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荷塘月色》导学案

 江山携手 2018-12-10

课文内容

一、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1. 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 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二、阅读2-3段,回答问题。

1. 写荷塘边的小路,着重描绘了它怎样的特点?

    ——曲折、幽僻。                          

2.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为什么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今晚却很好,不仅仅指或主要不是指淡淡的月光,而是指这淡淡月光下的宁静给了作者一些抚慰。                             

3. 说说作者领略到的独处的妙处指什么?

    ———— 可以不按照别人的意志做事、说话、想问题,身心获得了自由。                                

4.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暂得宽余,希望借陶醉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的心绪。 

三、阅读4-6段,回答问题。

1. 4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微风吹拂下荷塘的颤动。                                       

2. 5段的景物描绘,观察角度与第4段相比有什么变化?

——角度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3. 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4. 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四、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忽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忽然,写出作者不甘心境又归于不平静,因此极力由眼前联想欢快的、愉悦的场景,从忽然中,不难体察出作者是在努力摆脱烦乱和哀愁。

五、阅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几句话,回答问题。

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 你认为这样开头和结尾有哪些作用?

从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从内容上,表现了依然如旧的场景:作者不宁静依然如旧

2. 作者对着墨不多,却集中在开头和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可以自由地谈看法。

揣摩语言

一、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在荷叶上。

→→→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妻在屋里着闰儿,迷迷糊糊地着眠歌。我悄悄地了大衫,上门出去。

→→→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情状用“拍”、“哼”,真切地再现了生活,很传神;写“我”的动作用“披”、“带”,熟练轻巧、细心周到。

4、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 

→→→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缓缓地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

→→→“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二、鉴赏修辞

    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

1、比喻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分析: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丰姿。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分析: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分析: 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分析: 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分析: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分析: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分析: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 

    明确: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2.拟人句 

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分析: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10)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分析:写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

1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分析: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

    明确: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3、认识“通感”

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这种修辞在高中课文中多有运用。

1: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同时显露,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把视觉和听觉勾连起来,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使那如泣如诉的琵琶曲,跨越时空成为千古绝唱。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体的事物,两者似无关联,一经沟通,这位亡国之君深长、沉重、无穷无尽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仿佛都能看得见。

3: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作者在描写潮落时的大海景象时,着重描写了“那声音”。在描写“那声音”时,又以比喻从各种感官来描写:“温柔”是写触觉,“芳醇”是写嗅觉和味觉,“微风拂过琴弦”是写听觉,“落花飘零在水上”是写视觉。本来是诉诸听觉的“那声音”,作者却从触觉“温柔”,嗅觉“芳”,味觉“醇”,听觉“微风拂过琴弦”,视觉“落花飘零在水上”五种感官相互交错起来集中描写,因而使其审美形象显得异常优美和鲜明。

 

4: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钱钟书《围城》)

→→→不笑的“笑意”是写视觉,“余音”是写听觉,“甜”是写味觉。这是由视觉通过听觉,又通过味觉来描写唐小姐的笑意,联系许多女人都笑得很甜,更确切地做到了表情达意。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分析: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分析: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一句吗?

参考:⑴她的歌声很甜。    ⑵红杏枝头春意闹。

      ⑶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枝充满幽情的乐曲。

      ⑷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的感觉。

    5)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6)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4、鉴赏叠词:找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森森”,“淡淡”。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出自“莲叶何田田”句。出水很高,是“婷婷”;   “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流水“脉脉”,清香“缕缕”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富于节奏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