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汇报

 家常话 2014-12-21
陈晶敦煌兄:您好!
  拜读大作(11月22日)文汇笔会“冬天的焖葱”,油然又引发起对两位老师思念敬仰之情,即刻翻出已珍藏三十余年师母袁荃猷老师给我的一道制作“锅塌豆腐”的卡片:“切成小方块(或薄片)8两,打三个蛋,放入豆腐中,要包过来,料酒泡虾子,加酱油二小勺、糖、味精搅匀。锅内放油少许,煸葱花,煸好后,倒入鸡蛋豆腐中,然后再倒入锅,如滩(摊)一个大蛋饼,用大盘子把饼扣出,再烤背面,最后把料汁倒入”。那是当年我去芳家园府上,两位老师待饭后,师母随便在书桌上,拿取一卡片纸写上的(见下图)。
  世襄先生给我的书信中,也有提到过饮膳之事。1980年5月21日信中称:“我在大都会博物馆几次见到詹金标师傅,并代你向他致意。我本以为他是位上年纪(至少50岁上下)的师傅,没有想到像一个白面书生。听说他大显身手,驻联合国代表、我驻美使馆以及美国的某些大饭店都争相请他留下”。又1984年2月3日信:“寄上中国烹饪一册,小文聊供遣闷。这是出国方归,尚能偷闲,今则无此雅兴矣。阅后请詹金标师傅过目,如何”。
  世襄先生笔下的詹金标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州得月楼酒店名厨,家居于我苏州老宅里,相邻和谐(“文革”中,我还把孩子寄养在他家)。为建筑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工程,随苏州匠师队伍一起入驻,当大厨。他回苏州后提起在大都会博物馆初见世襄先生时,以为是“何迅(我儿子)的阿爹”(苏州人称祖父为阿爹)。真是误会在大都会里。之后,詹金标没有选择留在美国,九十年代英年早逝,可惜、可叹。
  还有一件饮膳的事,是我请世襄先生在家吃饭。1979年7月9日世襄先生信称:“此次到常州承您及馆中同志接待,获观许多藏品,至为欣幸。多蒙邀至家中饮膳,得聆三国评书,尤其是亲自伴送苏州……”。那年头,不时兴单位招待在馆子里吃饭,理当由我邀先生家中吃顿便饭,我不善烹调,色、香、味三项中,香与味二项毫无把握,唯想在菜色上做点搭配,弄个五颜六色。记得有清炒四季豆、红烧茄子、蒸广东香肠、炒鸡蛋、虾子酱油拌豆腐等,还用心煨了一锅汤。喝了一点饮料后,先生说吃饭吧!一提吃饭,我家相公与我都愣了,只想着在炉子上煨汤,却忘了煮饭。幸好那时代邻里间很热络,我立马把隔壁人家正在吃饭的饭锅端到家来。当年我对世襄先生是烹饪高手一无所知,竟然瞎摆弄做苏州家常菜,我家相公经常以此取笑我“关公面前耍大刀”,请客人吃饭又忘了煮饭。我年轻时就粗心,老来有加,有时节想起这桩事,我自己也“闷笑”。
  曾记得我第一次到芳家园府上吃饭时,您还从屋里端了一碗刚熬好的辣酱过来,并称:“听说来了南方客人,可能喜欢吃辣”,袁老师立马解释,苏州人不吃生辣味道,说来已是30多年前的事,我记着您这份敦厚的情义。而两位老师全身心努力不懈为发扬、传承优秀文化,对文物事业热爱之极的精神,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前时原工作年位让我整理旧文成集,有感而发,写小序一篇,亦出自纪念师长风范,附上,请指正。多保重!
  撰安
  陈晶谨上
  2014.11.24
  本文系陈晶先生读《冬天的焖葱》后请“笔会”编辑转给王敦煌先生的一封信,我们在征得陈晶先生的同意后代拟标题、予以发表。
  ——编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