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古人的对偶理论和今人的语法分析

 水共山华 2014-12-18

古人的对偶理论和今人的语法分析
香 曼

对偶就是两两相对,以句调上的反复,求得形式上的均齐。古人是通过实对实、虚对虚、半虚半实对半虚半实、死对死、活对活等手法来构建对偶的。如果要做到对仗工整,还必须用相同的“事类”相对,或以“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句中自对”等手法来构建。可见古人对对偶是十分讲究的。

古人对得很严整的对句,为什么用近现代人创立的古汉语语法来分析,会发现有些对偶的句式并不对称,句法结构并不一致,所对词的词性并不相同呢?

原因在于古人和今人对词和句式的认识有些不同,对对偶的形式也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词的分类标准不同。
今人以语法功能加词汇意义来划分词类,古人以词汇意义来划分词类。这样划分出来的结果当然就不尽相同。

其次,对实词、虚词的理解不同。
今人将古汉语的词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实词,一般分名、动、形、代、数、量;虚词,一般分副、介、连、助、叹等。说“一般”,是因为各家并不统一。
古人将词分为虚实两大类。实字大致相当于所谓名词,还有部分其它类的词。虚词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所谓的副、介、连、助、叹之外,还包括所谓的动、形、代、数、量及部分抽象名词。在“起语”、“接语”、“转语”等虚字中,还有一些今人认为的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联系动词等。
古人将多种语法功能不同的词归为“虚字”一大类,在实践中,有代对副、动对介、副对连、介对连、动对连等等情况。按现代的句法结构理论来分析,这样的对偶句的结构当然不相同了。


再,今人谈对偶,句式要相同:主谓对主谓,述宾对述宾,偏正对偏正......句法结构要一致: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相对应的词也要求词性相同。
古人谈对偶,要求严格做到字面相对。以为字面相对了,文理自然通顺,形式上也自然均齐,并无什么主谓宾补定状之类的概念,更谈不上它们必须一一对应。正因为如此,古人构建对偶的方式比今人更灵活,手段更多样,对偶的形式也比今人的更丰富。


还有,今人对词类的划分、句式的判别尚未达成共识,更有所谓“生成语法”在分析句子,没完没了,莫衷一是。也不知对仗要精确到何种程度才能算合格的对偶。
古人对虚实的划分,界限比较清楚,但也有模糊的地方。一个字是虚是实,看法不见得一致。有时,虚实有分而无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怎样把两个系统统一起来?


何况对偶是一种诗化的语言,时有缺省、跳脱、紧缩、倒装等,更有“借对”等法的运用,使语法分析变得无多大意义。

律诗、对联是文言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的创作实践,已逐渐形成了对偶的模式。今人作诗属联,还得用文言进行创作。这就使得我们只能继承传统,以古律今;不必推陈出新,修改标准。
2008.08.09 1: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