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美的作文是怎么写的:《这里真美》

 人生417 2014-12-17

 整理者:郑州雪妈、浙江作妈、北京夏莲

今天我们讲一篇三年级孩子的看图作文。当然图我们是没有的,大家可以把这个图画在心上。我们先来看一看小作者妈妈的感言:

非常老师:

您好!孩子今年三年级了,学校开始对作文有要求了。我也正为如何辅导孩子的作文而犯愁呢?在一个无意的机会中知道了您,知道了您的非常作文,赶紧打开博客,赶紧加入Q群,赶紧买了书,像一个饿坏了的孩子,如饥似渴地吮吸着。从学习到现在一共大概才5天。昨天用您讲的“头身脚、六根六尘”第一次辅导孩子的作文。今天他告诉我,他的作文是第一批通过的,全班共40多个孩子,第一批过关的是10个,而且老师还说他写得好,不但用到了声音还用到了味道。下面就是孩子的全文,请非常老师评阅下,也给我这个初学者提些建议。谢谢!

以上就是妈妈的感言。今天趁着这个机会,在讲课前,我们把新收到的一些妈妈的喜报或是感言分享一下:

重庆-源源27:虽然个人崇拜导致绝对权力不值得提倡,但是小孩成长过程中应该有值得学习、崇拜的对象,以便指导他们把握人生的方向。老师的学识、人品、知行合一,使老师成为最适合的人选。所以我经常给儿子灌输非常老师说,以至于上周末他问我非常老师真的说打电脑游戏不好吗,破天荒第一次周末忍住了没打游戏。

上海-por-26:虽然在这儿学习时间不长,刚刚开始把一些观念和方法告诉孩子,孩子竟然就在这次期中考试中语文获得了较好成绩,尤其是作文只扣了两分,以前至少也被扣8分以上的,真是让我看到了希望!谢谢老师和各位转播。

武汉--24:现在我用对称、用六根六尘分析孩子的语文、分析孩子的阅读,孩子收获很大。孩子的周记,先是口说作文,将孩子的流水账,按照老师的对称、六根六尘一步步走下来,最后定稿,孩子看到自己的流水账一步步演变为一篇像样的作文,很是欣慰。每周的周记,我和儿子至少拿出两个小时来认真对待,收获很多。

九江-思成:这是孩子看老师的博客后,开了窍写的第一篇。原来啰啰嗦嗦不知说的什么,原来写的也分不了段落,我只得重新帮他写。所以写日记写作文特别痛苦,没想到孩子看老师的博客效果这么好。

江苏—Nono-19:我们一周一篇周记,这学期的周记全是优。以前我家写作文口水多的,现在稍好了,至少老师能看上,在班上当范文读。

湖南斌妈24:有一个老师打7颗星的,老师说可以发表到省级报刊了。

南昌-锴妈:我告诉他作文是越改越好的,我在网上上了一个作文课,人家孩子作文都是要修改的,而且我还把课上孩子写的文章打印出来给他看,现在他不抗拒修改作文了。

四川飞丝:老师,我最近的学习心得体会是:文如人。学作文过称中,先学做人,后学做文。教作文过称中,先了解自己孩子特点,再教孩子练习。也就是,先亲子,后教文。我孩子一篇文,一周才完成,每次只写或改20分钟。以前坚决和我对立的。这次有进步,500多字,从来没有过的。虽然文字能力欠,但对称结构有了,帽、衣、鞋分明。觉得作文不难了。

韵舟:入群听课两周了,周六,第一次用非常老师的方法辅导二年级的孩子写看图作文,老师发的作文纸居然写不下了,又附了一张纸才写完,还是觉得很多要写的多没敢写。不过辅导的过程也很费劲,像挤牙膏似的,真考验妈妈我的耐心,我不断用老师的亲子不能轻子提醒自己,用头身脚、衣帽鞋、对称来引导孩子,让孩子用六根六尘丰富内容。看到孩子有进步,妈妈我还是很欣慰。

上面就是今天我们收到一些孩子进步的消息和妈妈们的感言,确实是非常、非常的让人欣慰。还有一位妈妈的感言,也值得一讲。

上海宇妈0610B:说实在,我之前一看那本书的名字《作文,多大点事儿》感觉这名字取得很俗,想象不出是有很深文化底蕴的老师取出来的

《作文,多大点事儿》,这个名字俗不俗?可能从文字的角度来讲,这个名字确实有些俗,但我们办这个群、讲这本书、讲评作文,其实就是要践行“作文本身没有多大的事”。还是要讲的是这个书名,不是一个广告,而是一个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路子。刚才我们也看到一些妈妈的分享,还有孩子的进步。我们在博客上也能看到这些孩子写的作文。他们的写作确实是在家长有效的辅导下,迅速地成长和进步。这也是我们讲的,作文本身多观察不如会观察,多积累不如会积累,多练习不如会练习。孩子并不是没有东西写,而是不知如何写;孩子不是肚子里没“货”,而是不知如何消化肚子里的“货”。所以我们就用“扶上马,送一程”的方法,让孩子们去掌握基本的方法、原则,理清思路。有了这个思路,就如我们在书中前言里讲的——先升堂后入室。当孩子有了作文观,了解了文字表达的基本原则,这就属于“升了堂”。再往后,就是“入室”的问题。

今天看到这么多妈妈和孩子的进步,看到更多的妈妈和孩子对“升堂”的东西,有了一个基本的掌握,那么我们就可以慢慢地向“入室”的方向去讲,这也是今天要讲的这一篇作文的原因。我们要把作文的技法讲得更深入、更有趣一些,就要让大家看到,作文确实就是在作画,在作“文字”的画。

我们先来看妈妈的辅导过程。(妈妈的辅导是红字,孩子的原文是绿字。)

这里真美

这里真美啊!(他原来想把下面的那段连在这句话下面,我说你开头就是开门见山,这个是头,下面的内容是身,你要分开来写,不要合在一起。)

天空一碧如洗,好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朵朵白云好像落在这蓝宝石上的片片雪花。(我辅导他要按一定顺序,可以先写天空中的,然后写地面上的,写天空中的可以天,白云,小鸟,他说小鸟他准备放在写树的那部分写,我说也可以。)

地面上,一朵朵花争奇斗艳,(后来老师给他修改成,林中,一朵朵不知名的野花争奇斗艳。我就跟他讲你的方位确定了,先写天,再写地,但不一定要把那个字眼写上,你写了花,人家也知道这个是地面上的。)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紫的如霞,五颜六色煞是好看。(这里我指导他要用对称,然后运用各个器官去观察,不要片面的用眼睛,然后他就写了下面的语句。)阵阵清香,伴随着春风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迎春花吹着小喇叭,演奏着“春之曲”。小河如同一条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中。河里鱼儿三五成群互相追逐,嬉闹。(这里都是给他讲了六根六尘后的发挥。)

近处,一棵棵大树好像绿色的长廊围绕在小河旁。(老师给他修改成,小河周围,绿树环抱。)树枝上,鸟儿欢快地唱着春天的歌曲。

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层层叠叠,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这里真美,这里的春天更美。(辅导他和开头呼应)

我们再来看一下小作者在妈妈辅导下的原文:

这里真美(看图作文)

这里真美啊!

天空一碧如洗,好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朵朵白云好像落在这蓝宝石上的片片雪花。地面上,一朵朵花争奇斗艳,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紫的如霞,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阵阵清香,伴随着春风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迎春花吹着小喇叭,演奏着“春之曲”。小河如同一条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中。河里鱼儿三五成群互相追逐,嬉闹。

近处,一棵棵大树好像绿色的长廊围绕在小河旁。树枝上,鸟儿欢快地唱着春天的歌曲。

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层层叠叠,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这里真美,这里的春天更美。

我们先来讲孩子的这篇作文的亮点在哪里:

第一是头身脚。这是常规,我们就不用多讲了。有不明白的新朋友,可以对照《作文,多大点事儿》一书或是到博客上http://blog.sina.com.cn/u/1777877872去看、去补课。

第二是六根六尘的运用。运用了意法、色法、香法、声法,让我们除了看到图画以外,还听到了声音,闻到了香味,展开了想象。这就是我们讲的六根六尘,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有声、言之有意。六根六尘,解决了作文写得不生动的问题。

第三是顺序。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近到远的顺序,从色(形态)到音(声音)的顺序。扯远一些讲,有的妈妈不断地问:写景与记事是不是有区别?本质上讲没有区别。记事要表达清楚,就要有顺序,要有先来后到,不能插队,写景也是如此。有了顺序,就可以表达清楚。这也是作文八法中的一法,用顺序变化来体现摄影角度的变化——写作的角度。境随人走,人走境动,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是意境之美,就是摆关系,也就是相片与相框的关系。正因为有了相片与相框的关系,所以本文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整的画,如诗的画,让我们欣赏到了高与低、动与静、色与声的一种美感。

可以说本文中展现的写作水平、技法,符合了我们这一段时间所讲的基本的要求,是一篇很棒的作文——这是从技法上来讲。那么我们今天的讲评,就要更深入一些,讲评的原则是:就技法论技法。在技法上讲得更深入一些,兴许有些地方就会夸张一些,言过其实一些。但我们今天讲的不是从作文的整体性上来说,而是纯粹地讲技法,是为了展示技法对于文字灵动性所起的作用,从而让大家看到作文可以怎么样写得生动。

再强调一下今天讲评的原则:不是从全文的整体要求、整体标准来讲,而是突出一点来讲技法,展示技法,从而启发大家,让大家看到“猪”是怎样“喂”出来的。为了讲明这点,我们先来温习一下昨天晚上的课。因为有好多妈妈没有听到,也有不少妈妈没有来得及去博客上补课。昨天我讲了一篇作文——《彩虹》,我们把点评后的作文发上来:

《彩虹》

雨过天晴,太阳以东方为背景,神奇地晒出了一道彩虹。

美丽的彩虹由七种颜色组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粗看,像是画家随心所欲的一抹,细瞧,从上到下,好像一层层铺着的锦织玉帛。其中,橙、黄、绿、青、蓝,晒得很含蓄,而赤与紫相比之下却很张扬。几种颜色显得不那么明显,像画家画出来的似的。彩虹是一条弧线,像一座弯弯的七彩桥,好看极了。

传说中,彩虹是沟通天上与人间的使者。七色光替代了七个音符,演奏着无声的信息;彩虹是一条弧线,“一身能擘两雕弧”,我就是王维笔下“纷纷射杀五单于”的少年;彩虹像一座弯弯的七彩桥,无限善意地架起一座桥,让牛郎与织女相会。彩虹好美!。

当我还沉醉于思绪中的时候,彩虹忽隐忽现的,最后像是被晾干一样不见踪影,我略有些失望。

妈妈一拍我:“儿子,咱们来制造彩虹吧。”我很诧异,问:“彩虹还能制作啊?”妈妈露出神秘一笑:“一会你就知道了。”

妈妈找来一个放大镜,用一张白纸铺在地上,然后用放大镜对着太阳光,咦,一条彩虹,如月牙一样,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彩虹,是光投射的影,还是影散发的光?或者,是光与影一同谱成的彩色旋律?我调整着放大镜的位置与角度,这彩色的旋律便在我的手掌里跳跃、舞动。“我制作彩虹啦!彩虹回来啦!”我和妈妈都开心地笑啦!不经意间,发现妈妈的镜片上也有一弯彩虹,我惊奇地问:“妈妈,为什么你的镜片上也有彩虹?”妈妈笑而不答。

啊!我知道了,只要有光的地方就能制造彩虹!妈妈搂着我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心里有阳光,处处见彩虹!”

以上就是昨天我们讲评过的作文。我们回过头来讲这一段:

妈妈找来一个放大镜,用一张白纸铺在地上,然后用放大镜对着太阳光,咦,一条彩虹,如月牙一样,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彩虹,是光投射的影,还是影散发的光?或者,是光与影一同谱成的彩色旋律?我调整着放大镜的位置与角度,这彩色的旋律便在我的手掌里跳跃、舞动。

大家也看到,关于这一段中关于光与影的描述,有的妈妈看出这是摆关系,有的看出这是意法,也有的看出这是对称,有的讲这是“相片”与“相框”的关系,还有的讲这是驴头不对马嘴句,说得都很对。正因为越来越多的妈妈有了提升,所以我们才可以讲得更深入。

我们就从“驴头不对马嘴”这个法门入手来讲,首先要明确,《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大体上分了三个部分:一是结构,是解决作文散乱的问题;二是六根六尘,是解决作文不生动的问题;三是作文八法,是解决作文提升的问题。六根六尘想必大家很是了解了(五觉一识——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这是五觉,一识就是意识,在佛学里这是六根)。这些道理想必看过书的朋友们都明白了。那么意识呢?是想象,是比喻。这个“意”与“驴头不对马嘴句”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修辞上讲,这叫移情。这是修辞上讲的,但我们不对孩子讲语法。语法的问题、艰深的问题、学术的问题,交给专家,我们要把简单的方法教给孩子,这“一交”和“一教”本质不同。所以,我们就换了个说法叫“驴头不对马嘴”。这个说法很形象,孩子们都很喜欢。

举个例子来说:我的妈妈笑得很甜。这就是一句驴头不对马嘴句。甜本是味觉,但移到了笑上、移到了色法上,所以一个是“驴头”,另一个就是“马嘴”,这样就生出了趣味。

再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本来是色(视觉),但是用移情的方法写出了如音乐一样的声音(听觉)。一个“驴头”(光与影),一个“马嘴”(小提琴奏出的名曲),这样就写出了味道。

再比如朱自清写的《绿》:她(梅雨潭)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的软,那样嫩。这样就把视觉上的“明亮”,转到了触觉上的“软与嫩”。

再比如我们说:感情上是疙疙瘩瘩的。就把意识(“驴头”),对接到了触觉(“马嘴”)上。前面我们讲六根六尘是各司其职,现在我们本着“好好学习、天天上当”的原则告诉大家,六根六尘并不是各司其职的,是可以偷梁换柱的。所以我们要讲“好好学习、天天上当”,“上当了”才会进步。把基本功打好了,我们才有可能深入地讲下去。我们要讲六根是有各司其职的一面,但也有互通的一面。怎么才能写出驴头不对马嘴的好句呢?

把看到的“驴头”对在听到的“马嘴”上面;

把尝到的“驴头”对在闻到的“马嘴”上面;

把触到的“驴头”对在嗅到的“马嘴”上面。

“驴头”对“马嘴”,好戏就上台了。

我们来看本文:咦,一条彩虹,如月牙一样,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彩虹,是光投射的影,还是影散发的光?或者,是光与影一同谱成的彩色旋律?我一调整放大镜的位置与角度,这彩色的旋律便在我的手掌里跳跃、舞动。

一开始“彩虹,是光投射的影,还是影散发的光?”这个技法大家都了解,是相片与相框的关系,再后来我们就不得不“驴头不对马嘴”,把这个光与影的“驴头”对在了音乐这个“马嘴”上。接着我们又把“音乐”(听觉)这个“驴头”,又对在了“跳跃、舞动”(视觉)这个的“马嘴”上。先是把视觉的“驴头”对在听觉的“马嘴”上,再把听觉的“驴头”对在了视觉的“马嘴”上,这样就有了:既动亦静,既无形又有形,既无息又有声的一种境界。

刚才,大家有提出:“文中写的是哪里?”的问题。这是一篇看图作文,根据意思,想必这是一幅画。所以我们这样来调整:这是一幅画,很美的画。美得让人想步入画里,想融入其中!我们知道美是一种意识的感受,但这个感受怎么表达?我们就用“驴头不对马嘴”的方式,从意法到色法“步入画里,融入其中”,也变成画的一份子。这样的画能不美吗?画是不能入的,也是不能融的,但这里却入了、融了,这便是一个驴头不对马嘴句。

我们再接着往下:天空一碧如洗,好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朵朵白云好像落在这蓝宝石上的片片雪花。地面上,一朵朵花争奇斗艳,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紫的如霞,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刚才有妈妈讲到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第88页,我们就讲过一篇罗兰的范文《秋颂》: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我们通过讲小作文也讲大文章,体会了一个道理:小作文大道理,大文章小道理。现在我们回到原文,在本文中“天空一碧如洗,好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这句话有些问题,本意是讲的一碧如洗,但用宝石来比似乎不太妥,因为没有这么大的宝石。如果是用来比喻天的颜色如蓝宝石一样呢,似乎力度又有些不够。所以我们就来调整一下:天空一碧如洗,洗得很蓝,蓝得幽静无声。“蓝”在我们的意想中是可以代表深邃的,所以我们就用一个色法的“驴头”,对在了声法“马嘴”上:蓝得幽静无声”

天空一碧如洗,洗得很蓝,蓝的幽静无声。朵朵白云在这幽静中悬浮着,如空中的风铃,风便是铃铛的摇晃。地面上,一朵朵花,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紫的如霞。五颜六色,争奇斗艳。争得热烈,斗得喧闹。花”由色法转入声法——热烈与喧闹

天空一碧如洗,洗得很蓝,蓝得幽静无声。朵朵白云在这幽静中悬浮着,如空中的风铃,风便是铃铛的摇晃。地面上,一朵朵花,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紫的如霞。五颜六色,争奇斗艳。争得热烈,斗得喧闹。迎春花吹着小喇叭,演奏着“春之曲”;玉兰花满身喷着清香,香得惹人醉。在这里,用了两朵花来比喻花在争吹小喇叭,本是色法,但对到了声法上。本不能让人醉,但我们又用驴头不对马嘴的方法

小河如同一条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中。河里鱼儿三五成群互相追逐,嬉闹。这里的蓝绸子”鱼”是色法,我们接着用驴头不对马嘴句来看:小河如一条蓝色绸子,闪着银光在山峦起伏中飘荡。鱼儿在“蓝绸子”里三五成群互相追逐,嬉闹。仿佛飘荡的不是河,是一首快乐的歌!

近处,一棵棵大树好像绿色的长廊围绕在小河旁。树枝上,鸟儿欢快地唱着春天的歌曲。

近处,一棵棵大树围绕在小河旁,那是河的长裙。树枝上,鸟儿虫儿你吟我唱。我们听到了长裙翩跹时四周伴起的旋律,绿色的旋律!

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层层叠叠,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层层叠叠,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淡,一山浓。清淡与浓绿相互交织。交织出的,是一幅画,更是一种味,耐人琢磨的味。把画的“色”转为一种“味”,由色法转为味法。

最后我们看结尾:这里真美,这里的春天更美。我们再来“驴头不对马嘴”的对一下。这幅画真的美,美的很温暖!“温暖”触法)这里就是由意法转为了触法。

我们再来看一下修改后的全文:

《这里真美》(非常老师修改版)

这是一幅画,很美的画。美得让人想步入画里,想融入其中!

天空一碧如洗,洗得很蓝,蓝得幽静无声。朵朵白云在这幽静中悬浮着,如空中的风铃,风便是铃铛的摇晃。地面上,一朵朵花,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紫的如霞。五颜六色,争奇斗艳。争得热烈,斗得喧闹。迎春花吹着小喇叭,演奏着“春之曲”。玉兰花满身喷着清香,香得惹人醉。

小河如一条蓝色绸子,闪着银光在山峦起伏中飘荡。鱼儿在“蓝绸子”里三五成群互相追逐,嬉闹。仿佛飘荡的不是河,是一首快乐的歌!

近处,一棵棵大树围绕在小河旁,那是河的长裙。树枝上,鸟儿虫儿你吟我唱。我们听到了长裙翩跹时四周伴起的旋律,绿色的旋律!

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层层叠叠,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淡,一山浓。清淡与浓绿相互交织。交织出的,是一幅画,更是一种味,耐人琢磨的味。

这幅画真的美,美得很温暖!

---------------------------------------------------

讲评时间:20111108日下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QQ150347011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