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出云冈的高尚美

 云中公子 2014-12-24

画出云冈的高尚美


  • 油画家李藻华近照


  • 写生作品——云冈四月


  • 云冈石窟造像系列——第16窟主佛


  • 云冈石窟造像系列——第6窟明窗


  • 第11窟西壁佛龛


  • 云冈石窟造像系列——第17窟西壁胁侍佛


  • 第11窟西壁七立佛


  • 历史画系列——云冈石窟第3窟

  • 受职业的影响和偏爱,我经常会向参拜云冈的美术界朋友发问:“佛教艺术是中华传统美术的主脉,云冈石窟属于中西合璧的巅峰巨作,为什么我们的艺术家总是敬而远之,漠不关心?”被我搞得一头雾水的朋友回答说:“佛像难绘难塑,非一日之功。”其实,我明白个中的奥秘:云冈艺术太过古典,远离现实,犹如老屋深巷,人迹罕至。时下,各美院师生或奔走于名山大川,或热衷于标新立异;而体制内外的艺术家,多趋利途,专意媚俗。时事如此,无可厚非。再有,我们的美术教育太过高雅,学者只想称“家”,而不屑成“匠”。究其根源,大约与中国美学的品评标准有关,对具象写真向来轻贱,宣扬的是形而上的超然。殊不知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回顾近现代史,从虎门销烟、抵制洋货的民族觉醒,到 “超英赶美”、“全盘西化”、“收购美国”等激进梦想的陆续破灭,将近两个世纪过去了,当今中国正重塑自我。而百年中国美术史,从引进、吸收到犹豫、彷徨,痛苦思变的煎熬,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重找自我,彰显个性,百家争鸣,无疑成为当代美术发展的标向。具体到油画创作,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相结合,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走中国特色的道路,正逐渐为广大美术工作者所共识。
       众所公认,大唐是中华艺术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中外文化纵情交流,造型艺术精彩纷呈。但就唐代佛造像而言,实逊于南北朝盛行的西来样式。唐初,道宣大师讲:“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宋释道诚《释氏要览》卷2《造像》)。所谓“宋齐”,是以南朝为正统而言,实际指的是长江以北大兴佛事的北魏王朝;“梵相”,即流行于中土的犍陀罗佛像艺术;“挺然丈夫之相”,则非云冈大佛莫属。唐代“笔工皆端严、柔弱”,缺失的显然是北魏时期特有的雄浑与阳刚。由此可见云冈石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公元五世纪,北魏王朝结束了中国北方五胡乱华的局面,出兵西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源源而来的佛教与佛教艺术,主导了彼时的社会风尚、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趣,促进了华夏美术的多元化发展,诞生出云冈、敦煌、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千古绝唱,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亘古不朽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家园。研习、传承、弘扬如此伟大的艺术经典,扭转现今迷惘、颓废、浅薄、庸俗的画坛之风,理应成为当代美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画家李藻华,多年从事风景、人物画创作,2012年来到北魏故都大同,走进云冈这座全皇家营造的佛教石窟寺,他被彻底震撼了。更准确地说是震慑,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一种五体投地的冲动,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令他惊骇的,不仅仅是犍陀罗风格的伟岸大佛,也不仅仅是端庄喜悦的菩萨众神,还有处处可见的古印度和希腊、罗马的建筑遗式,以及纷繁而又规整的各种装饰图案,更重要的是云冈有着庄严、祥和的艺术气场,展现出的是佛国天堂般的崇高与壮丽。出于一种无法割舍的眷恋,让他下定决心留在云冈,用颜彩来表达他心中的感悟。
       然而,当李藻华搬进云冈研究院为他准备的大画室之后,他渐渐感到了压力。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云冈的含义并非简单。它是一曲神话,是由北魏平城时代饱经战争创伤、生活极端痛苦的奴隶工匠,为追求和平、幸福、理想、尊严而创造出的人间神话。它是一座丰碑,是由汇集千年像教经验的胡僧释子,为宣扬佛法、震惊世界而树立起的艺术丰碑;它是一部史诗,是由一支雄心勃勃的马背民族,为纪念鲜卑皇祖的文治武功而精心编导的英雄史诗。如何描述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艺术巨作?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对云冈佛教图像的阅读、审视,是一个由形式到内容、由外在到内在、由浮浅到深入的无限循环往复的不间断过程。无论是现代美术家,还是试图复原历史的考古学者,在云冈面前,均不能一蹴而就地知晓云冈艺术“真谛”。只有经过反复观察、仔细品味、深入思考、认真比对,才有可能通过图像的传递,接受更多的古代信息,领悟其中高僧意匠的卓越构思与娴熟技艺。
       其次,画云冈佛像,起初难以把握的是形,方中带圆的丰满;然后则是韵,简洁而略显粗犷;最后感觉到的是神,黄色、泛红色砂岩的质感,水波纹律动的年轮,阳光般灿烂的神情。那些不仅外在形式优美,而且具有深邃的宗教艺术内涵的雕刻图面,才可能进入画家视野,引导他创作出具有历史美感的、使大家得以共鸣的优秀作品。
       李藻华无数次穿行于洞窟之间,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令他感动的景象与画面,记录下时光流转中短暂呈现的神圣气场,记录下默默凝视时感觉到的人神对话。他先是被北魏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折服,随后是被千姿百态的和谐气氛所感动,再后是被博大、宽宏的宗教精神所陶醉,由此一步步走近云冈,走进洞窟,进入当年建筑、雕刻艺匠的内心世界。他的油画,也渐次从生硬到娴熟,从单体到组合,从形肖到神似,从重点刻画到局部写意,从光影纪实到氛围营造,不断发现,不断感悟,不断深入,可谓渐入佳境。
       三年时间匆匆而过,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李藻华云冈系列油画,形神兼备,美轮美奂。既有小幅剪影的精彩,更有巨幅大像的壮观。他用油画特有的表达方式,突显出砂岩石雕的体量感,强化了云冈艺术的冲击力,再现了北魏时代的历史场景。他将自己心中的激越,凝结为精准的表达,抒发出洗练的挥洒,实现了笔触与色彩的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无论描写神采奕奕的佛像,还是勾勒岁月沧桑的佛影,无不表现出动人心魄的云冈精神。那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象征,真诚、自信、阳光、博爱、伟大,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阳刚之气,洋溢着普度众生、走向辉煌的高尚之美。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美术家走进云冈,来体味、挖掘、创作,只有世界皇家宗教艺术才具有的骇动人神的高尚美。同时,也期盼着对高尚之美的追求与表现,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