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坛砚的前世今生(上)

 wps0321 2014-12-17
天坛砚的前世今生(上) 

张开泰(右)与张凌云共同研制天坛砚
张开泰作品——鱼龙砚
 

在著名作家、济源市作家协会主席葛道吉陪同下找到张开泰先生。张先生的工作室在一条人来人往的街道上,穿过摆满各种石料的楼下屋居,至后面天井,踏着旋转楼梯至二楼,满室砚台便扑面而来……

市民协主席张开泰的一壶茶

作为省里的工艺美术大师,济源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开泰邀记者小坐,便用一把紫砂小壶泡起收藏了十多年的老茶。香走喉道,五腑通泰,瞬间便因茶成为朋友。张先生虽然说自己不懂茶,其实他对茶是挑剔的。正如他说,自己没多少文化,做天坛砚不过是自小的兴趣,却让这种历史名砚至今尚存,且坚守在文化的大河之中,不断流。

张先生的儿子张凌云,虽然年轻,也同样的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虽然他话不多,但在记者面前,下刀的利落,手把石料那一刻的迷恋目光,都令观者禁不住叫好。张先生父子,这是要凭他们的一己之力,力扛济源这一方水土的文化大旗,不说什么让天坛砚发扬光大之类的大话,而是像那壶正品之茗,被时间泡出了特别的味道,他们也要用时间证明,天坛砚在他们两代人的手下,将得到应有的传承,并且让更多的当代文人摆至案头或书斋。

借着茶飘氤氲,诱惑着味蕾,天坛砚的秘密便被张开泰先生一一揭开。

砚名来自于王屋山黄帝祭天之坛

据张开泰介绍,当年为了寻访砚料,他跑遍王屋山的沟沟坎坎,背着锤子,在野兽出没之地,叮当叮当地敲打着各种岩壁。他对记者乐呵呵地说,他当然找到了好石材,在天坛砚的发源地——盘古寺西沟。近年来,他还在五龙口发现了上等砚料。

据悉,产于济源的天坛砚,因石料出于王屋山天坛峰附近的盘古泉畔,山顶有传说的轩辕黄帝祭天之坛而得名,另称盘谷砚。此砚之历史最早追溯至何年何月?至今尚无定论,但是济源人总会自豪地提起四龙盘砚。那方静静地置身于市博物馆的汉代古砚,1986年,出土于济源市梨林乡汉墓考古发现,如果从这方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天坛砚算起,天坛砚的制作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

与历史上的其他名砚相比,今天似乎被忽略的天坛砚,也一直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支撑。如果那方四条蛟龙围绕着中间的一圆柱依次盘旋的砚盖的砚台仍不算确切年代的话,大唐韩愈的一首《天坛砚铭》让济源的艺术家们顿生底气。史料载铭文为:“儒生高常与予下天坛,中路获砚石似马蹄状,外棱孤耸,内发墨色,幽奇天然疑神仙遗物,请予铭写。铭曰:仙写有灵,迹在于石,棱而宛中,有点墨迹,文字之祥,君家其昌。”此文对偶得马蹄状的天坛砚石给予高度评价,让今人说起天坛砚的背景,信心满满。而后的大宋年间,文豪“三苏”之一的苏轼更是为天坛砚亲赋一诗:“石自天坛产出,松烟磨去生香,虽然质朴古雅,却能细腻风光。”此两位文届大家,足以让天坛砚的身价倍增。据此,有人推测,早在唐朝开元年间天坛砚已批量生产,绝非偶然为之。而后的文字记载中,还有明代高廉在《遵生八笺》中所赞:“质之坚润,琢之圆润,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四库全书》总纂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写的《阅微草堂砚谱》中载:“石出盘涡,阅岁孔多,刚不露骨,柔足任磨,此为内介而外合。”真正让天坛砚名声大噪的是在封建时代为皇家所关注。有人从史料中发现,乾隆皇帝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时,曾对盘谷地名产生疑惑,为考其究,便命河南巡抚亲临济源实地考察,并将结果奏报。后来,弄清缘由,乾隆亲撰《盘谷考证》命工匠刻于盘谷寺后茶壶龛300米高处的摩崖碑上。这一下子,天坛砚不火都难啊!

因石成形,好料与好工一样都不能少据张先生介绍,天坛砚发展到大清王朝达到鼎盛,自然与其本身的许多优点相关。天坛砚的石料主要出于今天济源市的西许村、东许村、盘谷寺、小西庄、南庄等。其石质“温润坚柔,纹理细腻缜密,坚而不脆,柔而不绵,色如琼瑶,声如木鱼。精工雕刻,古朴大方,研墨发墨保湿,纯净均匀,发墨酣淋、贮墨不耗、积墨不腐”,素有“盘墨宝色”之称。

天坛砚石已发现并开采的石坑有盘谷坑、天坛坑、砚山坑、黄龙坑等,砚石多达30余种,上乘的如青斑、红墩、天蓝、麦叶绿、金线玉带等,子母、三彩、瓜籽石较少见,被视为珍品。雕家手艺,多因石赋形,取石喻意,石尽其材,突出其自然成色,尽显其不同纹路。张开泰刀下化腐朽为神奇,工艺与自然之协调可谓巧夺天工,成砚之品相往往为他人所不及。

看着一方方自己的作品,九龙砚、双龙砚、圭砚、琴砚、芭蕉砚等,张开泰禁不住说起自己的成长史。先跟师傅学,然后各地寻访名砚。故宫珍宝馆中那方康熙用砚,他从画报上看到后,激动地立刻赶往北京,几经周折,真把那方砚台捧至手上仔细端详。各地的名砚面前,若不让拍照,他便靠着记忆一一画出草图,彻夜研习。厂里的砚谱,更是不知翻阅多少遍……

换壶老茶,张先生徐徐道来,原来,他的刀下之砚,一方方连接,便构成一度衰落的天坛砚伤了元气后的康复期。

提示:民国后期,天坛砚制作曾陷入低迷,解放后至今,如何再经沉伏?下周本版《今世篇》继续为读者揭秘。

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必备,砚台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而提起砚台,不少人脑海中会出现端砚、歙砚、洮砚等历史名砚。同为石材所制,其实历史上,河南名闻天下的石砚至少有两类,其一便是济源所产天坛砚。不仅有大唐散文名家韩愈的撰铭,更有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专门诗作,至清王朝,那位名臣、被近年来的电视剧渲染的“铁嘴钢牙”的大才子纪晓岚,更是对天坛砚不吝美誉之辞。前世如此辉煌,今生却无几人知晓?记者一次次前往昔日的天坛砚产地济源,通过多方采访,为读者一解其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