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附鉴赏歌诀)

 许愿真 2014-12-17
    教学目的:

    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一、考场体验·高考试题

    1.(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两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试题解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感伤别离,是古诗常见题材。可是这首词很特别,全词将离别的伤感推向极致,而在末尾两句笔锋一转,凸现词意,还有比“离合悲欢”更令人伤心的啊!原来,伤别离只是一个引子,词人是在“借题发挥”,落脚点不仅在抒发别离情(词中词人有意用对比法淡化别离情),而更在抒发世路艰难、壮志难酬的嗟叹与苦闷。

    第一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鉴赏,第一问“景语”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弄清了第一问,第二问就能迎刃而解。

    第二题考查考生评价词人观点态度的能力。问点是哪两层意思出了“新”。本首词作下片先用反问语气道出了第一层新意:千古恨不唯是离合悲欢;再用感叹语气点明第二层新意:人间险恶之甚。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第一层:不应把离别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的事。第二层: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20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对两首古诗作比较阅读。两问指明了两首诗所写的夜景不同、心境不同,这就给考生指定了鉴赏的脉点。王诗一个“悲”字,一个“空”字,点明了情感内容。相对而言,周诗的情感隐蔽一些,要读者调动自身的情感经验才能进入。一个爱读书的人,在一个无人干扰的静谧的夜里,专心致志地读书,与哲人对话,或神游于书中的境界,那么,“虚堂”“独坐”自然是“正中下怀”,诗人不仅不感到孤寂,反而会从心底里觉得“得其所哉”。

    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景物)的能力,关键处是“具体说明”,要“具体”,就要把“不同点”的“点”都点出来。

    第二问,仍然是诗歌形象的赏析。作“简要分析”,就是在指明心境后,还要“简要”说明什么因素(景象、物象等)起到了表达这种心境的效果。

    参考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湖南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二、考点探究·复习指津

    ㈠考纲阐释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语文科《考试大纲》要求,诗歌鉴赏包括两个方面:(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个专题的复习备考,要吃透这个“纲”的丰富内涵,张开这个“纲”所提挈的所有的“目”。这些“目”便是出题人的投题点或说考点,当然也是出题人的赋分点、考生的得分点。

    ㈡命题规律

    1.命题材料不囿于唐诗、宋词、元曲。

    2.题型设计多为主观题型,少数是选择题与主观题型并列。

    3.以单一鉴赏为主,即鉴赏一首诗(或词、曲),比较鉴赏,即同时鉴赏两首诗(或词、曲)次之。

    4.题量设计一般为2道小题,多则3道小题。

    5.试题考查内容紧扣大纲规定的考点,即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是就某一个方面设问,或是就多个方面综合设问。只有上海卷常常插入1道常识题,其余均是清一色着眼于鉴赏、评价等设问。

    ㈢解题方法

    我们先看一首“六序解题歌”:

    1.接受信息;2.感受氛围;3.吃透题眼;4.调动积累;5.分析综合;6.逐条答题。

    这是各地名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炼总结出来的鉴赏古代诗词解题方法的歌诀。名师们的古代诗词教学、备考实践证明,六序法反映了鉴赏评价古代诗词的一般规律,为考生理解诗词本体、进入鉴赏层面、作出满意的答案提供了一条符合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理解答题思路以及具体的答题操作要领。

    下面依次对六序解题法作简要解说。

    一、接受信息

    在考试题目区域出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给考生答题提供帮助。无用的信息在考试题目区域绝对不会出现。出现的所有信息都是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不是对考生设卡的,恰恰相反,是帮助考生“通关”的。这一点平时粗枝大叶的考生尤其要注意。

    这里不说诗题诗句等本体信息,因为考生一般不会失误到不理会本体信息的地步。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要如获至宝般地获取题目区域中的背景信息,如诗前的小叙、诗后的注释,题干给试题作的提示和暗示。例如2005年福建卷诗下加注了“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字样,就暗示了(说明示也许更确切)李白写此诗时的人生遭际,在这样的人生际遇中诗人的情感色彩如何也就容易把握了。又如题干的提示。如果2006年湖南卷不作提示,而是泛问:请赏析两诗颔联的内容和表达技巧,难度就大多了。题目不仅提示“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并以薛诗作范例,让考生仿写。这对考生答题的帮助不能不说是很大的。考生要在平时复习时养成全面接受信息的习惯,不要丢三落四。

    二、感受氛围

    诗歌的基调借氛围来体现,氛围的抽象仅仅次于诉诸听觉的音乐,不会欣赏音乐听音乐的人,是长了一双健全的耳朵的聋子;而只知道一首诗写了自然景物或人物形象而不知道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的人也可以说还根本没有踏进诗歌的门槛,更不用说登堂人室了。前边已经说过,“诗言志”。诗歌浩如烟海,题材亦浩如烟海,但一以贯之的是“言志”,即抒情(言理)。除了少部分直抒胸臆的诗歌,大部分诗歌的情味是隐藏的,靠读者在体悟诗歌的抒情氛围中去品味,去受感染。诗歌抽象的情感内容比具象的内容要重要得多,具象内容不过是抽象的情感内容的载体而已。

    这好像说得有点神乎其神了。氛围这么个抽象的东西怎么去体味呢?掌握基本的赏析门径,我们是可以入门的,也是可以登堂入室的。

    要想感悟诗歌抽象的情感氛围,我们首先要去体味其载体——具象的事物。比如诗中自然景物的色彩、音响、亮度,在烘托愉悦热烈氛围时,取其艳丽、响亮、光鲜,如贺知章《咏柳》的物象;而要烘托凄凉寂寞的氛围时,取其素淡、柔弱、朦胧,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物象。

读懂了(应该说是感受了)诗歌的抒情氛围,诗的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所用抒情手法的妙处、诗歌的意境等等才能得到恰切的解释。所以感受诗的氛围,是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三、吃透题眼

    “题眼”,指的是问答题问的是什么。这好像不是问题。但再追问一句,究竟问的是什么,恐怕被考者就有些动摇,不大能肯定了。而不大能肯定、态度含糊,答题时也必然会含糊其词。

    考察发现,无论是全国题还是省市题,对考生的鉴赏要求,即考查目标,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们可以称之为“问点”或“题眼”。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的题目是: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这道题有两个鉴赏指向,一是“怎样表现”“平静”,二是“从‘静’与‘动’的角度”。对于前一要求,要说清楚“怎样”二字,即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内容来表明的。对于后一要求,则要说明哪些内容是“静”,哪些内容是“动”,“动”和“静”是怎样的关系。高考命题者的答案正是从这些方面作出的。有的考生没有吃透题眼(问点),只说一、二句写静景,三、四句写动景,既不说具体内容,又不说二者关系,这就不能满足答题要求了。

    四、调动积累

    鉴赏诗歌时,“调动积累”相当重要。

    如题目问诗歌的内容,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检索调动我们库存的关于诗歌题材的知识。关于诗歌的题材知识在以后的“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中会述及,可参看。

    如题目问意象的含义,我们可检索调动我们库存的关于诗歌意象的知识。诗歌中的意象,都关涉两个方面:形象和情意。抓住那些典型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例如:松,往往寓含坚贞。如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这首诗是写给他的堂弟的。诗中借松树,既赞美了堂弟坚守节操,不流于时俗,不为环境压迫而改变本性的品质,也表白了自己的追求和志向。竹,往往寄寓节操。例如郑板桥《题画诗》之一:“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这里的“竹”固然是做渔竿的材料,但诗人抛掉乌纱,辞官不做,返回乡里,与瘦竹为伴,以垂钓为乐,不正是他为人耿介、不愿随同流俗的品格的表现吗?而“清瘦竹”的形象和特征又正是他的节操的写照。

    中国悠久的诗歌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诗歌中很多形象(包括人的行为)具有了某种稳定的特别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特定意象在诗歌中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诗歌言简意丰、含蓄蕴藉的特点更加突出。历代的诗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断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些意象,逐渐使之成为了一种诗歌现象,一种文化现象。历代的诗歌欣赏者在解读过程中不断感知和逐渐认同这种现象,终于使意象的鉴赏成为进入诗歌内在的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途径。梅花凌冬傲雪的风骨,菊花临霜不凋的孤高,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牡丹的富贵,兰花的高雅,太阳的温暖,月亮的圆缺,寒蝉的凄清,春花的生机,秋风的萧瑟,鸳鸯表示爱情,大雁表示相思,杜鹃表示悲苦,长亭表示离别,银河表示离散,还有折柳、凭栏、夕阳、黄昏等等:这一系列意象都为我们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打开了门径。

    如题目问语言意境,我们可以检索我们积累的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运用它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同时,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可以使表述更为精确,更切近诗歌的语体。在这方面,高考试题为我们作出了示范。例如2003年北京春季招生诗歌鉴赏题(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答案是: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答案中的“景象”、“借雁抒情”、“寄寓”等,都运用了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包括多个方面:

    形象方面: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险峻、雄伟、柔美、意象、意境、明媚、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灿烂、凄冷、凄清、寥廓、辽阔、浩渺等。

语言方面: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简洁、精练、凝练、洗练、含蓄、明快、诙谐等。

    表达技巧:渲染、铺垫、铺陈、烘托、衬托、对比、照应、白描、工描、细节、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夸张、比喻、比拟、借代、反复、对偶、互文、象征、寄寓、寄托等。

    思想感情:喜悦、愉快、欢快、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苦、深刻、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愤、乐观、悲观等。

    当然,调动积累不仅仅指上面说的,应该是调动全部的积累,这样,能增加答题的准确度,加快答题的速度。

    五、分析归纳,条理答题

    考生对一首诗歌的鉴赏要力求全面、准确、深刻甚至独到,要达到这样的鉴赏效果,离不开分析综合这个思维过程。鉴赏题除了少数题只要求指出是什么(形象、技巧、感情)外,多数试题的答案是需要举例子作分析,并且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的。分析概括是答题基本步骤和根本大法。经过分析归纳,要点已了然在胸,然后才能有条理地写出规范、完整、常式的鉴赏简述题答案。答案要做到逐点表述,层次分明,常常是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或者具体说明(举例分析)十总说(概括)。例如2003年高考全国题,鉴赏材料是王维的《过香积寺》,试题是:“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有的同学的答案是:“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它们分别是这两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这个答案第一句是符合要求的,而第二句太笼统,只是照抄了试题的引导语。这两个字怎样生动传神?答案没有任何具体内容,也没有落实“结合全诗赏析”的要求。(注意:试题的要求同时也是提示,要照着它指示的方向去作答。试题中的任何要求都是要落实的,否则,就会出现答题不当或者答题不全的失误。)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诗眼”分别是“咽”、“冷”。(第一层。)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二问第一层,分述)“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第二问第二层,概括)如此作答,有分有总,有具体有概括,自然就无限接近“标答”了。

    当然,由于试题设问不同,答案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但注重举例分析和恰当概括这种答题思路和方法,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

           

    附录:

                               古诗鉴赏歌诀

                                            (一)

古诗鉴赏不畏难, 考纲要求烂心间。
表达技巧和形象, 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 神游于古想联翩。
诵读咏叹兴会至, 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 押韵也使语序缠。
语言风格有特质, 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 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 主客相融滋味长。
离愁别绪托折柳, 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 春草无涯友情芳。
燕飞世迁夫妻苦, 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 鱼传尺素鸿雁忙。
凡此种种难尽举, 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 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 直抒胸臆显爱憎。
更兼触景生情意, 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 尽吐块垒见真情。
侧陪正面静衬动, 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 虚实结合更鲜明。
双关互文兼对仗, 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 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          

 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 思亲怀乡拟不差。
故道长亭别情重, 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 舒啸山水访道家。
咏史写人堪自比, 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 或欲建功或挞伐。
对号入座须谨慎, 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 读品思评四步法。
如今识尽个中味, 居高临下六分抓。

           

   (二)

       一看题目含义
        二看作者情志
                     三看背景来历。             
                    四看意象主旨。            
        五看典故用意

        分析风格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
        诗经表现是现实。
        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
        北魏风骨颇大气。
        两晋山水寄情意。
        陶潜首推属第一。
                    南朝爱情缠绵意。            
        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
        李诗浪漫现实。
        白诗兼备李杜风。
        无题含蓄刘禹锡
        初唐清新有四杰
        晚唐哀婉数李煜
        代兴于
          豪放、婉约两分枝。
          苏词辛词多豪放。
          高歌“大江东去”。
          低吟“廉颇老矣”。
        婉约首推李清照
        国恨家愁蕴笔底。
        元代诗型有变异。
        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
        锋芒毕露抒胸臆。
        古诗源远一脉承。
            多吟、多背、多深思。

 

 (三)
内容
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

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

怀古咏史吊前贤,壮志难酬空自怜。

目睹耳闻收眼帘,即事感怀时世惨。

羁旅情怀备煎熬,行役戍边心日劳。

形象

天生我材必有用,洒脱豪放显个性。

泪沾青衫忧民怨,推己及人见一斑。

相见时难别亦难,儿女情长泪涟涟。

山村风光隐田园,胜友欢聚乐忘返。

不拘一格重抖擞,良才难得信难求。

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离愁别绪话情丝。

桥边红药悲黍离,物是人非叹惋惜。

佳节思乡身为客,明月千里归渐迫。

春风骀荡明日花,怀古凭吊寄天涯。

商女不知亡国恨,讽喻时政热肠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报国情怀入梦来。

玉壶冰心送亲友,临行壮别一壶酒。

语言

质朴又平实,天然去雕饰。

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隽永出灵气,悟性托含蓄。

诗画境开阔,生动自生色。

色彩多绚丽,变幻生飘逸。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分得清,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

记叙方式不单一,事后必然有余情。

景物描写切注意,借景托物常寓情。

具体方式咀嚼细,比喻比拟和象征,

夸张衬托和借代,抑扬关系虚实生。

寓褒于贬明秋毫,言此意彼擒故纵。

互文关系巧拼合,曲笔逆笔龙点睛。

含蓄美来多变幻,羚羊挂角迹难寻。

化景为情转隐晦,透视窥探断肠衷。

托物起兴套双关,语浅情深隽味永。

旁敲侧击弦外音,空谷传响哀乐鸣。

讽咏时事用曲笔,史实连线促精警。

以小见大旨意远,见微知著诉衷情。

欲言又止多伤感,欲说还休痛思痛。

眷恋伤感郁心头,黯然收笔胜有声。

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

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

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

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

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

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

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

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答题技巧

胸有成竹话题型,内容手法和意境。

情感修辞词理解,意象思路与风格。

通读纵览理文意,朦胧获取初信息。

题目点意明情状,统率作品起导航。

主体意象是关键,心情蓄积有积淀。

主旨意蕴在诗眼,情脉基调显隐含。

景情事理实与虚,披文求迹寻思路。

已知信息巧利用,时间注释及前序。

身分身世与思想,柳暗花明又一庄。

含英咀华品语言,含蓄曲折捕隐含。

情理一脉有跳跃,起承转合莫放过。

景情融合出意境,形象把握出感情。

主旨思想把握准,遣词炼字诗有神。

立场观点与态度,思想倾向有表露。

古典常识勤积累,知识常规君莫违。

干戈烽火指战争,月亮婵娟与蟾宫。

金乌东曦指太阳,乌兔漏箭喻时光。

兰舟樯棹代指船,书信鱼雁简札笺。

物象传情珠有泪,物是人非人空醉。

柳笛雨月北雁飞,鹧鸪杜鹃人憔悴。

以水喻愁不罕见,托物言志不片面。

景语情语不分家,拨云见物有余暇。

常见主题有门道,顺理成章露一招。

自然风光基调新,乐景乐情把握准。

别诗分清主与客,时间场景莫放过。

边塞戍卒多哀怨,暮鼓羌笛诉肠断。

干戈涂炭闹兵荒,历史背景记心上。

报国请缨路无门,怀才不遇伤忠心。

怀古凭吊人和事,昔胜今衰流涕泗。

他乡月明思亲人,景情相生不可分。

咏物寄兴尽余情,托心于物道心声。

词中共性有风格,花间豪放与婉约。

边塞山水与田园,独树一帜有特点。

同一作家法固定,枝外生节有个性。

词法句法要明察,修辞借用有变化。

专用术语勤积累,有备而来谁怕谁。

开放鉴赏君莫怕,自圆其说思路阔。

敏锐挖掘信息点,机警捕捉切入点。

多答点数抓关键,撒网捕鱼有分赚。

重点条目排在前,次要信息接尾连。

思路清晰要点准,精心梳理心平稳。

重点内容讲具体,物我合一咀嚼细。

熟读成诵多积累,水之就下莫用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