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雪灾是有规律的吗?

 johnney908 2014-12-21

        公元2008年1月的雪灾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暴风雪是从2008年1月10日起,中国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等14个省级行政区受到暴风雪天气影响。暴风雪造成多处铁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断,由于时值春运期间,众多旅客滞留客运站场。还有造成电力设施受损,煤炭运输受阻,不少地区用电中断,电信、通讯也受到影响。

   《礼记·中庸》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灾害性天气如果能够提前多日预测,则能减少损失,但是灾害性天气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预测目前对气象工作者来说是很困难的。而古人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探讨气侯对物侯和疾病的影响,对气候的规律性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今用五运六气学说来分析此次雪灾。2007年(丁亥年)中运:木运不足,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少阳相火,终之气(2007年11月23—2008年1月21日),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阳相火。本次雪灾开始时间 1月10日,在终之气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按此描述气温应暖,不应该气温低而下大雪。是五运六气预测不准了吗?不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论其常,对其变,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如“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又如 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故火亢极水制之,即“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在20071123日到2008110日,这段时间里出现过气温偏高的时段,不少地方干旱,这是火极的表现,火极水化,丁亥年(2007)终之气出现降温下雪符合运气的道理。2008年(戊子年)中运:火运太过,司天:少阴君火,在泉:阳明燥金,初之气(2008122日— 2008320日),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太阳寒水。本次雪灾持续时间 在初之气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这些描述很符合现实的情形。这是由客气太阳寒水造成的,另外,戊子年(2008年)是天符年,火亢盛,“亢则害,承乃制”,火极水化。从上述分析可见本次雪灾的发生是符合五运六气的道理。

 运用五运六气分析这次雪灾是牵强附会吗?我认为不是,因为我搜集到以前发生雪灾的资料,发现1954年(甲午年)终之气的雪灾更大,更严重。此次雪灾也符合运气的道理。分析如下:甲午年,中气:太阴湿土,司天:少阴君火,在泉:阳明燥金,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阳明燥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对终之气曰:“终之气,寒气数举,则霿雾翳,”这些描述很符合现实的情形。据资料记载1954年比今年更重,如1954年的降雪造成汉江冰冻,最后靠破冰船爆破才恢复江面通行,从强度上说远远超过今年。而且当时武汉的天气温度也更低,日均气温均只有零下4度左右,而今年的日均温度一直在零度左右。又如湖南洞庭湖在1954年1226日晚上开始冰冻,而今年没出现此情况。这是为什么?一是中运司天在泉不同,二是大司天不同。今年的大司天是厥阴风木(1984-2043年),而1954年的大司天是太阳寒水(1924-1983年),木性阳升,水性寒降,故1954年雪灾更重。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三场冰雪灾害,发生年份分别为:1929年底1930年初,1954年底1955年初,19642月中旬。这些年份都在大司天是太阳寒水(1924-1983年)的时期内,这值得深思。另外1929年(己巳)底1930年(庚午)初的雪灾,从五运六气来看,与今年的雪灾有相似之处。除中运和大司天不同,其它都相同。这也值得大家思考。

  综上所述,雪灾的发生是有一定的规律。五运六气学说对气候的规律性变化的认识值得我们研究和应用。古人早已应用五运六气学说预测天气。如宋朝人沈括在《梦溪笔谈·象数》记载了他应用的事例,今全文摘录以飨读者。    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暝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假令厥阴用事,其气多风,民病湿泄。岂溥天之下皆多风,溥天之民皆病湿泄邪?至于一邑之间,而旸雨有不同者,此气运安在?欲无不谬,不可得也。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夫所主者,皆变也。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占。故其候有从、逆、淫、郁、胜、復、太过、不足之变,其法皆不同。若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茂,是之谓从;天气明絜,燥而无风,此之谓逆;太虚埃昏,流水不冰,此谓之淫;大风折木,云物浊扰,此之谓郁;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此之谓胜;大暑燔燎,螟蝗为灾,此之谓復;山崩地震,埃昏时作,此谓之太过;阴森无时,重云昼昏,此之谓不足。随其所变,疾疠应之。皆视当时当处之候。虽数里之间,但气候不同,而所应全异,岂可胶于一证。熙宁中,京师久旱,祈祷备至,连日重阴,人谓必雨。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余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余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众以谓频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旸燥,岂復有望?次日,果大雨。是时湿土用事,连日阴者,从气已效,但为厥阴所胜,未能成雨。后日骤晴者,燥金入候,厥有当折,则太阴得伸,明日运气皆顺,以是知其必雨。此亦当处所占也。若他处候别,所占迹异。其造微之妙,间不容发。推此而求,自臻至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