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乒乓球五分之二发力法(转自博乒网)

 一戒窖藏 2014-12-17
我的"五分之二"发力方法


       说起发力,很多球友都知道是从脚蹬地开始,挺膝、顶髋、转腰、肩带大臂、大臂带小臂、手腕带手指等一系列动作,并且能较熟练地逐一做出来,但其中仍有球友对自己的发力不满意。甚至每次打球时都十分注意自已的动作,或请人点评纠错,或摹仿偶象,结果仍是未能尽意。我在"浅谈顶髋"一文中强调了"髋"的重要性,也确实是有针对性和有方向性的,用"顶"字的原意就在强调其重要性。到底"顶"到什么程度,如何正确用髋,却未详细说明,在此补上这一细节,算做对"浅谈顶髋"一文的补充和诠释,希望能对发力不足的球友有所帮助。

       所谓的"五分之二",是指(右持拍)身体的上躯(包括髋部及以上的整体)从右肩锁骨中部向丹田穴划一直线,直线右侧部分即是上体的"五分之二"部分。在自然地蹬地、挺膝等下肢发力时,"五分之二"整体(髋、腰、肩)向左前发力,这里必须要有髋支撑"五分之二"并同"五分之二"有同时"骤动"的感觉,以便体验暴发力。这即是我的"五分之二"发力方法。这里的重点是:发力的顺序依然从脚开始,蹬地、挺膝等下肢发力细节不必重述,重点在髋、腰、肩三个部位。前面说到的"五分之二"向左前发力,实际上就是身体的右侧同时向前突然发力,即"暴发"之意。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还有球友的问题出在含胸收腹这一环节上,有球友只是收腹而并没有真正地含胸,屁股是向后了,但却是向下而不是略向上,所以有上身下坐并双膝过屈的现象,这会非常有害。我感觉,含胸比收腹更重要,只有真正地含胸了,重心的位置才会正确。有球友根本没注意到含胸这一细节,真的没体会到含胸会这么重要,但这却是正确地"五分之二"发力方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控制身体重心的重要环节。注意到收腹含胸这一环节后,你的身体自然就会前倾,我们要求身体的前倾是无处不在的,那么当你拉球之后,重心上移了,腹会自然挺起,这时只有仍然在正确含胸,身体才会继续保持前倾的状态。很多球友克服不了发力时后仰的毛病,这是主要原因。有了正确地身体前倾,再加上"五分之二"的向前上方的突然移动,你会感觉到身体的右半部在同时向前,但腰和腿的作用并不明显,却感到是肩部带髋在向前,而且肩部移动幅度明显比以前大多了,并有肩在主动发力,髋部虽然同步在动,但远没有肩部的惯性大。有了这个感觉,恭禧你,你的发力肯定比以前"暴"多了。但这只是你刚刚理解后的感觉,待你在球台前真正地将"五分之二"运用自如时,你会更惊喜!你会切实体验到以前过份强调蹬地、转腰却依然发力不足的关键症结所在......嗯,原来发力时使劲蹬地、拼命转腰都是不对的!我说,不是不必要,而是要恰到好处!

        刚刚看完以上内容的朋友,你不妨立刻移开椅子,徒手体验一下,实测一下有无效果。相信以上内容对于那些对发力动作有了一定体验但效果不够满意的朋友,结合"浅谈小臂的二次加速"一文,会更有帮助!

       我的五分之二讲完了,它和我以前发过的所有的帖子一样,都是我个人的实践体会,难免其中带有各种不足,甚至谬误。所以,依然衷心希望球友们的点评和斧正!同时也希望从中得到一点启发的球友继续跟帖来谈谈自巳的体会,交流一下,谢谢!
                                                                                                 2007、1、29    

       收腹含胸,看是两个部位,实际上两个部位的动作是相互制约的,但收腹是基础。我说的收腹,并不只是弯腰了事,而是必须把腹部肌群适度绷紧,这时你会感觉到在腹部中间位置有"一块"比较集中的地方,利用脊椎将这"一块"再向后移,就会有"屁股"微翘的感觉,同时也应会感觉到臀部肌肉在收紧;胸肌自然的配含腹肌的收紧和脊椎的"牵引",即自然地形成正确的含胸动作了。收腹是基础动作,而含胸则是随脊椎牵引之势同时而动的,所以,收腹含胸是一个整体动作、密不可分的。这时,只要真正同时做到了两脚分开同肩宽或略比肩宽、左脚稍前、双膝微屈、双足跟同时微虚等动作,就有了正确地"身体前倾"动作,并且这个前倾会很自然。

       在斜身、沉肩、拉手引拍时,要有收紧的那"一块"向右髋部靠紧的感觉,这即是身体重心的转移,这时你会感到右脚前掌有了压力;只有你正确地做到了收腹含胸,沉肩时的肩部动作方向应是向"右后下"随球拍运行方向下沉,而不是压向右膝盖。在引拍到位后,右脚前掌的压力感觉会较明显。发力时,右脚前掌姆指后的骨尖处随足跟的外移,碾烟头式的突然蹬地的同时突挺膝关节,"五分之二"向前同动带手臂向前,即会有肩部带整条手臂"不由自主向前"的感觉,同时,肩部动作的幅度会明显大于髋部前移幅度,却没有明显转腰的感觉。这即是"五分之二"发力方法的全过程。

       要再一次强调的是:在发力击球后的随势挥拍阶段,腹、胸肌会有暂时的放松时期,这时身体重心应有适当的提升;在收拍引拍阶段,视下一板的连续情况一定要保证正确的收腹含胸动作的适度回复。因为,正确地收腹含胸即身体适度前倾的动作是无处不在的,它是保证正确的身体重心位置的关键。

   以下是回答一位球友的贴子内容:

喜欢用大臂发力,大多是只转腰而不动髋,或髋部只是被动的被腰带动。如果在发力蹬转时能做到:蹬转的不是腰而是直接蹬转到肩,而肩带动的不是大臂而是肘部,发力时是小臂,击球时是腕部("2/5发力方法"加上"小臂的二次加速"),那么你的发力习惯一定会有很大地变化,而击球的质量同时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以下仍是一个回帖:

2/5发力最明显的身体特征是:身体的整体动作舒展、轻松。体现在肩部运动幅度较以前明显大了,而腰髋部是作为一个整体在运动,只拧腰、不动髋或少动髋的腰髋不同步的现象明显得到改善或根本消除,所以蹬地时的发力会直接传递到肩部。如再能与小臂二次加速中的"肩带肘、肘推小臂、小臂加速"的手臂动作有机融合,你的发力机制将会是与前大不同的感觉!请注意这里有两个变化,一是蹬地时腰髋与肩同步;一是大臂与肩同步。能注意到此二点变化,大功即告成。附带说一句:这些变化,在徒手挥拍的发力练习中即有明显的体会。

      在45楼回帖中附有二张照片,第一张的标示是对的,感兴趣的球友可以借鉴参照!!

以下是我最近的一个回帖,应该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

脊椎是由椎骨一节一节连起来的,每一节椎骨都是一个关节,脊椎可分四个部分,从上至下分别为;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胸椎的范围即是与胸骨相连部分,每一节胸椎都连着对称的两根胸骨、包括锁骨。胸椎以下就是腰椎,再以下与盆骨相连部分为尾椎。脊椎的四部分均有相关的肌群在起着两个作用,一是组合发力,这一点较简单;一是连接支撑,正是连接支撑的作用,限制和保护着脊椎各关节的合理运动;这四部分的肌群构成有不用,所以这四部分的外观运动幅度和内在运动形式也不同,例如:同为脊椎的一部分,颈椎部分的活动范围和幅度相对于其它部分就要明显大得多。胸部可以说是由多个关节组成,但这部分的运动又受脊椎及有关肌群的主导和限制;胸椎、胸骨、锁骨、肩胛骨等作为一个组合部位组成胸廓,也可以这样认为,胸廓即胸部的运动是与肩部连合的,但各自范围、幅度有不同。而腰部除腰椎外,就是各部肌群,它的骨质构成相对胸与髋较简单,但它是通过尾椎与盆骨即髋部相连的,所以腰部的运动除受胸部的主导和限制外,还受髋部的主导和限制,但胸部的运动变形较小,而髋部运动是由尾椎和两侧运动幅度相对较大的骨股头关节的限制和支撑,这两处均无大肌群,只有韧带,运动幅度就相对较自由。

根据以上我的有限所知,所以,我认为在发力时只谈转腰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我的"浅谈顶髋"一文的内容其实就是针对只转腰现象的,旨在扭转"抡大臂加转腰用力却发不出力"的现象,道理很简单,髋部虽是关节组成,却是腰部的支撑,就象楼房的地基一样,髋动腰必动、腰动髋却不一定动。脊椎的这四部分构成的各部运动形式、范围和幅度既是相互主导、又相互制约,由于各部的运动幅度和作用不同,在正确发力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就会不一样,如何协调下肢通过股骨关节上传至这四个部位的力,应是正确发力的全部内容。只强调转腰来加大发力的观念局限性很大,产生误导的影响也很大,所以,我认为用"转腰"不如用"转体"来指导发力来得更准确、更全面。"转腰"只是上肢,尤其是"有腰无髋"的动作时;"转体"却是通过髋部的衔接、把下肢的发力传到上肢、并做为支撑再协调"四部分"的功能、使发力过程合谐、完整、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