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后,谢灵运把境、象描写又推进一大步,他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入彭蠡湖口》等许多篇,都以主要篇幅细描山水云树,写到新竹的绿箨,写到浮萍的紫茸,写到岩石披着云裳,写到花瓣托起清露。明代焦竑在《谢康乐集题辞》中说,“诗至此”是“一大变”: 弃淳白之用,而任丹雘(彩色颜料,藻饰)之奇;离质木之音,而任宫商之巧。岂非世运相乘,古始易解,即谢客(谢灵运名客儿)有不得而自主者耶?然殷生有言:“文有神来、情来、气来,摹画于步骤者神踬,雕刻于体句者气局,组缀于藻丽者情涸。”康乐之雕刻组缀,并擅工奇,而不蹈殷生之诮者,其神情足以运之耳。何者?以兴致为敷叙点缀之词,则敷叙点缀皆兴致也;以格调寄俳章偶句之用,则俳章偶句皆格调也。是故芙蕖初日,惠休谢其高标;错彩镂金,颜生为之失步,非以此与! 焦竑这番话,在古代意境论上的重要意义,应该给予高度评价。他似乎是针对着重意而轻境的传统,大力肯定谢灵运的诗歌华丽精致,分析华丽精致没有导致诗歌文本的情感枯索,没有导致精神窒碍、晦涩,没有导致气势局促,是因为诗人以神情、兴致来支配描叙的词藻,所以人们才把他的诗作比之为朝阳下的荷花。这样我们看到了两种处理境、象描写的范式,一是《诗经》里的许多篇章,以及后来唐诗中的许多绝句、宋词和元代小令,力求精练简约;另一种是六朝山水诗,汉赋,唐诗中一些写景的古风、排律,模山范水,雕刻铺排。两者各有其妙。钱大昕《潜研堂集》有《瓯北集序》说,赵翼的诗作模山范水,几十年间,“每涉一境,即有一境之诗以副之,如化工之赋草木,千名万状,虽寒暑异候,南北殊方,枝叶无一相肖,要无一枝一叶部栩栩然含生趣者”。境、象,要写出一枝一叶,要写出每片树叶、每根树枝的独特,这就对后一种范式作了明确的肯定。 从一种范式独领风骚到两种范式各显风采,是文学发展和诗学发展的结果。如何既要做到境真,又要做到味永、意深,两千年间,不少诗人和诗论家认真探讨。谢灵运之弟谢惠连在《雪赋》中,假拟梁王对司马相如说:“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侔色揣称”,是仔细观察对象的形状色调,找到最适合的词语,也就是要求“形容迫至”。《雪赋》对雪的描绘是刻画入微的,元代的祝尧在《古赋辨体》中评论说:“此赋中间极精丽,后人咏雪皆脱胎焉。盖琢句练字,抽画细腻,自是晋宋间所长。其源亦自荀卿《云》、《蚕》诸赋来。”“抽子秘思”,是要求文学家对雪景有审美的感悟,作品体现独到的意味。后面,梁王听完这篇赋,“寻绎吟翫,抚览扼腕”。他寻绎什么,吟翫什么,为之扼腕的又是什么呢?那当然是赋的作者寄寓在文本中的“秘思”。六朝作家,鲍照、沈约、丘迟、任昉、何逊、徐陵、庾肩吾等,都有咏雪诗,大都是在“侔色揣称”下功夫,而“抽子秘思”却做得不够,这就是他们遭到刘勰批评的原因。至于“揣称”,是很有讲究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谢安冬天在家里给儿女讲论文义,一会儿下起大雪来,谢安动了兴致,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随即应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撒盐空中”的“揣称”也没有错,做到了形似,但缺乏审美的意味。“柳絮因风”被后人所称赞,以至成了典故,是由于它不但描摹出了雪花的形貌,其中还含蕴了才女的诗情,使我们好像同时看到她那追踪着飘飞的雪花的欣悦的眼神。宋代蒲寿宬的《咏史》诗赞扬谢道韫:“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 ”“锦心”和“绣口”分别指创作主体从雪景得到的体悟和文本对雪景的语言表达两方面。唐代张打油的咏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要算是贴切并且易晓的,但是它没有一点意蕴,却把美景丑化了。祝尧大加赞扬的《雪赋》中间的一段是: 霰淅沥而先集,雪粉糅而遂多,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弈弈(李善注:漂流往来繁密之貌)。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轻盈美好)于墀庑(台阶上和屋檐下),未萦盈(回委之貌)于帷席。既因方而为珪,亦遇圆而成璧。眄隰(原野)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大路)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鹇失素,纨袖惭冶,玉颜掩嫮(女人美貌)。若乃积素未亏,白日朝鲜,烂兮若烛龙衔耀照崑山。尔其流滴垂冰,缘霤承隅,粲兮若冯夷(河神)剖蚌列明珠。至夫缤纷繁骛之貌,皓汙皦洁之仪,回散萦积之势,飞聚凝曜之奇,固展转而无穷,嗟难得而备知。 《雪赋》创造意境,既再现了雪景之境,又充溢着赏雪之意、之味。就前者说,它写出了下雪的过程,雪的千姿百态。霰是小冰粒,是雪的先导,它们轻声欢叫着,所以说是“淅沥”。雪花盘旋回转,彼此挤挤撞撞,好像春风中的落英,所以说“粉糅”。雪花在作家眼里是一群活泼的小生灵,到处探头探脑,把一切染得洁白,无论是低的隰还是高的山,兀立的台成了白壁,逶迤的路成了串珠。台阶都是玉砌,林木都是琼瑶。天上的白鹤白鹇,地上的素衣玉颜,在这琉璃世界,都失去了原有的光艳。当红日照射,素裹红妆,那就更是美妙绝伦了。《雪赋》表现的是自然美和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它的意味是人化的自然的意味。 宋代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绝句则又是另一种风味:“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表达的是明朗轻快的喜悦之情。雪景的“形”是可以穷尽的,诗人的“意”是可以不断新创的。雪景诗文的意境之意,还有更深一层的,是由自然而触发到社会人生的感慨。唐人咏雪诗中,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柳宗元的《江雪》是精美之作,前者表现塞外壮阔的雪景,而更传达了戍边将士的艰苦与悲壮,以及朋友之间的深情;后者表现江南荒野凄清的雪景,更传达了作者的孤寂和对理想、操守的坚持。宋代蔡正孙《诗林广记》记述,王安石曾经和友人“在钟山对雪,举唐人咏雪数十篇,要之穷极变态,无如退之(韩愈)。大抵唐人诗尚工巧,失之气格不高。有如‘鸟向有香花里宿,人从无影月中归’;若状一时佳处,如‘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道孤寂之意如‘夜静唯闻折竹声’;其好用事则如李义山云‘已随江令夸琼树,又入卢家妬玉堂’;又云‘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点谢庄衣’。至于老杜则不然,其‘霏霏向日薄,脉脉去人遥’等句,便觉得超出人意。唐人咏雪,好用琼瑶、鹅鹳、梅花、柳絮,重叠工巧,所以觉少陵超迈也“。蔡氏引用的杜甫诗句出于《又雪》:”南雪不到地,青崖霑未消。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写的是南方的雪,不待落地就已经融化。在《对雪》中他又写道:”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雪花和落叶共舞,飞着飞着失去了六角花瓣的形状,成了水滴。而他高于其他诗人之处,在于立意高。诗中表现的是在战乱中对长安的思念,忧国忧民,不愧是沉郁顿挫之作。 |
|
来自: 水共山华 > 《学术、观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