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海与经络腧穴的关系、气街四海理论的针灸临床应用

 昵称65820384 2023-03-21 发布于河南

四海与经络腧穴的关系如何?

《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可见人体髓、血、气、水谷四海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密不可分。因为十二经脉是运行营卫气血而内灌脏腑外濡四肢百骸的,而四海则正是全身气血营卫津液所汇集之处。

胃为水谷之海,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之气与自然界之清气合而积于胸中,谓之宗气,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聚于膻中,称为“气海”。冲脉通身上下,上则“渗诸阳”、“灌诸精”,下则“渗三阴”及“诸络”,故称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脑为“元神之府”,气血津液之精华上濡脑髓,故脑为髓海。因此,四海的“逆顺”与十二经脉的盈虚、脏腑机能的盛衰息息相关。

以四海所在部位不同,与相应气街和有关腧穴又有密切联系。正如《灵枢·海论》篇所云:“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气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百会),下在风府。”四海与所属气街、腧穴关系见表2。

图片

如将四海与三焦功能相联系,对于理解四海与经络腧穴的关系就更为一目了然。膻中为气海,位于上焦,为宗气之所聚。宗气“上者走于息道(呼吸道)”,“下者注于气街”,贯心脉而推动气血在经脉中运行。胃为水谷之海,位于中焦,为水谷营卫之气所化生之处。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周流全身,环周不息,内灌脏腑外濡肢节。冲脉为血海和十二经之海,起于肾下胞中,位于下焦。《难经·六十六难》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冲脉出于下焦,与肾间动气即原气关系密切,而原气出于下焦,会于中焦水谷营卫之气,然后上走上焦,与心肺之宗气汇于胸中,推动人体气血运行全身。原气、营气、卫气、宗气共同组成人身之真气(正气),真气行于经络之中者称为“经气”(脉气),亦即《素问·离合真邪论》所云:“真气者,经气也。”这样就使四海的理论与经气的组成和来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指导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

气街、四海理论的针灸临床应用如何?

(1)经脉标、结部腧穴的应用

由于经脉根结、标本的标和结部多在头颈和胸腹背部,与头、胸、腹、胫气街关系密切。因此,临床上对于头颈、胸腹内脏等疾患,往往可以取相应经脉的标、结部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头部的腧穴治疗头颈部的疾患,取头维穴治疗头额痛;取人迎穴治疗胸满、呼吸喘喝等症;再如取俞募穴治疗脏腑病等,即为气街理论的具体临床应用。

(2)四海与相应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

髓、气、血、水谷四海与经络腧穴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利用相应经脉的腧穴可以治疗四海“逆顺”所出现的病症。正如《灵枢·海论》篇所云:“凡此四海者,……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和,不知调者害。”指出四海皆有逆顺,而贵在调养。如果一旦失于调养,就会产生有余或不足而出现相应病症。如《灵枢·海论》篇云:“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少气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佛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轻劲多 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出现上述病症,就应取相应腧穴进行治疗。即“审守其腧而调其虚实”(《灵枢·海论》篇)。譬如取足三里穴治疗脾胃病;取人迎,或大椎,或膻中穴治疗气病;取百会、风府穴治疗脑髓病;取阳明经穴治疗血海病等等。依据病情虚补实泻,补不足泻有余,已为针灸临床所习用。(张登部《云南中医杂志》1988年第2期)

本文选自张登部等主编《内经针灸知要浅解》,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