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芹三议

 红瓦屋图书馆 2014-12-19

美芹三议(附照片)

  宗璞
  二十四孝图似乎是我们习俗中孝的代表,其中有几幅表现孝的行为却令人心寒,还生出一种恐惧感。最突出的就是“郭巨埋儿”(见右下图)。
  我们也许可以用偷梁换柱之法,换掉影响最坏的那几幅,如“郭巨埋儿”等。我想到两个人的事迹,可以做两幅图,一个是“木兰从军”(右上图)一个是“班昭续书”。这两位为接替父亲做了他们不能再做的事,可谓大孝。她们完全有资格进入二十四孝。
  
关于《三字经》
  这些年来,《三字经》是一本流行读物,朋友带着上幼儿园或小学的孩子来访,总是要表演背诵,背诵的除了唐诗以外,就是《三字经》。孩子不懂其中意义,但都背得很流利,而且字正腔圆、清脆可听。听说,幼儿园千千万万的小朋友大都会背《三字经》。
  我幼时没有读过《三字经》,那时《三字经》似乎不像现在这样流行。我认真读一遍《三字经》还是“文革”以后的事。它实在很适合幼儿背诵,很上口。在不长的篇幅里,要求孩子要孝悌要勤学,而且把中国宋朝以前的历史和典籍说得很清楚。所以,近千年来传颂不衰。
  最近我从家里找到一本《三字经训诂》,是宋儒王伯厚所作,翻印者特别标明“供批判用”。不知道是什么机缘,我家的书经过多次清理,这本《三字经》居然还留在我这里。翻印这本书的人,哪里想得到批判的对象如今有这等身份。但其中有几句话确实应该彻底批判,那就是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种一方统治一方的思想谁也不会赞成。我从翟志成教授的书里知道,在秦以前,儒门的思想其实是双方都有责任的,要求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后来,变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一方绝对统治、一方绝对服从。《三字经》里那几句话必须删除扔进垃圾堆。因为小儿读者这样多,更必须早一些改掉。以免在我们可爱的后代小脑袋瓜里又装进一些浆糊。
  全书删去“三纲者”那几句话,并不影响文字的连贯。也可以用这个地方做个替换。我斗胆想了几个字来代替,改为:三求者,真善美,多思考,常在心。全书快结束时,有两句“上致君,下泽民。”可以改为:“为祖国,为人民。”另外可能还有提到三纲的地方或有别的不当处,我就没有力气去研究了。
  很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在《新民晚报》发表。讨论十二生肖的改动,建议把蛇和老鼠改为象和鹤,这个建议简直没有什么基础。因为十二生肖来自民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文化。蛇和老鼠和人的关系都很密切,改不掉自有改不掉的道理。好在还没有人说我胆大妄为。
  关于三纲的改动,却是太必要了。不改掉是没有道理。我希望有人印一版新《三字经》,将三纲那几句话去掉,也许有更好的词句代替。可以讨论。我以为真善美是我们应该多思考,常在心的。
  
关于《二十四孝图》
  搬到这个小区已经两年多了,这里地面不大,花木扶苏,风景怡人。还有一处长廊,壁上有浮雕,下面一泓池水,看去也很顺眼。但仔细看过浮雕内容,却让人烦恼。
  浮雕刻的是二十四孝,这是一个养老的小区,以孝为理念当然是很好的。二十四孝图似乎是我们习俗中孝的代表,其中有几幅表现孝的行为却令人心寒,还生出一种恐惧感。最突出的就是“郭巨埋儿”(见右下图)。郭巨家贫,他的老母常常把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分给孙儿,郭巨为了不让儿子和母亲争食,要把儿子活埋掉,图上画的便是。郭巨正在挖坑,不懂事的小儿子手里拿着拨浪鼓笑着在一旁看,不知道这坑是要埋他的。好在挖坑挖出黄金来,是上天赐给郭巨奖励他的孝心的。我觉得非常奇怪,这也叫孝心?他杀害了亲生儿子,他的生身母亲失去孙儿,岂不要痛彻肝肠,一命呜呼?这不也是杀害了母亲?我的想象可能太多,好在有上天赐了黄金,残忍的行为没有发生。不过影响也够大了。鲁迅说他小时,读了郭巨埋儿这幅图后,“怕看见我那白发的祖母,便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见《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以鲁迅的尖锐犀利,对这幅图画故事倒没有什么刻薄话。仔细想来,这故事使得孙儿害怕祖母,甚至祖母死掉才安心,真没有别的话可说,只能说是大大的作孽。
  还有“曹娥投江”也是极不合理的。为寻父亲的尸首跳进江里,当然也淹死了。上天又发慈悲,让死后的她背负了父亲浮上来。这又是残忍、愚昧而又迷信的事。“曹娥投江”的故事很是著名,听说,现在还有许多宣传,真是不可思议。“卧冰求鲤”说的是王祥因继母患病,想吃鲤鱼。虽然继母对他不好,他仍不计前嫌,赤身卧冰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坚冰,果然跳出两条鲤鱼来。不计前嫌当然是可以表扬的,但这种行为若说是孝,也是愚孝。上天帮助跳出鲤鱼是迷信,事实的结果可能就是得一场肺炎,还要家人求医寻药。难道不知古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真是其愚不可及了。
  古训又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孝很必要,它是一种爱心,爱心应该是自然存在的,当然也要教育熏陶。但不必宣传二十四孝这些行为,特别是那些乖张的行为。二十四孝家喻户晓,都知道是行孝的代表,要想除掉恐怕很难。从鲁迅就在反对它,到现在也没反对掉。可是,“郭巨埋儿”、“曹娥投江”等这几幅必须砍掉。我们可以设想删掉这几幅,剩下十八孝或十六孝。但是,习俗中二十四这个数字好像有什么魅力(这一定是有来源的,不过,我不知道),“如二十四番花信风”“二十四桥明月夜”都是脍炙人口的用语和诗句。大家很习惯二十四这个数字。若是保留这个数字,我们也许可以用偷梁换柱之法,换掉影响最坏的那几幅,如“郭巨埋儿”等。我想到两个人的事迹,可以做两幅图,一个是“木兰从军”(右上图)一个是“班昭续书”。这两位为接替父亲做了他们不能再做的事,可谓大孝。她们完全有资格进入二十四孝。这里的说法都很粗略,需要有人认真的研究二十四孝图,哪些该留哪些该续哪些可添,我实在没有力气了。
  我们这个小区里,常看见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也许是外公外婆,推着里面坐着可爱小宝宝的童车散步。我真担心,再过几年,这些孩儿都成为小学生,他们若在这里游玩,看见长廊上“郭巨埋儿”的浮雕有可能会恨起自己的祖母来。我也是做祖母的人,怎么办呢?
  
关于《打子》
  《打子》是一出昆曲折子戏,我看到它纯属偶然。几年前,我的眼睛还算是眼睛,可以看见东西。因为喜欢昆曲《寄子》这一段唱,寻求到一张带表演的光盘,那真是非常好的艺术享受。没想到《寄子》之后还有一出《打子》,便也兴致勃勃地看下去。却是越看越增烦恼,耐着性子看完,只有长叹。
  《打子》这出戏,本出于元曲《绣襦记》,郑元和京试落地,回乡不敢回家。为了吃饭做了歌郎,大概是沿街卖唱之类。郑家老家人看见他引他回家,不料郑父认为他做歌郎有辱门楣,将他活活打死,还发命令弃置山野不准买棺,舞台上表演了这一情节。戏到此终止。原作还有下文,名妓李亚仙将郑救活,带到家中调养,希望他再试中第。郑迷恋美色,无心读书,李亚仙竟然刺瞎自己的一双美目,感动得郑元和发奋读书金榜题名,夫荣妻贵。得了大团圆结局。
  这个故事讲的是父亲有权杀死儿子,究其根源就是和“郭巨埋儿”一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三纲思想。
  这样的舞台表演只有残忍二字来形容。依我的浅见,《打子》应该从昆曲演出中淘汰掉。却也有朋友认为它自有其美学价值。也许是作为资料?这又要讨论了。
  我热爱中国文化,常庆幸自己身为中国人,才能在很细微处领略它的深邃美妙。但是我们的文化虽然伟大辉煌,却不必没有缺点错误。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最应该注意的是怎样不把污水和婴儿一起保留下来。以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纲的这一条线,无疑是要彻底清除的。
  我的这些想法已经有很多年了,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现在病痛之中,奋力写出也是一件快事。我们需要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人和人的平等;应该和三纲思想不两立。愿真、善、美常在人间。
  2014年12月6日断续成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