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国:争议中继续“向大海要土地”

 苏醒的贝壳 2014-12-17

位于韩国西海岸海堤的泄洪门。新华/法新



本报记者 姚琪琳 发自首尔


韩国作为陆地资源贫乏的半岛国家,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利用滩涂或海湾填海造地,向大海要土地。

目前,韩国西部海岸(黄海沿岸)还有一条全长33.9公里的海堤,已经刷新了此前荷兰海堤保持的32.5公里的世界最长海堤的吉尼斯纪录。这条海堤就是韩国最大的围海造陆工程——新万金防波堤。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由于干旱、世界粮食波动等原因,韩国遭受粮食短缺的严重危机。当时韩国围垦的土地主要用于增加耕地,提高粮食产量。新万金工程就是这一时期最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


“世界最大围海造地工程”引争议


新万金工程由于对海洋环境改变极大,自1991年正式动工起,就承受了巨大的争议。

1996年,韩国始华湖围填工程造成的污染事件,引发民众对新万金工程截流两条河流(万倾江、东津江)可能引起的水污染提出质疑。

民众和社会团体对重新评估新万金围填海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的呼声越来越高。

鉴于广泛的质疑和争议,1998年韩国政府不得不宣布该工程暂停,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经济可行性论证。环境保护团体认为,新万金填海工程占用大面积滩涂湿地,将显著改变围填区内外的海流运动和冲淤平衡,破坏湿地生态,改变潮滩沉积环境,围填区内的底栖动物将会消失或显著改变,进而导致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和食物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东亚地区迁徙的鸟类种群。

这一“世界最大的围海造地工程”在韩国国内和国际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和关注。此后十余年间,新万金工程不断遭遇环保团体的诉讼。受新万金工程的影响,韩国政府开始实施审慎的围海造地政策。

1998年政府出台了《韩国沿岸管理法》,该法对海岸带范围、海岸带环境的保护、海岸带可持续开发等有关事项做了明确规定。政府还多次对《公有水面围填法》进行修订,要求批准的填海工程要符合《海岸带综合管理计划》等国家计划要求,并采用环境友好型工程技术,做到环境友好型的填海。


最大限度避免破坏环境


近年来,为了保护海洋资源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一些韩国民间环保人士反对填海造地,并呼吁退地还海。但另一方面,围海造地工程不仅为韩国增加了优质的耕地资源,还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开阔的空间。而在权衡利弊之下,韩国政府并未停止推进填海造地的步伐。

根据今年5月韩国交通部公布的《2014年土地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已进行登记的韩国国土总面积达10.02万平方公里,在一年间增加了78 平方公里。这一数据与10年前的韩国国土总面积相比,增加了649平方公里,韩国国土总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填海造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不过,在工程开发过程中,工程实施方采取环保开发模式,最大限度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李明博政府上台以后,为了继续开发新万金工程,提出改善万倾江、东津江的水质等新政策。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政府调整了新万金工程围垦土地开发方案,将原计划72%的农用地减少为30%,围垦土地主要用于产业开发、旅游和城市建设等。

2010年,工期历时19年的新万金工程终于竣工。

朴槿惠政府上台以来,出台了以建设各国经济合作特区和打造旅游景点为主的《新万金项目基本规划》修订案,继续将新万金作为大型国家项目不断推进,计划将新万金发展成颇具吸引力的投资对象和世界经济中心。■


分享与关注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分享给朋友们吧。关注我们,只需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小字国际先驱导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