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9月18日,著名作家范稳[微博]长篇小说《吾血吾土》新书发布会于北京出版集团六层报告厅举行。本书作者范稳亲临现场,与各界媒体、读者分享了这一次文学创作的历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中国笔会会长丹增,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出版管理处处长冯献省,北京出版集团副董事长、总编辑曲仲,抗战老兵代表、原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研究馆员卢少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微博]等嘉宾共同出席了此次发布会,从主题思想、历史意义、现实价值等多个方面对本书的文学特质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藏地三部曲”后的一次文学精进之旅 范稳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主要以中长篇小说、长篇文化散文为主,已经出版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15部,计500余万字,涉及现实生活、民族文化、宗教历史等多个方面。其中,以反映西藏民族文化和民族和谐为主题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更在国内文坛赢得了较高的评价和反响。自2010年完成《大地雅歌》之后,范稳蛰伏四年,潜心探索,查阅各种史籍,深入滇西地区,采访多位抗战老兵,并远赴台湾、日本等地进行创作采风,从而完成了这部西南联大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御敌救亡,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诗——《吾血吾土》。这是范稳继“藏地三部曲”之后的又一次文学精进之旅。在这部史诗性作品里,作者着眼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文化灵魂,叙述了一代知识精英的家国情怀、民族尊严、历史担当。正如范稳所说:“希望在此部作品中探寻的是中国文化强大而不可征服的独特魅力,并将此视为一个作家的责任。”作为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项长篇小说,本书已于9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抗战文学创作里程中的全新范式 中国的抗战文学发展至今,在主题、结构、文本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创作的瓶颈当中。过于陈旧的思维模式、过于单一的人物情节、过于逼仄的创作空间,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蚀着这一题材的文学创作力。范稳《吾血吾土》的问世,无疑将开辟抗战文学的一种全新范式。在梳理、研究既有文学成果,挖掘、占有一手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吾血吾土》打破了文学创作政治正确、“意识形态”挂帅的传统指引,将中国远征军老兵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相融合,以缕缕抽丝、层层剥茧的结构手法,展现了一代中国脊梁在抗战前后七十年历史变迁中的痛苦与彷徨、苦难与辉煌。书与剑的相遇,既是缅怀一代文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炙热情怀,也是致敬一代军人“马革裹尸当自誓”的报国壮举。这是一段历史大潮中个人命运的史诗,更是一个国家拒绝遗忘的集体回忆。 作者以诗人般的气质、才力与语言,赋予了作品充沛的情感、跃动的旋律,同时也将这种气质赋予了作品中的主人公赵广陵,读者在他的身上,永远可以看到一种身临战场亦难以磨灭的诗人气质,这是专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质。在全书最后一章中,作者写到:“一个诗人,一生灿烂在自己的诗句里,也为国战死在诗句的华丽中,还有比这更合格、更伟大的诗人吗?”在作品中,作者多次引闻一多、李公朴、穆旦、李广田等文化大家入题,正是为了在赵广陵的身上,寄托自己深刻的文化情怀,“希望能通过一个人面对历史与现实碰撞中的无奈与坚守、妥协与抗争,来还原我们整个民族的一段历史。” ![]() 两位中日老兵横跨七十年的宿命对决 在《吾血吾土》中,范稳对于战争与人性的探索和反省,也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黄永玉先生曾说:“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然而在本书中,赵广陵不曾战死沙场,但在劫后重生中却也早已不见故乡,这是一个士兵最大的痛楚。但在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前来讨要日军骨骸的秋吉夫三等人,读者依然可以看到一位抗战老兵、一代民族精英遥远而伟岸的身影。赵广陵与秋吉夫三的几次交锋无疑是两人继松山战役四十年后的又一次“战争”,只不过这场战争没有硝烟,而是关乎民族尊严。在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历史交界点中,回顾这一段民族大历史中个人的挣扎与坚守、两位中日老兵横跨七十年的宿命对决,更显意义非凡。尤其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日益猖獗、妄图借尸还魂的今天,《吾血吾土》的出版,更加值得我们警醒与深思。 抗战老兵回顾国之青史里的战火青春 “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你,我,谁都不曾忘记。”这是《吾血吾土》中学子从军时曾经吟颂过的诗歌,也是民族英雄五十年后魂归故乡之时,人们致上的最为神圣的军礼。本次发布会时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纪念日,抗战老兵代表卢少忱先生的出席尤为可贵,也令现场来宾肃然起敬。卢老先生正是当年西南联大从军的八百壮士之一,隶属于国民革命军新一军30师战车营,曾两次参加入缅作战,亲历密支那战役。卢老先生说,各位学子都是在为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和平等而战,“当时大学决定,号召大学生从军,大家都是积极报名,义无反顾。”“希望年轻人在发挥自己才华的同时,不要忘了爱国,让国家变得更强大、更美好,这也是我们抗战的目的。”可以说,老先生远征从军的战火青春,既是书中主人公赵广陵献身吾血吾土这一文学版本的“历史传记”,更是一代中国脊梁轻个人生死、重民族大义的缩影。 (责编:小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