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至 - 节气

 君子书屋999 2014-12-21


冬至(英语:winter 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在中国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冬至

英文名

winter solstice

别称

冬节,贺冬,长至节、亚岁

节日时间

每年公历1222

节日类型

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节气

节日活动

祭天祭祖

节日饮食

饺子、羊肉汤

代表寓意

冬季的开始

气候特点

天气最寒冷

 

每年122122日或23

冬季

太阳位置

太阳到达黄经270

前一节气

大雪

后一节气

小寒

农事活动

施好腊肥、加强防冻

防寒保暖、调整心态

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

目录

1节气概述

2节气由来

3节气传说

4节气特点

5饮食文化

6节气农事

7节气谚语

8古代诗词

1 节气概述

2 节气由来

3 节气传说

3.1 冬至传说之一

3.2 冬至传说之二

3.3 冬至传说之三

4 节气特点

5 饮食文化

5.1 吃饺子

5.2 吃汤圆

5.3 吃馄饨

5.4 吃赤豆糯米饭

5.5 吃荞麦面

5.6 吃菜包 

5.7 吃狗肉 

5.8 吃年糕

6 节气农事

7 节气谚语

8 古代诗词

节气概述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

冬至

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1]

 

节气由来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冬至

冬至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节气传说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冬至

冬至

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节气特点

 

每年的1221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正因为“冬至阳生春又来”,所以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为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冬至

冬至

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冬至后,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菜麦青青,一派生机,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更是花香鸟语,满目春光。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同时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饮食文化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2]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吃饺子

 

冬至到,饺子俏。每冬至吃饺子

冬至吃饺子

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的都很“俏”。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3]

 

吃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冬至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

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吃馄饨

 

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冬至吃馄饨

冬至吃馄饨

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吃荞麦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

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吃菜包

 

菜包则是用糯米磨成粉和熟烂的鼠曲蓬篙等物,揉合做成栖,做成半月形,里面包笋丝、豆干、菜脯等,是自古以来祭冬的祭物,古人叫做环饼(晋代时叫做寒具)。冬至的清早,家庭主妇必须早起“浮圆仔”(用糖水煮汤圆)、“炊菜包”(蒸菜包)并准备祭拜神明、祖先,并且享用“冬至圆”,吃了“冬至圆”,带有象征团圆及添岁之意;在从前,祭拜之后还以“冬至圆”粘在门户、器具上,称为“饷耗”。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民间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之说。现在北方,贵州等地区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吃年糕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以求来年有一好兆头。

 

节气农事

 

一是三麦、油菜的中耕松土、重施腊肥、浇泥浆水、清沟理墒、培土壅根。

 

二是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床冬翻,熟化土层。

 

三是搞好良种串换调剂,棉种冷冻和室内选种。

 

四是绿肥田除草,并注意培土壅根,防冻保苗。

 

五是果园、桑园继续施肥、冬耕清园;果树、桑树整枝修剪、更新补缺、消灭越冬病虫。

 

六是越冬蔬菜追施薄粪水、盖草保温防冻,特别要加强苗床的越冬管理。

 

七是畜禽加强冬季饲养管理、修补畜舍、保温防寒。

 

八是继续捕捞成鱼,整修鱼池,养好暂养鱼种和亲鱼;搞好鱼种越冬管理。

 

九是测水土质量,使农作物保持健康。

 

 

 

节气谚语

 

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台湾如果没有太

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阴过冬至晴过年。(浙)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鲁)

 

◇晴冬至,年必雨。(鄂)

 

◇冬至晴,春节阴。(辽)

 

◇冬至晴,明年阴雨多。(桂)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皖)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根据冬至的风、霜、雨、雪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湘、桂、云)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藏)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湘)

 

◇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

 

◇冬至有霜年有雪。(苏、鄂、川)

 

◇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桂)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赣)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

 

◇冬至雨,小寒见霜冻。(湘、桂)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苏)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晋、鲁)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陕)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湘)

 

根据“冬至日”在月头、月中、月尾的位置,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

 

◇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贵)

 

◇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桂)

 

◇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甘)

 

古代诗词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m ?)???? ?? ?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饮食文化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2]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吃饺子

冬至到,饺子俏。每冬至吃饺子冬至吃饺子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的都很“俏”。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3]

吃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冬至吃汤圆冬至吃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吃馄饨

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冬至吃馄饨冬至吃馄饨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吃荞麦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吃菜包 

菜包则是用糯米磨成粉和熟烂的鼠曲蓬篙等物,揉合做成栖,做成半月形,里面包笋丝、豆干、菜脯等,是自古以来祭冬的祭物,古人叫做环饼(晋代时叫做寒具)。冬至的清早,家庭主妇必须早起“浮圆仔”(用糖水煮汤圆)、“炊菜包”(蒸菜包)并准备祭拜神明、祖先,并且享用“冬至圆”,吃了“冬至圆”,带有象征团圆及添岁之意;在从前,祭拜之后还以“冬至圆”粘在门户、器具上,称为“饷耗”。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民间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之说。现在北方,贵州等地区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吃年糕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以求来年有一好兆头。

节气农事

一是三麦、油菜的中耕松土、重施腊肥、浇泥浆水、清沟理墒、培土壅根。

二是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床冬翻,熟化土层。

三是搞好良种串换调剂,棉种冷冻和室内选种。

四是绿肥田除草,并注意培土壅根,防冻保苗。

五是果园、桑园继续施肥、冬耕清园;果树、桑树整枝修剪、更新补缺、消灭越冬病虫。

六是越冬蔬菜追施薄粪水、盖草保温防冻,特别要加强苗床的越冬管理。

七是畜禽加强冬季饲养管理、修补畜舍、保温防寒。

八是继续捕捞成鱼,整修鱼池,养好暂养鱼种和亲鱼;搞好鱼种越冬管理。

九是测水土质量,使农作物保持健康。

节气谚语

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台湾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阴过冬至晴过年。(浙)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鲁)

◇晴冬至,年必雨。(鄂)

◇冬至晴,春节阴。(辽)

◇冬至晴,明年阴雨多。(桂)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皖)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根据冬至的风、霜、雨、雪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湘、桂、云)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藏)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湘)

◇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

◇冬至有霜年有雪。(苏、鄂、川)

◇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桂)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赣)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

◇冬至雨??,小寒见霜冻。(湘、桂)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苏)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晋、鲁)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陕)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湘)

根据“冬至日”在月头、月中、月尾的位置,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

◇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贵)

◇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桂)

◇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甘)

古代诗词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