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是要住宿吗?请出示您的身份证!”8月22日,北戴河区西古城村一家民宿的服务员许玉芳像往常一样,正在通过与公安联网的旅客信息上传系统为游客住宿进行实名登记。来自安徽的游客李鹏飞说:“秦皇岛除了有碧海金沙的美景,还有平安和谐的治安环境。住在这里我们感到很安全、很放心。” 今年以来,市委政法委坚持“内生稳定”的创新理念,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转变,做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主动维稳,从源头上预防减少不稳定因素,提高维护稳定的内在动力。以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提出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以群补专;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三结合”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措施,构筑起一张全民化、立体化、网格化、科技化、人文化的防控网络,实现了“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 群防群治:各方力量推动平安建设 7月21日一大早,家住海港区海建里的志愿者苏雅秋像往常一样,臂戴红袖标,开始在小区里巡逻。进入暑期,苏大姨巡逻得更频繁了,她说:“很多外地人到咱秦皇岛旅游,就是冲着咱们这儿环境好、治安好、老百姓好来的。如果小区脏乱差、治安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也会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 时下,无论是在社区楼院、企业单位,还是在学校、医院、车站、广场,都可以看到平安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是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6月25日,我市启动2014年“平安志愿者日”暨服务暑期行动。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平安志愿者有3万多人,他们协助公安机关在各社区、大街小巷、繁华场所等区域、地段开展治安巡防、矛盾排查、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 6月30日,我市又启动了“红袖标齐动员为暑期保安全”活动,再次发动和组织近5万名群众佩戴“红袖标”开展义务治安巡防,履行“七大员”(治安巡防员、纠纷调解员、管理帮教员、维稳信息员、驻点守护员、法制宣传员和应急处置员)的主要职责,与公安机关专业队伍密切协作、重点布控、织网互动,做到街巷胡同有人巡、楼栋院落有人看、重点部位有人守、情报信息有人报,实现以面保点,共同维护暑期安全。如今,“红袖标”已经成为秦皇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同时,我市通过大力推进“四个一”即:每村(社区)一名包片民警、一名治安管理员、一支巡逻队、一套监控系统的群防群治机制建设,在全市2261个行政村和174个社区,分别建立起一支不少于10人的义务巡逻队,在本村(社区)设立观察点,开展义务巡逻工作,确保社区和农村平安稳定。目前,全市共有义务巡逻队2400支,队员35600余人,全天候巡逻在全市的大街小巷。 为了维护公共交通的安全稳定,全市23条线路、412台公交车及308个重点公交站点配备了1450名安全员。今年暑期,全市公交安全员共核查重点人员3万余人,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5人(逃犯2人),制止携带违禁物品乘车数十人次,及时解决治安纠纷60余起,接受群众问询求助8800余人次。 打防并重:构筑立体化防控体系 8月2日,北戴河火车站站前广场人流如织,由特警巡逻车、流动警务室、巡逻电瓶车以及荷枪实弹、不间断巡逻的公安民警、特警和武警,形成了“一分钟反应圈”。来自河南的游客王宝民说:“一下火车就看到这么多警力在保护着群众的安全,让我很有安全感。” 今年暑期,北戴河区探索建立了“一分钟反应”快速处警机制,在避暑核心区和公共复杂场所建立“一分钟反应圈”,公安民警、特警、武警三警合一,屯警于街,在全区建立若干个执勤点,构建以执勤民警为主体,责任区内各类群防力量为补充的巡控模块,实现重点部位 “一分钟反应”零缝隙、无盲区,全面提升了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完善了以街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村庄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技术视频防控网和“虚拟社会”防控网“六张网”为骨架,集打、防、管、控于一体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了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变阶段性为长效性措施的“严打”斗争,保持了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今年,公安机关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暑前严打整治行动,进入暑期后进一步加大严打整治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区域、重点人员、危爆物品的管控,严打刑事犯罪,排查风险隐患,整治违法行为。加大治爆缉枪工作力度,对抚宁、卢龙、青龙等涉爆重点县进行了重点整治。 在继续实施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双六工程”中,推行了“3+1”基层综治维稳模式,在村一级建综治工作站,在村民小组或居住片区的基础上,按每40到60个农户设立综治小区、每10个农户设立综治小组,还建立了5至15人的巡防队,在全市所有行政村中建立了综治工作站、小区和小组,实现综治维稳组织全覆盖。 网格化管理:推动社会面管控精细化 以前,北戴河育花路社区的治安管理都是依靠志愿者和一些老党员。自从运用了网格化管理,社区有了一支治安巡防队伍,他们每天在各自片区进行巡逻,对辖区居民进行入户走访,及时了解居民所思、所想、所困、所需。 我市积极探索社会面防控网格化,以综治维稳机制为依托,以“人、地、物、事、组织”等各类服务管理对象为重点,加强对重点地区、要害部位及危险物品的管控,对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城市秩序等社会管理事件的查控,明确网格单元力量配置,组织、协调相关专业执法力量和社会力量,对社会面防控实施精细化管理。目前,全市2435个行政村和社区中,已建立管控网格26900多个,发展网格长27600余人、网格信息员29600余人。 通过大力实施基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战略,把农村、社区、公共场所、城乡接合部、沿街门店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实现了区域管控全覆盖、无缝隙,格内有网格长、有信息员,楼有楼长,店有店长,人人都是信息员,家家都是堡垒户。农村、社区推行便民服务“一条龙”,网格实行“一网五服务”,使基层社会管控效能最大化,大量的矛盾纠纷、百姓诉求在网格、在村居得到化解。 小浴池、小网吧、小旅馆、小歌厅、小美容美发店等“五小场所”,大多存在于城乡接合部、城中村、老旧小区、火车站周边等治安重点地区,如果管不好特别容易藏污纳垢;管得好,就会成为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和信息源头。我市将“五小场所”全部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由网管人员对网格内的“五小场所”登记备案、签订治安责任书,再由社区民警核查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同时加强业主和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增强经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目前,北戴河所有的民宿都实现了“100%纳入管理范围、100%游客信息上报、100%嫌疑人自动报警”,网吧、歌厅全部安装视频监控并与公安联网。 源头治理:完善矛盾化解机制 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发源地,也是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将维护稳定的防线建在基层,就抓住了内生稳定的“牛鼻子”。全市政法系统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通过矛盾纠纷排查、畅通百姓诉求渠道等手段,筑起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海港区新闻里社区有一支由老党员、楼栋长、社区干部、律师等组成的“纠纷调解团”,他们走家串户,及时调解物业与业主、邻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居民杨大娘深有感触地说:“老伴儿生前留了点遗产,大女儿想分财产,家里就闹了矛盾。多亏了纠纷调解团的‘和事佬’,来家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孩子们,现在家里又和气融融了。” 在积极探索内生稳定机制的过程中,我市通过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抓住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握时机,尽早处置,真正把影响稳定的问题化解在萌芽和初始。同时,进一步深化“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大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分别建立了行政调解委员会及行政调解室,规模以上企业、部分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以及村(社区)建立了调解组织,并与唐山、承德和辽宁葫芦岛等行政接边地区建立了38个联合调解组织。市级建立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台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处置办法。在交通、劳资、矿产资源和水利水务矛盾纠纷突出地区建立了专业法庭。全市排查覆盖面达到了100%,年均化解率超过98%,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结率超过93.7%,吸附率始终居于全省首位。 “市委书记电子信箱”和市长公开电话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问题;“1890社会服务网络”实现了咨询、服务、协调、督办“一拨就灵”,有效防止了矛盾的积累;创建了“集市日接访”制度和被群众亲切称为“民意110”的民意联系办公室;针对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敏感时期矛盾易发的特点,组织开展专项集中排查……畅通的民意沟通、灵敏的排查预警等健全的长效机制,让各类纠纷、矛盾、诉求都有了正常的解决渠道。 本报记者 张莹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