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学生成为种诗的人 成尚荣

 清源渭水 2014-12-23
——《爱的教育》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经典阅读的收获:《爱的教育》与作文教学发生意义联结

曾读到一篇报告文学,是写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先生的。因家境贫寒,蒋风先生直至三年级才有机会插班读书。女士们教数学的女教师,学生们特别喜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每周利用一节数学课,专给大家读小说《爱的教育》。整整读了一个学期,读完了,学生一直沉浸在动人的故事之中。学期将要结束时,老师又利用数学课,开展一次特别的活动:用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命名班上的同学。从此,班上就有了那位勇敢的少年鼓手,有了深夜为父亲完成抄写工作的笔耕少年,有了六千里寻母吃尽千辛万苦并在最后关头救了母新孝子……可是,蒋风一直没有得到命名,好不难过。老师发现了,请他到宿舍,表示歉意,还赠送他一本《爱的教育》,并且在扉页上写下两行字:“永远记住,做一个平凡的人,但一定要让平凡的心闪烁出不平凡的光彩来。”蒋风揣着《爱的教育》和老师的题词,走出了小学,走进了中学、大学,走上了儿童文学研究之路。

这个故事我曾经亲自问过蒋风老师。我觉得《爱的教育》是一本很神奇的书。虽然,我不能肯定,是《爱的教育》让蒋风成了儿童文学理论家,但我完全相信,是《爱的教育》,是老师的题词鼓舞了他,启发了他,引导了他。我想,《爱的教育》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最终给蒋风的心灵播下了什么特殊的种子?同时,《爱的教育》也会给我们什么吗?比如说,它会给今天的语文教育,甚至给当下的作文教学带来什么新的启迪?于是,我要再一镒好好读《爱的教育》。

我又读了,而且很快地却是认真地读完了。当我掩卷遐想时,突然发现《爱的教育》也向我们不断地透射出爱的光芒,照亮了儿童教育,同样也照亮了语文教育。而且我隐隐觉得,《爱的教育》也照亮了作文教学,为我们送来了一束智慧之光。换个角度说,当我们怀着爱去读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从《爱的教育》中发现真正的教育、真正的语文教育和真正的作文教学,一定会找到学生爱作文的密码。我深深以为,《爱的教育》不只是一本吸引人的小说,也不只是一本活的教育学,而且是一本极有风格的课程论、教学论,甚至可以说认定,它还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作文教学指导书。它是经典,所谓经典,就是“我又读”,“我还在读”。《爱的教育》与作文教学的意义联结、想象,正是在“又在读”“还在读”中发生的。我们要去进行《爱的教育》与作文教学意义的嫁接。

二、《爱的教育》中闪烁着作文教学智慧,温暖着孩子们的心

不想多去介绍亚米契斯,也不想多去介绍《爱的教育》诸多精彩故事。但有一点是必须介绍的:这就是亚米契斯以自己儿子的日记为基础改编成的日记体小说。主人公昂里克,一个刚上四年级的男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昂里克经历了许多,书中是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小说在最后一部分,比较集中地写了昂里克在舅舅家疗养时所发生的故事,其中包括关于昂里克作文的。如果作些梳理、概括,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关于作文发生的地方。对孩子们来说,最好的课堂在哪里?最好的教材是什么?舅舅是这么对昂里克说的:“你已经把学校的椅子和教科书都扔开了。你以后的椅子是花园石头或海岸的岩石,我就做你的老师。”“我不叫你做背诵这类的功课,你一定做个成功的人。要想成为有价值的人物,拿着教科书是不行的。”他又说:“你有着好好的两只眼睛,应该用这眼睛去看世界。你又有着好好的心,应该用这去思考。”舅舅告诉昂里克,要往前走,但不能只管低头自己前行,要留心一起走的人,要注意从对面起来的人,要顾到路旁的田野和森林,要无望在地平线那方的山。路上的这一切都可成为自己的活教材。舅舅动情地说:“书本中所写的和老师所教授的,只是从自然这部大书中跳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智慧之母,是老师的老师。”他还教昂里克去观察路边的松树,写一篇关于松树的感想告诉母亲。他说:“替我告诉她,舅舅教你的第一课就是松树谈。”舅舅实在说得太好了,我不舍得作删减。是啊,语文的课堂究竟在哪里?舍弃大自然这本教材,是多么愚蠢啊!第一堂作文课怎么写,难道一定要在教室里?第一次作文怎么写,难道一定要写“暑假中我难忘的一件事”?

其二,关于定作文的学生。学语文、写作文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历来大家都认为,孩子就是学生,就是练习写作文的人。这本没有错,舅舅可不这么认为,他有独特的想法、见解。他说:“每人都应是诗人。如果我们没有诗人之心,那么他的人生就不能开出美的人生之花束。”舅舅还说,孩子还应是一个“种诗的人”。种什么诗?究竟什么是诗?舅舅这么说:“我们不仅应当有生命的面包,还应当懂得怀念、爱、思考,这些是生命的葡萄酒。葡萄酒要比面包更重要。”“一旦种下了诗,任何平凡的事物也会生长出爱与幻想,一切都会含有别样的情趣,来把人心温暖起来。”多美妙的比喻!孩子不是在写作文,是在种诗。种下了爱,种下了思考,种下了幻想,就是种下了诗。看来,作文应当是美妙的,写作文的孩子是伟大的。

其三,关于作文的题材。好的作文练习题从哪里来?舅舅家后面是一农家,农家有个尚在摇篮里的婴孩,可是父母无暇关心到他。舅舅带昂里克去,轻轻打开门,明晃晃的太阳照进来,射破了屋中的黑暗,映在小孩的脸颊上。立刻,小孩把水汪汪的大眼睛张开,擦着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又呼地吹出来,似乎想把阳光吹走。哦,原来,那小孩是把这阳光当作每晚母亲为他吹灭点在枕边的蜡烛。舅舅说:“看啊,把这样单纯的比太阳还伟大的小孩的样儿,用画笔画下来,不,写成诗更妙。怎么样,你有了好的作文题,就叫‘想吹灭太阳的小孩’。”这简直是一幅油画,简直是充满奇特想象力的一首诗!好的作文题目就在生活中,就在想象中。

其四,关于作文的标准。什么样的作文才算是好作文?舅舅在后来的几天里一直在谈论“想吹灭太阳的小孩”这题目。他认为,好作文首先是“自然的单纯与伟大”,“就因为单纯,所以伟大”。其次,好的文章能叫人思考。舅舅深情地说:“一个小孩在摇篮里,阳光照在脸上,这是世界中随处都可看到的自然现象,可是,这自然现象却能深入我们的心里面,叫我们深思。”再次,好的作文能引起人们更多的联想。舅舅想到的是,“噢,太阳永不厌倦,永不疲劳,也永不冷却,成年累月把光与热赐予人间,一代又一代,太阳对于妄自夸大无知的人们,不知给予多少恩惠”!诗一样的题目,哲学般的思考,这才称得上好文章。看来,文章的思考的深度多么重要。

其五,关于作文的。作文应是有品格的。作文应是有品格的。作文应当拥有什么样的品格呢?舅舅曾经是海员,在海上生活了几十年。此后,舅舅生活在田园里,而且做了一项试验,把从西伯利亚带来的大麦种子种在温暖的意大利海边。试验的结果是:在温暖的海边,大麦竟然保持了在那冰国的品格,它有着顺应气候而长的特点,具有巧妙的抵抗力。舅舅对昂里克说:“习惯可以成为天性。”“人也是一样。人由于教育环境的善恶,可善亦可恶。不但如此,我们所得的善可以传给子子孙孙……你还年小,还听不懂我的话,只要将来长大了,能记住我今日关于大麦的话就好了。”舅舅其实谈的不只是大麦的品格,而且是人的品格,是关于作文的品格:养成传递善的品格、顺应的品格、抵抗不良环境的品格。而作文的品格实质上是人的品格。

还有许多关于作文的故事和描述,不去作更多的整理了,够了,已经让我们感受到《爱的教育》关于作文的智慧了,已温暖我们的心了。

三、作文教学要满怀着爱,让学生成为诗人种下诗

《爱的教育》中作文教学的元素十分丰富,等待我们进一步去开发和利用。如果能从开发中汲取生动、新鲜的见解和经验,改进当下的作文教学,将是一件相当有意思,也有意义的工作。而所有的开发和利用,宣传温润当下的作文教学。温润是一种不温不火而又有内涵的力量,让我们的作文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些什么,而这些种下的,将来一定会长出什么。这样的温润,会让我们跳离现有的作文教学框子,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明亮的阳光进来,让新鲜的空气进来,让独特的风景在孩子们和老师们的眼前呈现。这样,《爱的教育》最终温润的是我们的心灵。心灵温润了,还怕创造不出美好的作文教学来吗?还怕写不出最美好作文来吗?

作文教学要让孩子们成为“种诗的人”,要种下爱的种子、梦想的种子、思考的种子……亚米契斯告诉我们作文绝不是一件技术活,作文教学也绝不是教作文技术的过程,当然,孩子们也不只是写作文的人,也不是掌握了所谓作文的速成密码,就会写出好的文章来的。相反,孩子们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应当成为一个诗人,要在作文本里种下诗,在心田里种下诗,在祖国的大地上种下诗。昂里克舅舅对诗的理解如此震撼我们的心:“诗在,国也就在。在国民最勇敢、最正直的时候,往往能产生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有诗的生命能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人们只会想着眼前的辛苦,没有勇气面对未来,心里没有希望,就不会产生诗了。”舅舅说到这里,就沉默了。我也沉默了许久。是的,作文,种下的不应只是文字,而是用文学所表达的诗情、诗意。

用雪莱的话来说,诗人是这个社会最后一个立法者。种下了爱,就是种下了诗。通读《爱的教育》,爱的味道一直沁人心脾。我不敢说爱能解决作文教学的一切问题,但我敢说,爱能改善教育,爱能改变作文教学,爱能解放孩子。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们有多少爱呢?我们给了孩子多少爱呢?孩子们心里又生长出多少爱呢?把作文教学当作播撒爱、感受爱、创造爱的过程,我们的心才会温暖,学生的作文才会美好。《爱的教育》鞋袜就是昂里克怀着真诚的爱,写下一篇篇日记,种下一首首诗,是爱的种子让《爱的教育》成了儿童之诗、生活之诗、心灵之诗。

种下梦想就也就种下了诗。梦想,对未来对理想的想象、期盼与追求,没有梦想就不会有未来,不会有理想。作文不能囿于对当下生活的描摹和追求,它应当让孩子们去追梦,在追梦中培植勇气实现梦想的创造力。可当下的作文教学常常以不真实、不切实际扼杀了孩子的梦想力,又常常以成人标准绑架了孩子自己的梦想,还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利益和问题驱赶了孩子的梦想。我们是否让孩子永远有梦想,我们是否应该先解放自己,再去解放孩子,在解放孩子中进一步解放自己呢?

种下想象也就种下了诗。“想吹灭太阳的小孩”,多么奇妙的想象!由明晃晃的太阳光,想到傍晚为小孩枕边点亮的蜡烛,从吹灭蜡烛想象到吹灭太阳,从吹灭蜡烛的妈妈想到吹灭太阳的小孩,想象一直在延续,在拓展。想象是孩子发展的第三种力量,想象的翅膀把我们带向远方、带向未知的未来,想象会把整个民族带向创造的新天地。想象要大胆,因此,不能以“想象要合理”为理由让孩子想象折翅而不能飞翔。什么叫合理?合理的标准是什么?其实是说不清的,何必如此拘泥于所谓合理而自缚手脚呢?有的想象,就当时而言简直是胡思乱想,连“合理”的边都沾不上,最后不是成功了?所谓想象不合理,还是最终让时间来证明吧。

种下的思考的种子也就种下了诗。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这肯定没错,但肯定又非常不够。“前眼观察,后眼思考”可以成为对观察最完整的定义。只有用眼睛观察,而无用心思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观察是为了捕捉,也是为了思考,经过思考的观察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有思考含量的作文才有深度;思考的力量才会对自己对别人有新的深的启发。其实,舅舅一直引导昂里克在观察中思考,那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散步中。于是《爱的教育》最后才有了关于农夫、关于船夫、关于商人、关于工业家、关于艺术家等职业的思考。“我的孩子啊,你如果读了这篇文字,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须自省,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将来成为本职业内有贡献的人物啊。”这是舅舅的祈愿。那,作文教学的祈愿是什么呢?

《爱的教育》中有父母写给昂里克的信,还有“每月例话”,说的是一个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肺腑。其中,“爸爸的看护者”打动了每一个人。这位看护生病爸爸少年希西罗,一直以为他看护的是自己爸爸,最后才知道他看护的竟是别人的父亲,可他还是要求留下来继续看护。他对自己说:“我现在还不能走!那个爸爸啊!这五天来我都把他当作爸爸……爸爸,让我照顾他吧!”第二天那病人去世了,护士把窗上养着的花交给希西罗,西罗将花分开散在病床四周,说:“把这留下当作纪念吧。”最后,向着死者,他脱口而出:“再会,爸爸!”说完,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了医院。天已亮了……读完,眼泪已盈在眼眶,那真情,那发自内心的一声“爸爸”,撞击的何止是在场内周围的人呢?像这样的“每月例话”难道不是作文教学吗?作文教学难道一定是课堂里写作文吗?阅读、讲故事,听故事,写日记……都是极富魅力的作文教学。《爱的教育》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和路径。

永远记住,作文教学,语文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诗人,种下他们来自生活、发自内心的诗。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伟大的、神圣的!

(《小学语文教师》2014.0429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