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塘月色》导学训练

 许愿真 2014-12-20

《荷塘月色》导学训练






自主学习板块

1.朱自清,原名著名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合集《踪迹》。

4.第1 出门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2 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荷塘四周的环境)

3 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4 荷塘美丽的景色。(月下荷塘美景)

5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荷塘中的月色)

6 荷塘四周的景物(主要是小路和树)。

7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8 评述江南采莲的盛况。

9 忆及《西洲曲》诗句。

10 在思乡与遐想中进入家门。

5.标题点明了文中的写景对象——“荷塘”与“月色”,两者呈并列交叉关系。文中既写了荷塘,又写了月色,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两者在文中并重。

7.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现在都可不理。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小组合作探究板块

1A.以行踪为线索(出门——踱小路——游荷塘——进门)

B.以感情为线索[不宁静(家里)——求静(小路)——得静(荷塘月色)——出静(惦江南,进门)]

C.以景物为线索(荷塘四周景物——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2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荷香月色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荷香月色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写出作者的失意。

“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心境变化轨迹:不宁静——超脱——仍不宁静

情感变化:苦闷哀愁——淡淡的喜悦——苦闷哀愁

3.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按观察的角度,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4.巧妙的动词:泻,浮,洗,笼,画,漏

作者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虚实结合等手法,写出月色幽雅、宁静、朦胧、和谐的特点。(1 “浮”字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

2 “画”给人以美的感觉,眼前的景象就像一幅画一样。

3)用“漏”字说明树叶比较密,与上文的“蓊蓊郁郁”相照应。

 

5.比喻、拟人,通感

·拟人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写灯光的昏暗,准确形象,表达出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失意。

·比喻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写出了荷叶高颀的特点,赋予荷叶轻盈飘逸之美感。

1)比喻修辞效果:“牛乳”给人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

2)通感修辞效果: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像,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3)修辞效果: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灯光的昏暗,生动、形象,而且与作者当时的情绪融为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