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世界各民族最突出的特色文化。自从商、周甲骨文、金文中开始出现与玉相关的文字、词汇以后,在“以玉为美”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玉几乎可以来形容、比喻任何美好的事物。几千年来,积累了数以万计的与玉相关的文字、词汇、词语、诗句、成语典故,为文学创新提供了以玉为典型的精美的语言文字材料。将玉的含义扩及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成为历代文人学士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线索和源泉。文学巨匠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更进一步把玉文化中的佩饰玉“通灵宝玉”作为《红楼梦》中穿针引线,传情达意的主线。在人与玉相通,“人玉一体”的结构线索中展开“人玉离合”的故事情节。 玉文化的主题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学史上,只有曹雪芹首次把它提到理性的高度,并贯穿于《红楼梦》120回的始终,玉文化观念渗透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突出地表现了传统玉文化中“玉美”、“玉神”、“玉宝”、“玉德”的观念。 一、“玉美”观念 温润而色泽鲜明的美玉,在国人心目中代表一切美好和有德性的东西,象征温和、纯洁和高尚。《红楼梦》中大量的运用以玉组成的文字、词语、词汇、诗句、成语来描写和比喻美好的人物、事物、自然界万物。“以玉为美”的传统玉文化观念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如比喻人物,描写英莲貌美,用生得“粉妆玉琢”(第 1回)。《警幻仙姑赋》中用“香培玉篆”、“冰清玉润”来比喻警幻仙姑如同香料培出经雕琢的美玉,像冰一样清澈,像玉那样洁白润滑(第 5回)。红楼梦 20支曲中,《枉凝眉》中描写贾宝玉是“美玉无瑕”,出身豪门贵族之家的公子贾宝玉始终保持着那个社会里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无邪之心。天真无邪得令人出奇,在荣国府那又黑又脏的环境里,象“通灵宝玉”那样显得洁白、通透、光亮,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像玉一样美好的形象。《世难容》中形容妙玉“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比喻“仕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好像那没有斑点的白玉陷泥潭(第 5回)。描写北静王“面如美玉,目似明星,好秀丽人物”(第 15回)。大观园题诗中,林黛玉题“花媚玉堂人”,比喻贾元春是宫中白玉堂(皇宫嫔妃居住的宫殿)人,鲜花向宫中美人献媚(第 18回)。贾兰题写七绝“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形容巾帼女将军林四娘肌骨如玉般的光洁,意志像钢铁一般坚强(第 78回)。描写林黛玉“亭亭玉树临风立”,比喻林黛玉优美的身体像白玉雕成的花树迎风傲立,给人一种傲岸不驯、冰清玉洁的美,有着非常鲜明、非常深刻、非常独特的性格。这一性格中有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是把高尚的灵智和真挚的感情诗一般结合在一起的最深印人心,最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女主人公形象(第 89回)。以上选择的是用玉来形容作品中人物的面貌美、素质美、心灵美、肌体美、形体美、气质美的实例。 在《红楼梦》中以玉为美来比喻人物的例子举不胜举。以玉比喻事物、自然界万物比比皆是。如贾雨村的《对月有怀诗》中有“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形容美人的住所为玉人楼(第 1回)。护官符中描写贾府“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用中国珍稀、昂贵的国宝新疆和田白玉来砌成厅堂,门前铸金马,比喻贾府的豪华富贵、官高爵显(第 4回)。描写警幻仙子住处“雪照琼窗玉作宫”,用美玉饰窗筑宫殿似冰雪照耀,形容其住处华丽洁净光彩夺目(第 5回)。描述美酒有“玉液浓斟琥珀杯”,用玉液来比喻美洒(第 5回)。描写溪流有“青溪泻玉”,形容溪水碧绿清澈如玉流泻(第 17回)。大观园题诗,贾探春题《文采风流》中“珠玉自应传盛世”用珠玉来称赞贾元春的诗文佳句,形容元春珠玉般的题词应流传盛世(第 18回)。贾宝玉“秀玉初成实”用秀玉来比喻美好的绿竹,形容竹子刚刚长结实(第 18回)。林黛玉《题帕诗》“抛珠滚玉只偷潸”,用珍珠玉粒比喻泪水,形容如珠似玉的泪水悄悄流满面(第 34回)。林黛玉咏蟹“螯封嫩玉双双满”用嫩玉比喻螃蟹的鲜嫩的白肉,形容一对大鳌丰满的嫩肉好像白玉一般(第 38回)。第40回有“双瞻玉座引朝仪”用玉座比喻皇帝的宝座,形容殿下百官排成左右两行,瞻仰皇帝的宝座听侯传引朝见仪式。香菱的《咏月诗》“试看晴空护玉盘”用玉盘来比喻月亮的形状,形容抬头看晴朗的夜空护托着一轮像玉盘一样的明月(第 48回)。第 62回中有“满厅中红飞翠午,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用玉动珠摇来形容厅中欢快的热闹场面生动传情。还有“敲断玉钗红烛冷”用玉钗来比喻灯花。暗示了“金玉良缘”后,宝钗必落个孤守洞房花烛的结局。第 76回湘云的“香新荣玉桂”用玉桂来比喻月中的桂树,形容十五的圆月中盛开的桂花散发清香。妙玉的“冰脂腻玉盆”用白玉来比喻水盆,形容清凉的脂粉沉积在白玉似的水盆(第 76回)。贾宝玉的“吹敬芝荷红玉影”,用红玉来比喻色彩鲜艳光泽似玉的荷花,形容寒冷的秋风使格曳多姿的荷花凋落飘零(第 79回)。以上选择了《红楼梦》中有代表性的以玉比喻一切美好事物的实例,不胜枚举。 二、“玉神”观念 《红楼梦》开篇描写女娲炼石补天用了 36500块石头,单剩一块弃在青埂峰下,自经锻炼,受天地之精华,得雨露之滋养,灵性已通,由僧念咒,大展巫术,幻形为“通灵宝玉”,直接运用了中国古代玉文化。认为玉有着丰富灵性,是逢凶化吉的神物,是精灵的化身,能通灵变化,相信神主宰着一切的观点。“通灵宝玉”背面所刻“祛邪崇”、“疗冤疫”、“知祸福”字样,明显地取材于古代的玉为神圣、祥瑞之物,佩玉可护身解困、扶危保平安、医病治毒、避邪消灾的习俗。在作品中“玉神”观念随处可见。 第 3回“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第 2回中“此物之灵(通灵宝玉),不可亵读,悬于卧室上槛,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第 95回中黛玉说:“这块玉原是胎里带来的,非比寻常之物,来去自有关系”。贾母道:“头里仗着一块玉能除邪崇,如今此玉丢了,生恐邪气易侵,故我带他(宝玉)过来一块儿住着。”第 116回中惜春说道:“那年失玉,还请妙玉请过仙,说是“青埂峰下倚古松,入我门来一笑逢”的话。第120回贾政叹道:“那宝玉生下来时衔了玉来,便也古怪,我早知不祥之兆,为的是老太太疼爱,所以养育至今,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中华玉文化中“玉神”观念:玉是天地之圣物,是神灵风貌的体现,具有超自然的神力,把玉能避邪消灾的习俗熟练地运用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字里行间,达到了出神入画的境界。 三、“玉宝”观念 “玉宝”观念是中国玉文化和古代思想中一个独立完整的内容。是佛教经藏对玉文化的归纳、引进和利用。《红楼梦》中贾府的“玉儿”和江南甄家的“玉儿”皆不约而同名为“宝玉”,是几千年来“以玉为宝”的观念,历代传承、深入人心的最明显的例证。从古至今,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习惯将自己的“心肝宝贝”命名为“宝玉”。贾宝玉是曹雪芹心目中真真正正的一块无瑕宝玉,玉是他的一切,是他的生命所在。所以“通灵宝玉”在作品处处可见。第 3回中黛玉道:“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贾母搂了宝玉道“你生气,何苦摔那命根子”(第 3回)。第 22回中黛玉笑道:“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第 27回中红玉道:“原叫红玉的,因为重了宝二爷,如今只叫红儿了”。凤姐道:“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第 94回中袭人说:“谁不知道这玉是性命似的东西呢,谁敢捡了去呢”。王夫人说道:“认真的查出来才好,不然是断了宝玉的命根子”。第 117回中袭人听说道:“这断使不得的,那玉就是你的命。” 玉是几千年来人们公认的好东西,把玉的属性引到《红楼梦》中来,将玉与人性相结合,人玉一体,融会贯通,水乳交融。把玉着力进行渲染和细致的描写是曹雪芹用佛学理论对传统玉文化的创造性的运用。 四、“玉德”观念 几千年来,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德”的代名词。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德是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是非常伟大而严肃的问题。玉与君子的美德相连,有德之人就是君子,真正好玉之人就是好人,故以玉比德。“君子比德于玉”几千年来几乎成为历代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红楼梦》在“玉德”观念的表现上,主要是通过诗词、歌赋、祭文等形式,经众人之口来赞美玉的品德。如第 37回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蔫得玉无痕”。宝玉的“捧心西子玉为魂”。黛玉的“碾冰为土玉为盆”。第 78回贾宝玉“金玉不足喻其贵,冰雪不足喻治”等。用玉来比喻人的品格,并借助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用诗词的形式汇成情景交融,虚实统一,无比广阔的意境。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颂扬了玉的高洁、质朴、风骨与精神,充分展示了玉的各种美德。特别是佳句“玉是精神难比洁”已将玉由饰品升华为人的品格,当作一切优秀品质的代表,是已经溶入中国人血脉里的特有的道德和文化,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包含了国人无穷无尽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蕴含了中国人的精神。贯穿于《红楼梦》中,溶于宝黛男女主人公的血脉和精神之中,将中国七千年传统玉文化的精髓“玉德”表达得淋漓尽致。200多年来,被国内外无数作者、读者反复引用,传颂至今。 尽管《红楼梦》在“玉德”观念上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制约,但在对玉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标准,深层的思想与文化内涵上,为中国传统玉文化,以独创的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做了完美总结。使玉文化和《红楼梦》一样从古说到今,达到了文学创作与小说发展史上的颠峰,成就了传统玉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共同辉煌,这是曹雪芹对中国玉文化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摘自 中国矿业报/2005年/8月/31日/第 007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