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清浮漂的主要特性 快速正确选用浮漂

 怡吾 2014-12-24

认清浮漂的主要特性 快速正确选用浮漂


  作为一个钓鱼人,我们在平时就应该具备一定的浮漂知识,能做到,来到钓点,在了解、观察垂钓环境,确定垂钓对象和钓法后,立刻能正确从漂盒中拿出当天要用的漂来。但对浮漂的理解应简化,不要复杂化,不要钻牛角尖。
  网上有不少人发文介绍各种浮漂有什么特征,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漂,搞得很细很复杂,象科研一样,不能说是错的,有一定道理,但这种分类列举法一般人很难理解和记忆,而且有些细微的差别人的肉眼都很难分辨出来,我们在户外钓鱼,又不是在实验室搞实验,会受环境影响,一些所谓的优缺点会相互冲突,有利有弊,综合来看没有考虑的必要,有些差别则只在职业钓手拼速度比钓鲫鱼尾数时才能体现出来,让职业钓手去研究吧。我们只要有基本的认识浮漂的知识,把握浮漂的几个主要特征就够了。


  当前做漂的用材主要集中在芦苇、巴尔彬、孔雀翎三种,纳米浮漂处于兴起阶段,只要知道自重越小、稳定性又不错(不易因水温变化而起浮力变化)的材质就是好漂的材质,这就够了。芦苇密度最小,灵敏度稍高点,手工制作,成本也高点,受水温变化浮力会略有变化,脱壳后密度更低,也更易受水温变化的影响,用时应该过段时间校一校调目看看;巴尔彬密度略次之,选材好,再经脱脂、炭化等工艺,也很灵敏,只要工艺过关,相比芦苇漂差别是很微小的,浮力稳定性略好点;孔雀翎即使脱壳,因为其中玻纤贯通增加了自重,加上制作过程浮力损失,灵敏度是三种中最低的,耐用性、浮力稳定性都稍差,只因为是动物质,原料来源少,又是手工制作,价格反而最贵,这就讲的是档次,性价比最差。这方面知识心中有数就行,根据自己爱好选择。只要是正规厂家出的漂,质量有保障就行。了解这些都不是重点,而在于漂的外部特征。


  一、浮漂大小问题
  浮漂大小即漂身体积大小,基本等同于吃铅大小,这是浮漂最主要的特性,选对大小在选漂中要占到70%以上的价值。它直接决定线组下沉到位的速度,惯性、水阻大小,因而是钓组灵敏度最直接的决定因素,也是作钓成败最关键的选择。同样一套漂型,浮漂越大,鱼吸食拉动越困难,浮漂上出现信号越困难,灵敏度越差,但好处是,下降速度快,到位快,翻身站立也快,作钓效率高,别人一小时钓100竿,你钓了120竿,你说谁更有利呢?快速下降时鱼截食机会少,也不一定接得住,有利于抗杂鱼抢食,但不利于打行程中的接口。竞技比赛(包括一些黑坑)始终钓底的情况少,多数情况下可能要改钓行程接口、半水浮、表层浮,要照顾到鱼能接得住,下降就不能快,加上竞技池鱼谨慎而口轻,所以浮漂都比较小。但野钓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底钓,接口也只是离底的接口,是在浮漂翻身之后,加之小杂鱼一般都多,所以比赛用的这种漂在野钓中基本用不上,一般吃铅要不小于2.5克,除非是早春初冬水寒季节杂鱼少、鱼口又轻时会用到小漂,野钓又常遇到水深3、4米或更深的,用小漂效率太低,要有宁大勿小的意识。灵敏度不足时,可以通过缩短子线、再把铅皮座上推、让八字环充当一个小坠来弥补,调钓上再灵敏些,只有当这样还看不出鱼咬钩信号时才换小号些的浮漂。选漂原理是首先保证鱼吸食进口信号能传递上来,即保证灵敏度,在此基础上又不能过于追求高灵敏度(够用就行)而丢失其它有利条件。至于“快鱼用大漂,慢鱼用小标,口好用大漂,口轻用小漂,大鱼用大漂,小鱼用小漂”等口诀,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快鱼、口好、大鱼自然吸食力度大些,慢鱼、口轻、小鱼自然吸食力度小点。鱼线要宁细勿粗,钩要宁小勿大,但漂要宁大勿小,这是我野钓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我致胜的关键。


  二、长度问题
  浮漂长度是选用漂时第二位需要考虑的。看待浮漂长度,可从四个方面去考量:


  一是漂尾长度。①硬漂尾和漂脚一样,比重大于水,长度越长,越增加浮漂自重,降低灵敏度,所以小鲫鱼漂、轻口漂、冬钓漂,都不会做得很长(也不会很粗),相应漂的总长也不会长。另外,钓小鲫鱼讲究速度,要到位快,浮漂站立到钓目行程要短,也要求标示杆短点,一般多在14--17厘米;大鲫鱼喜离底接食,所以大鲫鱼漂长度上又会增加3--5厘米;②浮漂翻身时,站立点都在漂尾与漂身结合部(漂肩)附近,就象车轮绕着站立点转动,上下越长,转得越慢,而且水面张力作用对漂尾有粘的阻力(对漂脚也有),越长越不利翻身,这点在小浮力漂身上就很明显,钓浮要打快,所以太小的漂是不适合用于钓半水以下浮的,只有打飞铅时才用很小的漂;③从站立点往钓目下行,漂尾越长,漂身受水阻影响下行慢,到位时间长,便于观察行程中的接口,但也越容易被小杂鱼抢食;④漂尾越长,浮漂深入水面越下,风浪影响越小,稳定性越好,这也是库钓漂、钓大鱼漂漂尾比较长的原因。所以这是浮漂长度选择上的一个关键,由此很容易看出一支漂是小鲫鱼漂、大鲫鱼漂或者是混养漂、库钓漂。


  二是漂身长度,这是大家所说的漂型的主要特征。同样体积,长度做长了,横截面相应就小点,纵截面、漂身整个表面积相应大点,所以长身漂翻身相对更平缓,下行更流畅,抗走水能力稍弱(因走水是横向的力),短身漂则反之。这里主要看的是下行问题,在浮漂站稳开始下行时,铅坠的领引下行作用已经基本被浮力平衡,作用力变小,靠小钩轻饵带动浮漂下行,水阻影响变得明显,不要小看漂身横截面粗细的影响。枣核型漂下行慢,有利于接口,应对水底酱层也更有利,加上翻身也略快,所以在比赛、黑坑钓受到青睐,但野钓时,钓大鱼搓大饵,枣核型能起缓冲作用,还用得多,钓鲫鱼时,因容易被杂鱼截食,就不好用,多采用长身漂。漂型各有利弊,分场合选择,装备想简单化的休闲野钓者选择适中的身长、流线不错的浮漂,可兼顾各方,足以应付一般情况,就是全用长身漂也没什么问题。这是考量一支漂的第三个重点。


  三是漂脚长度。在漂尾长度中已经提到过,不多叙述,但对翻身的影响比漂尾要大些(铅坠拉动的杠杆作用),不过翻身本就是十分短暂的过程,只有在竞技比赛钓快鱼中能起上作用。


  四是浮漂全长。它由漂尾、漂身、漂脚三个长度加起来的,理解了前三个长度,不难认识浮漂全长的特点。无非是漂越长,稳定性越好,越便于看下行接口,翻身越慢。要注意的是,浮力比较大的漂翻身过程本就是十分短暂的,漂身长短粗细的影响就更小了。


  三、关于浮漂翻身与行程问题
  同样水深,双钩到底就位的整个过程的下行时间,铅坠重量、子线长短,是主要因素。铅坠重量是关键,但同样大小铅坠,子线长则水线短,二次下摆时间长,没有了铅坠的牵引,钩饵的下降是比较慢的,整个下行时间增加明显,漂尽管站立更早,但站立时间也长。
  钓底时,同一时间段内,行程中的接口与底部待鱼咬钩,时间上是此消彼短、不能兼顾的,若不需刻意钓行程中的接口,就不用单独考虑子线长短、更不用考虑漂型引起的行程长短问题,但小杂鱼多时就需要尽量缩短行程,要采用长漂身、短视漂行程短的浮漂和更短的子线。
  钓离底接口,在比赛和黑坑钓更有意义。翻身之前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铅重和水线长,翻身相对又更是个很短暂的过程。从翻起身立直到钩饵下摆到浮漂下方,这时看信号叫钓肩膀。能钓离底,鱼口不会差,浮漂就不会很小,翻身很快,站立时间无疑更有意义,子线长则站立时间长,可供接口时间长,但信号传递就差,需要综合起来考虑子线长短;下行途中打接口,漂身粗短的可抓时间更长点,可能更有利些,但长身漂也有其好处,因为钓离底也是一种快钓法,下行快点,抛扬竿次数就更多,要不为什么有时钓手会加点小铅来打行程?这样算起来枣核型也不一定占便宜,可以看出更主要是钓目与漂肩的距离。
  打浮钓,是一种快速钓鱼的方法,希望漂翻身早点,好早观察鱼讯,因为要定层,又是钓快,不能等,下行不会很长,这都要求浮漂不会选长的。翻身本是很短的时间,漂型带来的影响只有很专业的钓手才有感觉的。想翻身更快还可以通过上移铅坠来达成。早年有竹脚、钢脚之类的漂,为求快翻身而牺牲漂的灵敏度,实际没什么意义,得不偿失,慢慢也淡出了市场。


  综合以上分析,人们经常津津乐道的什么漂型的行程和翻身问题,是那些职业高手考虑的事,一般人钓鱼是没多大用的,只要注意浮漂大小的选择,然后根据需要考虑浮漂的长短就可以,不用在漂型上费太多脑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