然而,四街本身并非为说明“经脉”气血循环而设,而是被借来阐明“营卫之行相输如环,非邪气大寒之所能失也”(《灵枢注证发微·动输》)。经脉与气街,二者关系是并列的,而不是主次或包容的。


       综上,(1)四街说明了头身部腧穴的近部作用原理,与卫气密切相关,所提示的相应部位腧穴主治范围、特点,在《内经》中有相关理论体现和治疗运用。(2)在经络腧穴理论发展过程中,躯干部尤其是胸腹部腧穴与相应五脏经脉的确切关系完成得很晚,四街处于此前的过渡阶段,有其重要的却是历史性的理论结构位置。也因此,在后来形成的经脉腧穴理论结构中,四街已无相应的独立位置,但是至少对说明背俞与脏腑的联系仍具理论价值,因为这种关系的经络理论形式至今未完成;对深刻认识《内经》经络理论,发展完善腧穴近部作用的理论等,颇具启发意义。(3)四街的这种性质,表明它是一种独立的理论认识和形式,立论基础不同于根结、经脉标本及经络等理论,然而一般多将这些内容混合而论[4-5,9,11-14],影响对其本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章晓东.气街实质新探[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8(4):232-233.

[2] 王华,芦顺德.气街理论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1987,9(4):44-45. 

[3] 谷世喆.气街理论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6):19-21. 

[4] 谷世喆.论根结标本气街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J].中国针灸,1996,16(9):45-48.

[5] 张登本.论“气街”[J].现代中医药,2002,22(5):1-2.

[6] 童晨光,谷世喆,衣华强.胸腹气街的形态学基础[J].针刺研究,2004,29(4):270-273.

[7] 李杰,李绍桂,张淑静.特定穴与根结、标本、气街[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16(5):13-15.

[8] 姚一航.经络气血源流考[J].江苏中医杂志,1981,13(3):42-44.

[9] 殷克敬.标本、根结和气街临床应用举隅[J].陕西中医,1986,7(4):172-173. 

[10] 郑洪新.气的运行径路[J].中医函授通讯,1993,12(1):18-20.

[11] 孙学忠.标本、根结、气街在针灸临床上的指导意义[J].河南中医,1984,4(4):28-30.

[12] 丘汉春.《内经》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的运用[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7,4(3):42-43.

[13] 何世鹰,孙瑜.浅谈标本、根结、气街理论及其在临床的具体应用[J].针灸学报,1992,(3):8-12.

[14] 刘荩文.论标本根结与气街[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4):159-161. 



本文原载于针刺研究》2013年12月第38卷第6期,版权归作者所有。



理性视角审读针灸

还原针灸本来形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