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年间苏州的莲

 苏迷 2014-12-23

    唐宋年间苏州的莲   

         莲(中国莲 Nelubo  nucifera)为睡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植物,原产我国。莲是地球冰川时期以前的古老植物,莲科莲属的植物,世界现在仅存两个种,即中国莲与美洲黄莲(Nelubo  lutca)。我国是中国莲的分布中心,全国除西藏外,自北至南各省都有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考古发现,有一千万年前的莲叶化石。浙江余姚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莲花的花粉化石。河南郑州在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两粒炭化莲子。1951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孙可群,在辽宁省新金县普兰店收集到数百粒古莲子,经C14测定,寿命为915±80年,经培育仍能发芽、开花、结实。现在黒龙江省的抚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沼泽地,仍有原始野生莲的分布。我国莲的垂直分布,在2000米以上的秦岭与神农架的深山池沼中还能见到。

      莲在古籍中的名称最为繁多,莲的植株各个器官,又各有专门名称,据统计总共约有80余个名称,古籍常见的别名有荷、芙蓉、扶蕖、菡萏、芰荷等。有关我国莲(荷)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的《郑风?山有扶苏》与《陈风?泽陂》。由于长时期的自然变异与人工栽培选育,现代莲根据经济用途,分为藕莲、子莲、花莲三个品系。

      苏州的莲,在唐?陆广微的《吴地记》中,记载了泰伯十九世孙寿梦(前620-前561年),在苏州建吴国最早帝皇苑囿-夏驾湖的史料。谓:“夏驾湖,寿梦盛夏乘驾纳凉之处,凿湖池,置苑囿”。夏驾湖在现苏州古城西部吴趋坊一带,寿梦后,亦为阖闾、夫差游乐之所。北宋时杨备(1041年前后为尚书虞部员外郎)有《夏驾湖》诗,还记述了夏驾湖的莲花。诗曰:“湖面波光鉴影开,绿荷红芰绕楼台。可怜风物还依旧,曾见吴王六马来(注2-244)”。南宋时湖大概已不复存在,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谓:“夏驾湖,在吴县西城下。吴王寿梦避暑,驾游于此,故名。今城下但存外濠,即漕河也。河西悉为民田,不复有湖。(注2-245)”。苏州自春秋种莲起,至近代古城区以莲、荷命名的地名前后存有十二处。在现今司前街南端东侧,三多巷的地段,古为一个大的莲花池,旧称“采莲泾”,清?顾震涛的《吴门表隐》与民国李根源的《吴县志》都曾记述,相传为“吴王使美人采莲於此”。

      唐宋时期苏州莲的种植,根据不同的种植环境与种植目的,大体有四种栽培方式。一是以生产藕莲为主的浅水莲,二是在湖、河种植以游荡与采莲蓬为主的深水莲,三是在庭园种植于池塘以观花为主的池莲,四是栽于缸缽的缸莲。

      苏州藕莲的种植,早在唐?杜佑(734-812年)编纂的《通典》中,列为唐代贡品。,《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全书综论有关历代政治制度、经济措施,时间断至唐天宝年间。其中详述了唐开元(713-741年)至天宝年间(742-756年),天下诸郡每年的常贡。并指出“按令文,诸郡贡献皆尽当地所出”。当时“吴郡贡丝葛十匹,白石脂三十斤……嫩藕三百段(注2-246)”。唐?李肇(813年前后在世)撰《唐国史补》亦云:“苏州进藕,其最上者名曰‘伤荷藕’。或云‘叶甘为虫所伤’。又云‘欲长根,则故伤其叶’(注2-247)”。白居易在苏州剌史任罢郡后,于唐文宗大和元年三月(827年)返洛阳,并带去苏州白莲的种藕,当年赋有《种白莲》诗,大和六年(832年)又赋《六年秋重题白莲》,表述了带往洛阳的白莲,是苏州的贡藕。诗曰:“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经今六七年。 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注2-248)”。唐代诗人赵嘏(844年进士)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年轻时四处游历,曾到苏州看到莲藕的起挖,有诗《秋日吴中观贡藕》,曰:“野艇几西东,清泠映碧空。褰衣来水上,捧玉出泥中。 叶乱田田绿,莲馀片片红。激波才入选,就日已生风。 御洁玲珑膳,人怀拔擢功。梯山谩多品,不与世流同(注2-249)”。

       通常莲藕生产是利用原有的洼地或稻田,藕田的水深一般保持10-30cm左右,常称为浅水藕或浅水莲。根据1961年苏北农学院(现为扬州大学农学院)的调查报告《江苏省水生蔬菜品种誌》,苏州藕的传统地方品种有三个,即花藕、慢荷(晚荷)与突眼头。花藕是一个早熟的生食品种,藕身粗短圆整,脆嫩甜美,无渣,品质极佳,杜佑《通典》所称“吴郡贡嫩藕三百段”,或许即此品种,但花藕无花或极少开花,偶有花白色。慢荷是一个中熟的生熟兼用品种,开白花,生食口感不及花藕,煮熟后肉质细腻粘糯可口,李肇《唐国史补》所谓“苏州进伤荷藕”应该是伤叶后起藕,这就不似花藕。白居易带到洛阳的白莲,主要为池栽观花,而作贡藕的花藕无花,因此李肇与白居易提到的贡藕,很可能是慢荷。花藕与慢荷是苏州利用土层深厚肥沃的沤田,生产的特有藕莲品种,在唐代不同时期作为贡藕,都是可能的。赵嘏是外地人游历苏州,只知苏州出贡藕,而不知贡藕为何物。其诗《秋日吴中观贡藕》中所述之藕,可能即长在河湖边缘或深水栽培的突眼头。突眼头是一个莲子与莲藕兼用的品种,因莲子凸出莲蓬盘面而得名,藕段均较花藕、慢荷细,花红色。赵诗所谓“野艇几东西”、“莲馀片片红”,则反应出突眼头深水种植与红花的特点。

       苏州以观赏或兼采莲蓬、莲藕的深水莲,在唐宋年间栽植普遍,常为夏日观荷、采莲游憇之所。深水莲通常栽培的水深在50cm左右,在湖河中种植,水深可达1.5m左右,但要求水位相对稳定,不宜大起大落。唐?白居易山塘河种的“芰荷”与宋?范成大诗中的“千顷芙蕖放棹戏”,大概都为深水莲。

白居易在宝历元年(825年)蒞任苏州刺史后,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从阊门到虎丘的山塘河,七里长河种荷数千株,其诗《武丘寺路》注谓:“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数千株”,诗曰:河畔“芰荷生欲遍”。在陆龟蒙诗《严子重以诗游于名胜间》中的“芙蓉湖上吟船倚”, 《晚渡》中的各样莲船逗村去”,《相和歌辞 · 江南曲》中的“鱼戏莲叶南,欹危午烟叠。光摇越鸟巢,影乱吴娃楫”等诗句中所述之莲,应该都为深水莲。皮日休在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游太湖,作《太湖诗?消夏湾》记录了太湖莲,诗曰:“太湖有曲处,其门为两崖。当中数十顷,别如一天池。 号为销夏湾,此名无所私。赤日莫斜照,清风多遥吹”,“ 行惊翠羽起,坐见白莲披”。  北宋时杨备的《采香泾》诗,描述了从灵岩山到胥口的采香泾荷花,诗曰:“馆娃南面即香山,画舸争浮日往还。翠盖风翻红袖影,芙蓉一路照波间(注2-250)”。范成大在《范石湖集》中记载了石湖南面越来溪的红莲、白莲与泛舟游千顷荷花荡迷路的趣事,其《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三绝》诗曰:“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皱浅蓝。行人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曰:“千顷芙蕖放棹戏,花深迷路忘晚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驚忙小鸭飞(注2-251)”。

       苏州赏荷习俗,大概在宋代已经形成,明清时极盛,并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阖城男女盛妆往葑门外荷花荡观荷。明万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595-1596年)为吴县县令的袁宏道 撰《荷花荡》记曰:“荷花荡在葑门外,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游人最盛。画舫云集,渔舠小艇,偏觅一空。远方游客,至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岸上者。舟中丽人,皆时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如雨。其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大约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苏人游冶之盛,至是日极矣(注2-252)”。明末文学家张岱在天启壬戌年(1622年)到苏州,偶见观荷盛况,书《葑门荷宕》曰:“ 天启壬戌六月二十四日,偶至苏州,见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葑门外之荷花宕。楼船画舫,至鱼欚小艇,雇觅一空。远方游客,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岸上者。余移舟往观,一无所见。宕中以大船为经,小船为纬,游冶子弟,轻舟鼓吹,往来如梭。舟中丽人,皆倩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舟楫之胜以挤,鼓吹之胜以集,男女之胜以溷,歊暑燂烁,靡沸终日而已。荷花宕经岁无人迹,是日,士女以鞋靸不至为耻(注2-253)”。清?徐崧的《百城烟水》(1690年)与顾禄的《清嘉录》(1830年)都记录了苏州在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时“画船箫鼓,竞於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之情景。《清嘉录》又谓:道光时,“游客皆舣舟至虎阜山浜”。《清嘉录》同时还记述了太湖消夏湾看荷花,旧传消夏湾为吴王避暑处,曰:“洞庭西山之址消夏湾,为荷花最深处,夏末舒华,灿若锦绣,游人放棹纳凉,花香云影,皓月澄波,往往梦留湾中,越宿而归(注2-254)”。关于消夏湾的荷花,清康熙年间吴县文人沈朝初(1649-1702年)的《忆江南》赞曰:“苏州好,消夏五湖湾。荷静水光临晓景,雨余山翠湿烟鬟。七十二峰闲”。从唐?皮日休的《太湖诗》到《清嘉录》、《忆江南》,消夏湾荷花连绵延续了一千年。

       苏州池莲的种植,多以赏花为目的,植于官衙、寺廟、私人园第的池塘,并保存有许多优良的花莲品种。白居易在苏州时写的《池上早秋》、《郡中西园》、《北亭卧》等诗篇,都表述了郡治中的池莲。《池上早秋》曰:“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郡中西园》云:“院门闭松竹,庭径穿兰芷。爱彼池上桥,独来聊徙倚。鱼依藻长乐,鸥见人暂起。有时舟随风,尽日莲照水”。《北亭卧》曰:“树绿晚阴合,池凉朝气清。莲开有佳色,鹤唳无凡声(注2-255)”。  韦应物在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在苏州剌史任罢郡后,寓居苏州,写了《慈恩寺南池秋荷咏》云:“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衰红受露多,馀馥依人少。 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节谢客来稀,回塘方独绕(注2-256) ”。     皮日休的太湖诗《三宿神景宮》写了洞庭山神景宫(宋时为灵祐观)的白莲,曰:“古观岑且寂,幽人情自怡。一来包山下,三宿湖之湄”。 “气清寐不著,起坐临阶墀。松阴忽微照,独见萤火芝。素鹤警微露,白莲明暗池”。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皮日休、陆龟蒙与吴中名士徐修矩、任晦交游,赋《二游诗》,其游任晦园时赋的《二游诗 · 任诗》记述了任晦园的白莲,任晦曾任安徽泾县县尉,退居苏州后,得东晋顾辟疆园为宅。《任诗》曰:“入门约百步,古木声霎霎。广槛小山欹,斜廊怪石夹。 白莲倚阑楯,翠鸟缘帘押。地势似五泻,岩形若三峡(注2-257)”。 
      苏州池莲中的白莲、千叶莲、重台莲等新异品种的出现,在我国莲花品种演化史中,都是记载比较早的。根据《群芳谱》、《广群芳谱》、《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等汇集的资料,在南北朝以前,有关莲花的记载都谓红莲,在初唐时的诗词中,记述的莲花也为红荷。诗人王勃(649-676年)的《采莲曲》谓:“莲花复莲花,荷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頰”。在武则天时著名诗人宋之问(656-712年)作《秋莲赋》讲述天授元年(690年)入朝时,在洛阳宮殿,御桥之西,佇立候命,谓身旁的秋莲“玉池清冷,红蕖菡萏”。王维(701-761年)的《题莲花坞》亦谓:“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最早关于白莲的记述是见于白居易诗《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此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江洲(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816年)二月,赴庐山,游东林、西林寺时所写。以后唐敬宗宝历六年(825年)五月白居易出任苏州剌史,第二年(826年)即将苏州的青石、白莲寄回洛阳家中,有《莲石》诗曰:“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领郡来何远,还乡去已迟。莫言千里别,岁晚有心期(注2-258)”。白居易对苏州的白莲,以后又连续写了好几首诗,六年后还提到“移根到此三千里”,“不独池中花故旧”。关于白莲的引种,南宋时著名学者程大昌(1123-1195年)撰《演繁露》,这是一部笔记体著作,对宋之前各种事物,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其《白莲花》谓:“洛阳无白莲花,白乐天自吴中带归,乃始有之(注2-259)”。晚唐时,苏州郡治木兰堂后池的白莲,皮日休与陆龟蒙留下了多首美誉的诗篇,皮日休的《咏白莲》曰:“腻于琼粉白于脂,京兆夫人未画眉”。“细嗅深看暗断肠,从今无意爱红芳”。陆龟蒙《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曰: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北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则记录了苏州的千叶白莲,谓:“白蓮禪院,本澄照別庵,池中生千葉白蓮,故以名院。端拱(988-989年)初,谢宾客(谢涛 960-1034年)嘗讲学于院之西庑,明年登第,其子绛嘗刻石为記(注2-260)”。

       千叶莲花即重瓣莲,现代对莲花花瓣的组成与花型的分类,大体划分为单瓣、复瓣、半重瓣、重台、重瓣等类型,即:① 单瓣型--花瓣1轮,约16-20枚,雌雄蕊完全,结实性强。② 复瓣型--花瓣2-3轮,约40-60枚,部分雄蕊瓣化。③ 半重瓣型--或称千叶型,花瓣多轮,外层花瓣大,内层花瓣小,约有65-200枚,雄蕊瓣化,一般不结实。④ 重台型--雄蕊瓣化,雌蕊亦瓣化,凸出花心之上,形成重台。⑤ 重瓣型--或称多花型,雌雄蕊全部瓣化,花托消失,在一朵花中,内层花瓣细碎,形成2-4个或更多的花心,外层仍有大花瓣合抱,似多花合一,花瓣数达2000枚以上。这一类型,目前国内仅有一个品种,即苏州昆山亭林公园种植的“千瓣莲”,其花瓣数达2600枚。

       在我国莲花史上最早见有千叶莲的记载,是东晋?王羲之(321-379年)《柬书堂帖》中,写有“敝宇今岁得千叶者数盆”。苏州的千叶莲如按宋时《吴郡图经续记》中追记,在华山“或云晉太康(280-289年)中,曾生千葉蓮花也”,则比王羲之的记述早一百年。以后范成大的《吴郡志》中,在敍述洞庭山观音院时,引僧怀深(1076-1132年)对观音院,在南朝时有千叶莲的追述。观音院始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几经毀损,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观音院主僧维照,用紫旃檀八百两造观音菩萨像,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 又建圆通殿,高僧怀深作《圆通殿记》,讲述原因池产“千叶莲”,初名为华山院。后隋大业间废,唐开成间再建,至咸通年赐今名。按怀深追记,则苏州南朝时亦有千叶莲。北宋乐史(930-1007)的《太平寰宇记》谓:“吴城记云:在县西十二里,有田数亩,生莲花千叶”。实记苏州的千叶莲是见于《吴郡志》记《洞庭西山小湖观音教院》,谓:“洞庭西山小湖观音教院,在吴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即旧小湖院也。相传唐乾符中,有沉香观音像汎太湖而来。小湖僧得之,有草绕像足,投之小湖,生千叶莲华,至今有之”。

       莲花史上重台莲的最早记载,是盛唐时李德裕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在洛阳城郊建平泉山居时,向苹洲引入重台莲,李德裕有诗《重台芙蓉》曰:“芙蓉念露时,秀色波中溢。玉女拢朱裳,重重映皓质”。晚唐时苏州郡治木兰堂的后池已现重台莲,皮是休《木兰后池三咏·重台莲花》曰:“欹红婑媠力难任,每叶头边半米金。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注2-261)”。陆龟蒙《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重台莲花》亦曰:“水国烟乡足芰荷,就中芳瑞此难过。风情为与吴王近,红萼常教一倍多(注2-262)”。唐?李肇的《唐国史补》与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均记载苏州“多重台莲花,花上复生一花”。

        并蒂莲是莲花的花芽在分化过程中,受到外界条件影响,使花的分化形成二个或几个中心,进而发育成一茎两花或一茎多花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生育过程中的偶发现象,并非品种特性,没有遗传性。因为偶然发生,常被看为吉祥的预兆,而被称为“瑞莲”或“嘉莲”。在帝皇时代,地方出现瑞莲,都会向皇帝进表报喜。历史上并蒂莲最早,见载于南朝《宋书符瑞志》谓:“元嘉十年(433年)七月,华林天渊池芙蓉异花同蒂”。及《梁书武帝本纪》谓:“天监十年(511年)五月乙酉,嘉莲一茎三花,生乐游苑”。苏州的瑞莲在宋代郡治的莲池中曾多次出现,范成大的《吴郡志》作了记述。谓:“双莲堂,在郡治木兰堂东,旧芙蓉堂也。至和(1054-1056年)初,吕济叔大卿守郡,以双莲花开、易此名”。并引杨备《双莲堂》诗曰:“双莲仙影面波光,翠盖摇风红粉香。中有画船鸣鼓吹,瞥然驚起两鸳鸯”。又谓:“双瑞堂,旧名西斋。绍熙元年(1190年)长洲有瑞麦四歧,及后池出双莲。郡守袁说友茸西斋,以双瑞名堂,以识嘉祥”。范成大继作《双瑞堂记》曰:“莲则共蒂异花,连理并秀,丰腴适相当,亦奇产也。吏民欢喜,谓造物者效珍发祥,工深巧妙(注2-263)”。

     莲花的缸缽栽植始见东晋?王羲之《柬书堂帖》,以后只在明?王象晋的《群芳谱》中,见到转述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年)宫内掖庭水殿落成,为免失种荷时机,待臣用“器缶植莲数百本,连缶沉入水底,再夕视之,则莲已开盈沼矣”。莲花的缸荷、碗莲种植,大概兴于明清,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上海的杨钟宝撰成《瓨荷谱》。苏州的盆栽莲花,其实从唐时皮日休看望陆龟蒙时,写的《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野--奉题屋壁》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已有莲花的盆栽了,诗曰:“病起扶灵寿,翛然强到门。与杉除败叶,为石整危根。 薜蔓任遮壁,莲茎卧枕盆。明朝有忙事,召客斫桐孙(注2-264)”。这里的“莲茎卧枕盆”,说明陆龟蒙的园子中有盆栽莲,江南地区,现在的古镇、古宅,还能见到石制的荷花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