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崆峒山 西来第一山(三教合一)

 对酒对花 2014-12-18

        崆峒山,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

        崆峒山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崆峒山,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崆峒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仙山。相传广成子修炼得道于此山,人称崆峒山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后来发展为道、儒、佛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

        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崆峒山,道教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崆峒山,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要说崆峒山名由来,先得说崆峒一词来源,“崆峒”一词,当你翻开字典查找时,一般注释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现有多数材料解释大致有三:
        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
        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
        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
        三种说法,不无道理。
        据《尔雅》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意思是说,崆峒山应当是北斗星下面的一大片地方,是一个区域,这就难怪历史上北方的好多山都冠以崆峒之名了。值得注意的是,六盘山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崆峒。崆峒山为六盘山之余脉,而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而渔猎社会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黄河上游流域渐次发展的。
        秦汉时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许多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经过鸡头道,登临崆峒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鸡头山、千头山、笄头山为崆峒山之别称)。《封禅书》说:汉武帝“至陇西,西登崆峒”。司马迁也说:“余尝西至崆峒”。据考,司马迁于元鼎五年(前112年)登临了崆峒山,这一年他24岁。汉武帝西巡,他跟随到了雍地(庆阳、平凉一带),武帝在祭五畤之后,接着登上了崆峒山。这为他后来写作《五帝本纪》奠定了基础。
        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陇山视察马政。《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丙戎,陇山头,次瓦亭,观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赐明慧禅院田宅,这是崆峒山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
        需要强调的是,崆峒山东至西安不过300多公里。作为13个朝代王都的古长安,前后一千多年,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带无疑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宋人郑文宝在《萧关议》中指出“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这也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频频光临崆峒山的另一个原因。

平凉崆峒山1图片1


平凉崆峒山1图片2

 

平凉崆峒山1图片3


平凉崆峒山1图片4

 

平凉崆峒山1图片5

 

平凉崆峒山1图片6

 

平凉崆峒山1图片7

 

平凉崆峒山1图片8

 

平凉崆峒山1图片9


平凉崆峒山1图片10

 

平凉崆峒山1图片11

 

平凉崆峒山1图片12


平凉崆峒山1图片13


平凉崆峒山2图片1

 

平凉崆峒山2图片2

 

平凉崆峒山2图片3

 

平凉崆峒山2图片4


平凉崆峒山2图片5

 

平凉崆峒山2图片6

 

平凉崆峒山2图片7


平凉崆峒山2图片8

 

平凉崆峒山2图片9


平凉崆峒山2图片10

 

平凉崆峒山2图片11

 

平凉崆峒山2图片12


平凉崆峒山3图片1


平凉崆峒山3图片2


平凉崆峒山3图片3


平凉崆峒山3图片4


平凉崆峒山3图片5


平凉崆峒山3图片6


平凉崆峒山3图片7


平凉崆峒山3图片8


平凉崆峒山3图片9


平凉崆峒山4图片1


平凉崆峒山4图片2


平凉崆峒山4图片3


平凉崆峒山4图片4


平凉崆峒山4图片5


平凉崆峒山4图片6


平凉崆峒山4图片7


平凉崆峒山4图片8


平凉崆峒山4图片9


平凉崆峒山4图片10


平凉崆峒山4图片11


平凉崆峒山4图片12


平凉崆峒山4图片13


平凉崆峒山4图片14


平凉崆峒山4图片15


平凉崆峒山4图片16

 

平凉崆峒山4图片17

平凉崆峒山5图片1


 


平凉崆峒山5图片2


平凉崆峒山5图片3


平凉崆峒山5图片4


平凉崆峒山5图片5


平凉崆峒山5图片6


平凉崆峒山5图片7


平凉崆峒山5图片8


平凉崆峒山5图片9


平凉崆峒山5图片10

平凉崆峒山6图片1


平凉崆峒山6图片2


平凉崆峒山6图片3


平凉崆峒山6图片4


平凉崆峒山6图片5


平凉崆峒山6图片6


平凉崆峒山6图片7


平凉崆峒山6图片8


平凉崆峒山6图片9


平凉崆峒山6图片10


平凉崆峒山6图片11

 平凉崆峒山7图片1


 平凉崆峒山7图片2

 

平凉崆峒山7图片3


平凉崆峒山7图片4


平凉崆峒山7图片5


平凉崆峒山7图片6


平凉崆峒山7图片7


平凉崆峒山7图片8


平凉崆峒山7图片9


平凉崆峒山7图片10


平凉崆峒山7图片11


平凉崆峒山7图片12

 平凉崆峒山7图片1

 

平凉崆峒山7图片2

 

平凉崆峒山7图片3


平凉崆峒山7图片4


平凉崆峒山7图片5


平凉崆峒山7图片6


平凉崆峒山7图片7


平凉崆峒山7图片8


平凉崆峒山7图片9


平凉崆峒山7图片10


平凉崆峒山7图片11


平凉崆峒山7图片12

 

平凉崆峒山8图片1

平凉崆峒山8图片2

平凉崆峒山8图片3


平凉崆峒山8图片4


平凉崆峒山8图片5


平凉崆峒山8图片6


平凉崆峒山8图片7


平凉崆峒山8图片8


平凉崆峒山8图片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