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讲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上〕

 布衣i 2018-09-14
作者:夕阳红
 

                                       语文基础知识讲话

         第五讲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现代汉语有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语法体系,学习起来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故人们往往疏文 基 础 知 识 讲 话而远之。甚至有人说,语法没什么实际用处,不懂语法照样能写好文章。诚然,写文章不必一味拘泥于语法的限制,但不等于写文章可以不懂基本的语法知识。只要我们仔细地阅读在各类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就不难发现有明显语法错误的病句比比皆是。因此,要想在作文时能准确而规范地使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学一点基本的语法知识,是不能如愿以偿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内容包括汉字的特点,字词句的区别、联系及其使用规则,以及字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变化规律等等。囿于篇幅和笔者的水平,本讲只能着重而简略地讲一讲现代汉语中通用的词法和句法这两大问题。(上篇讲词法,下篇讲句法。)

                                      (一)词    法

         词法,即运用词语必须遵循的一般语法规则。所谓“一般语法规则”,即人们约定俗成并为人们广泛认可和应用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在《词语的运用》一讲中我们已经进过,词语是具有实在意义并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因此,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从学习词语开始,首先应该学一点词法的基本知识。接下来,我想择其要讲两个问题:词语的构词方式,词类和词的兼类。

〔1〕词语的构词方式    现代汉语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由两个有具体意义的字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联合式和偏正式是双音合成词的两种主要的构词方式。例如“考试”和“考场”这两个合成词,“考”和“试”的意思相近,合为一个词表示一个意思。这两个字是并列的联合关系,它们的意义没有主次之分。而“考场”则不同,“场”是场所、场地的意思,“考”说明做什么用的场所、场地。其中的“场”是主体,“考”是附加的,起限制、区别的作用。两个字的意思有主次之分。由此可知,如“考试”这类由两个意义并列,不分主次的字构成的合成词,叫联合式合成词。如“考场”这类由两个有主次之分,意义有从属关系的字构成的合成词,叫偏正式合成词。

联合式合成词又可分为两种情况:(A)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并列构成。例如“土地、城市、房屋、戏剧、海洋”等等。(B)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字并列构成。例如“收发、开关、买卖、出纳(词中两个字意义相反);方圆、左右、始终、尺寸(词中两个字意义相对)”等等。这里要注意的是,两字意义相反的合成词的意义,代表事物的全面和整体。两字意义相对的合成词的意义,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抽象意义。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字,有的可以颠倒,意思不变。如“互相”也可写成“相互”。有的则不能颠倒,否则意思就不同了。如“生产”不能写成“产生”。而汉语中的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字,绝大多数是不能颠倒的。

偏正式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也有两种情况:(A)後一字词是主体,前一个字起修饰限制作用。如“火热、热爱、粉碎、微笑(修饰作用);铁矿、马路、汽车、布鞋(限制作用)”等等。(B)后一个字对前一个字起补充说明作用,表示动作的结果和趋向。如“说明、提高、扩大、改善、抓紧”等等。

以上所说是合成词的两种主要构词方式,此外还有其他几种构词方式:(A)前一个字表示动作,后一个字表示相关的事物,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或人和事物名称的词。例如“动员、带头、出席(表示动作行为);司令、领队、导游(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等等。(B)后一个字说明前一个字的情状。如“地震、心疼、性急”等等。(C)前一个字表示事物名称,后一个字表示事物的单位,这类合成词多半成为一种“类”名。例如“布匹、纸张、车辆、船只、诗篇”等等。

(2)词类和词的兼类——汉语里的每个词都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我们把用法相同的词归为一类,即为语法上的“词类”,也称“词性”。汉语里所有的词按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实词”,即具有实在和明显意义的词。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正因为实词都有具体实在的意义,所以它们只要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需要其他辅助的词。如“社会主义、光明、祖国、前途”这四个实词组合成“社会主义祖国前途光明”这个句子,告诉别人一个完整的意思。第二,正因为实词有确定明显的意义,所以说话时可以用某个实词单独回答问题。如用“好”这个实词就可以回答“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的问题。但虚词就不一样,因它们没有实在、明显的意义,所以既不能用几个虚词组成一个句子,更不能用一个虚词回答问题。虚词只有跟实词或其它词组发生联系时,它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显示出来。比如说,“了、的、吧”这三个虚词,要单独说出它们的意义比较困难,然而一旦跟实词“读”和“书”发生联系,成为“读了书”、“读的书”、“读书吧”,就能分别显示出它们的不同意义了。

为便于正确地用词造句,人们把实词和虚词进一步分类。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五类;虚词可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在这十个词类中,有些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关系中,往往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比如一个动词,它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名词。例如“报告情况”或“起草报告”,前者的“报告”是动词,后者的“报告”则是名词。另如“绿色食品”和“春风又绿江南岸”,前者“绿”字是形容词,后者的“绿“字则是形容词和动词两种属性兼而有之,即“词的兼类”。现将词类方面的语法知识详述如下。

有关词类的语法知识,我想着重讲一讲具有实用意义的各种词类的语法特点,也许能有助于大家在运用词语时不至于产生明显的语法错误。

(A)名  词——名词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数量词一般用在名词前面。但有时为了强调和凸出名词的意义或诗词作品中韵脚的需要,也可将数量词用在名词的后面。如“三个人”可说成“人三个”;“四项原则”可说成“原则有四”等等。名词一般不“不、很、也、最、非常、十分、极其”等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肯定、否定等意义的副词的修饰。如不能说“不工人、很农民、也机器”等。表示方位的名词,如“上、下、前、后、里、外、以前、之后、东面、西面”等等,一般用在名词、动词或词组的后面,表示处所和时间。如“公司里、桌子上、三年前、下班後、长江以北、屋子外面”等等。

(B)动  词——动词一般能接受“不、没”这两个特殊副词的修饰,如“不看、没来”等。除了“爱、希望、应该、原意”等能愿动词可以接受“很、非常、极其、十分”等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一般动词不能单独接受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例如我们可以说“非常希望”、“十分愿意”、“极其应该”,但不能说“非常控制”、“十分掌握”、“极其调查”。绝大多数动词后面都有一个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宾语)。如“讨论问题”、学习外语”、“撰写文章”等。凡后面能带宾语的动词,叫及物动词。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有不少动词的后面是不能带宾语的,叫不及物动词。例如“游行、旅游、醒悟、颤抖”等等。不能将不及物动词当作及物动词使用,否则便会造成病句。如我们可以说“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不能说“油然而生喜悦的心情”。有不少作者将“油然而生”这个不及物动词,误以为及物动词。此外,大部分动词都可以重叠。单音节动词重叠时,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双音节动词一般都按“ABAB”的形式重叠。如“讨论”重叠为“讨论讨论”。表示愿望、可能、必要等意义的能愿动词,如“要、能、能够、可能、会、应该、必须、肯、敢、值得、原意”等。这些能愿动词在用法上和一般动词的不同点是:它们不能直接和名词组合,只能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充当修饰成分,例如“要漂亮、爱清洁、能说会道”等等。这类在动词前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叫“助动词”。还有一类动词,如“来、去、起来、下去”等,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充当修饰成分,表示动作的趋向。如“跑来、走去、站起来、倒下去”等等。这类在动词前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叫“趋向动词”。

(C)形 容 词——形容词一般都可以接受表示程度的“很、十分、非常、最”等副词的修饰。如“很坚强、十分流利、非常勇敢、最亲密”等。形容词的这个特点正好与名词相反。形容词多数也可重叠,但重叠的形式跟动词不一样。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第二个音节读阴平调。双音节形容词按“AABB”的形式重叠。例如“清楚-清清楚楚;老实-老老实实”。含有贬义的双音节形容词还有一种特殊的重叠形式,即“A里AB”的形式。如“糊涂-糊里糊涂;马虎-马里马虎;罗嗦-罗里罗嗦”等等。在词的构成上,“可”字可作为形容词的词头,“气”字可作为形容词的词尾。例如“可爱、可怕、可恨”;“土气、洋气、书生气”。从以上两组词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词类变化现象,即第一组中“爱、恨、敬”这些单音节动词,前面加上“可”便成了形容词。第二组的“土、洋、书生”单音或双音节名词,后面加上“气”也变成了形容词。我们从中可以明白一些动词和名词加上词头或词尾后,在词性上的变化规律。

(D)数 量 词——不要以为数量词简单易学,如使用不慎,同样会产生语法错误。数词可分为“基数”和“序数”两大类。前者如“一…十…百…千…万…”;后者如“第一…初二…头一…”等等。基数的使用频率最高,因而也容易出错。基数包括分数、小数、整数、倍数等确定的数字,也包括一部分概数,如“七十上下、二三百、十来(个)、一百多”等等。数词的使用,容易出错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数量的增加可用“倍”或“增长了百分之几”,但减少不能用“倍”,只能用百分比或分数加以说明。2/“以上、以下”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使用时要注意分清界限。例如“考试成绩60分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此句中的“60分以上”和“60分以下”都包括基数60分,那末60分算及格还是不及格,界限没有说清楚。故原句应改为“…..60分以上为及格,不满60分为不及格。”3/“二”与“两”的使用。这两个数词意义上没有区别,但在用法上不尽相同。相同点是,在度量衡单位称数时通用。如“二尺”也可说“两尺”,

“二斤”可说“两斤”等等。但“二两”却不能说“两两”。“两”在连续使用时,后面的读“二”,不读“两”。如“两丈二尺”,不能读成“两丈两尺”或“二丈两尺”。不同点是,在序数、分数、小数中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第二”不说“第两”;“老二”不能说“老两”;“十分之二、零点二”不能说“十分之两、零点两”等等。如果量词“个、本、只”等前面只有一位数的话,用“两”不用“二”。如“两本书”不说“二本书”;“两个人”不说“二个人”等等。只有少数量词例外,如“位”可以说“二位”,也可以说“两位”等等。“两”有时当“几”解,表示概数,如“说两句、玩两天”,但其中的“两”不能用“二”替代。接下来,再讲一讲量词。

量词的使用比数词简单得多,这里从略讲几点在具体使用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什么事物跟什么量词组合,应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不能任意搭配。如“一匹马”不宜说“一头马”,更不能说“一个马”。2/单音量词一般都可以重叠使用,表示多数。例如“个、家、户”可以重叠为“个个、家家、户户”。3/量词中有一个特殊的“俩”字,它的意义等同于“两个”,但“俩”不能与“个”搭配。如“爷儿俩”,不能说“爷儿俩个”。

(E)代  词——代词即代替各类实词或副词的词。代词按其所指代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代词的运用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个例:第二人称代词“您”是你的尊称,但“你”可以用“你们”表示多数,而“您”则不能。第三人称代词有性别的不同。男性用“他”,女性用“她”,有男有女用“他们”,不必用“他(她)们”。另有第三人称的“它”,指代无生命的事物。有时在修辞上为了表达憎恶的感情,可以用“它”来指代敌人。还有一个“牠”,用来特指除人以外的其他有生命的动物。此外,“各”与“每”这两个指示代词都是指全体中的任何一个,这是它们用法上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是,“每”着重表示全体中的个体的共同点,而“各”着重表示个体之间的不同点。例如“每个人都要向雷锋学习”,不能说成“各个人都要向雷锋学习。”此外,汉语中还有一部分“泛指”和“虚指”的疑问代词是不表示疑问的,这是疑问代词的一种特殊用法。例如“什么都不怕,就怕不用心”;“谁的贡献大,就向谁学习。”前句中的“什么”指任何事物,是“泛指”的用法。后句中的“谁”指不确定的人,是“虚指”的用法。

(F)副  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肯定或否定等意思,而一般不能用在名词前面的词,叫副词。例如表示程度的“很、极、最、顶、挺、太、非常、异常、十分、极其、格外、过于、更、越、稍微、甚至”等等。表示范围的有“都、总、共、统统、全部、只、仅仅、部分、局部、大多、个别、少数、零头”等等。表示时间或频率的有“刚才、正在、将要、快要、马上、立刻、顿时、方才、然后、终于、经常、往往、再三、一直、向来”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有“准、不、没有、没、别、不行、可以、是否”等等。副词的运用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少数副词可以修饰数量词。例如“每一次、仅仅五个”等等。

(G)介  词——经常附在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词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目的等关系的词。例如表示处所、方向的介词有“从、至、自往、朝、向、在、于、由、沿着、顺着”等等。表示时间的有“从、自从、到、在、于、当、逢、正值”等等。表示对象的有“对、对于、连、把、将、跟、同、和、比”等等。表示关联的人和事物的有“对、对于、关于、至于、在于、由于”等等。表示依据的有“按照、遵照、遵循、根据、依据”等等。表示被动的有“被、叫、让、给”等等。表示目的动机的有“为、为了、为着”等等。大部分介词在实际运用中都有与其相搭配的合适词语,使用时要注意选配得当。一般来说,介词是虚词中最易用错的一个词类。

介词的语法功能有如下几个特点:1/介词结构可以充当动词的修饰成分。如“共产党把我们从火坑里救了出来。”句中的“把我们”和“从火坑里”这两个介词结构,都是修饰动词“救”的。2/“被、叫、给、让”等介词,可以直接附在动词前面,表示它前面的名词受它后面动词的支配和影响,形成句子的被动式。例如“敌人被消灭了。// 问题叫他解决了。// 书给他读烂了。// 人民让贪官给害苦了。”等等。3/“在、于、往、自、向”等介词,可以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它后面的名词与它前面的动词相关联,接受它前面动词的影响。例如“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巴彥客拉山麓。// 飞机飞往北京。// 歌声来自大草原。// 人群涌向天安门广场。”4/“在、向、比、为”等具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它们在句子中组成介词结构充当修饰成分时是介词,如果充当谓语时便成了动词。例如“我在家看书。”// “我昨天在家。”(前句“在”是介词,后句“在”是动词。)另如“大家向雷锋学习。//葵花朵朵向太阳。”(前句“向”是介词,后句“向”是动词。)

(H)连   词——把词、词组、句子连接起来,说明它们之间种种语法关系的词,叫连词。例如“和、与、跟 、同、及、以及、而”等连词,多用于连接词或词组。而“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连词,多用于连接句子。连词没有具体意义,不能独立运用,在语言结构中只有连接作用。使用连词要特别注意它表示哪种关系,比如“跟”字的用法,“我跟他”的“跟”是连词,表示“我”和“他”是并列关系。“我跟他走”的“跟”是介词,表示“我”和“他”的主从关系。

连接句子的连词也叫关联词,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将在第五讲的续篇中详述。

(I)助   词——配合和帮助其它词语,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句子的词,叫助词。在全部词类中,助词的数量很少,按其语法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两种。常用的结构助词有“的、地、得”。(按:笔者已发布《闲话“的、地、得”用法》的专文,有关内容在本讲中省略。常用的时态助词有“着、了、过”。结构助词常用在词语之间,表示前后词语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例如“雄伟的天安门”(修饰关系);“中国的首都”(限制关系);“他说得很好”(补充关系)。时态助词经常附着在动词,表示动作变化额时态。如“写着”(表示持续);“写了”(表示已经写好);“写过”(表示经历)。这三种用法,即语法上所说的“正在进行式、完成式、过去式”。

    (J)叹  词——凡表示感叹、呼唤、应答和各种语气的虚词,都叫叹词。例如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叹词有“哎、唔、唉、嗯、喂、哼、哎、哈哈”等等。表示各种语气的叹词有“的、了、吗、呢、啊、呀、哇、啦”等等。凡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叹词一般都用在句首,通常不与其它实词发生特定的关系。凡摹拟声音的词(象声词)也归为叹词。如“乒乓、叮当、轰隆、劈啪”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叹词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修饰名词和动词。例如“乒乒乓乓地打了起来”;“叮当作响的铜铃”等等。有时,象声词甚至可以用作动词,如“他不置可否地‘唔’了一声。”此句中的“唔”即动词。凡表示语气的叹词,一般都用在句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