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第二部分五运六气学说是一种术数

 johnney908 2014-12-26

1.五六之数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方圆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崇拜源远流长。早期先人可能通过自己手指的个数形成数字的概念。最初的文字用划横的方式记录数字,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也用相应的划数表示。由于动物对于氏族生存至关重要,古人在狩猎、驯养等生产活动中,认为动物有灵,而形成图腾崇拜。进入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种植需要,氏族首领不但需要农具、土地、水源等生产物质要素,还要观天而授民以时,这又形成了日月星辰、山岳江河等自然崇拜,随着数字日益广泛的使用,在长期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祭祀宗教活动,以及天文观测等生产活动中,又逐渐赋予数字一些神秘特殊内涵,并加以崇拜,而形成了数字崇拜。这在东西方不同文明早期并不鲜见。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相传黄帝与大臣观察太阳起落,发明创制了数字,说明早期的天文历法知识与数字有密切联系。而且相传黄帝创制了天干地支纪日,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连续干支纪日记录最早可追溯至殷商甲骨文时代,其中与之相应的天象如日食,用现代天文学计算方法逆推而得到证实。

另外,据考古学者研究,人类对于数字的记录可能比文字记录的年代更为久远。王先胜根据出土文物上的饰纹研究,认为这些饰纹并非古人随意为之,而是表达一种数字崇拜,用来描述所观测到的天象,以及所认知的世界,认为器皿饰纹是人类早期抽象思维的萌芽,是术数的早期形态,或是八卦的早期形态,或是六十四卦,或是河图、洛书,或是三阴三阳[25]。陈久金等考证含山玉八角形图形,认为是阴阳五行八卦的来源[26]。这也反映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定是先具体后抽象,先简单后复杂。

作为五运六气学说的核心数字“五”,来历久远。甲骨文将五写作“ ”。《说文》释作:“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古人立圭测影,把日中之圭影记做五,寓意中间,中点,交叉、相交之意。可见数字五最早的文字形式起源于天文。陆思贤等撰文从文字起源的角度认识五六之数,认为五字是古人立杆测影时用来表示春分秋分一年之中,阴阳交等概念,为二分、中分思想的体现,引申为圆、时间等,是天道的体现[27]。而叶舒宪等认为四起源于古人对大地的认识,最早通过太阳周日运动的起落有了东西方向的分别,继而由太阳周年运动导致的寒温变化而有了南北概念,于是产生了大地四方观念,进而认为数字五来源于四,为四方之中点[28]。丁山则认为宗教的演进,任何原始民族,都是先亲地而后尊天,认为先出现土地崇拜后出现四方天神,根据文字考证出甲骨文、《山海经·大荒经》、《尚书·尧典》四方神一脉相承,又演化为社稷五祀、五官正,为五行观念的早期形态[29]。根据认识的规律,人类可能首先认知较易认知的静态的简单的事物如空间大地,然后才是动态的复杂的事物如时间天文。从人类早期信仰的发展也可获知,先是动物图腾崇拜,后是自然天文崇拜。因此五可能是从空间的中心观念进一步演化为时间的中点观念。而六字起源于象形文字,甲骨文为“ ”, 寓意屋角,为勾,通陆,引申为方,空间等,进一步演化为六合,六龙等神话。当人类认知的世界由二维平面转为三维立体空间时,发现六是最合适的数字,并形成了上下前后左右“六合”崇拜。与数字五相同,六也被用来描述神秘的时间观念。上古时期的山头历、龙历,采用的就是六分法。此外周易六十四卦卦爻使用的也是六分法。田合禄认为周易来源于上古历法,为山头历。上古之人逐水草而居,观象授时,最早可能是以地面高大显著的物体如山峰、房屋为参照物,观察太阳高度来确定季节。山海经中大荒经记载六对山峰为日月之所出入,可能正是古人观测日影来确定季节时间[30]。柯资能认为乾卦爻辞中按天象出现的先后顺序,除了容易被泛哲理化解释的“龙”之外,还隐含着五个星宿信息即天田、健闭、天特、鱼、天渊,因此可断言这些爻辞的原型来自天象[31]。秦广忱认为《乾》卦所记载的六个“龙季”,是丰富的“易历”中另一个很完整的中国古代太阳历,也是古典医籍《素问》等书,所倡“六季历”的基础与渊源[32]

如此看来,五六从其起源看皆与天地时空有关,天地定位,数为其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地要阴阳相合,数字也要奇偶相配。古人认为五为阳数,天属阳,故五可配天。地属阴,故六可配地。同时天是运动的,要以阴数六配之而为节段便于观察。地是静止的,相应的则要以阳数五配之。此为数之体用之分。五为阳数,六为阴数。天以五为体,六为用。地以六为体,以五为用。以河图生成数而论,生者主动,成者主静。因此五为生数,六为成数。此外,古人还认为五六之数是天地之中数。天即上下前后左右六合,故天之数为六。《周易·乾卦》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引申出天帝驾驭六龙巡游的神话。可见天以六为用。古人由东西南北四方观念引申出中心方位,继而形成五方观念,并加以崇拜,上古时期祭祀五帝,就是受此五方观念的影响,最后形成金木水火土五行概念。所以地以五为用。故《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宋·鲍云龙在《天原发微》中写道:“圆者,径一围三,三各一奇,故参天而为三,方者,径一围四,四合偶二,故两地而为二,三二之合,则为五矣。故图书之数皆以五居中也[33]。”可见五又为天地之总数。古人认为阳数主变,阴数主静。《易经·系辞》有谓:“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因此数字五六,分主动静,动为变,静为常,知常达变则天地动静之道可知。此外,天地之道玄远幽深,为化繁为简,方圆之道又出矣。中国最早的数学经典《周髀算经》说:“天圆地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34]。”其中蕴含了古人的时空观念,用古人的语言讲就是天地之道。天道循环幽深,阴阳莫测,古人最早是从地道之方来认知天道圆的。因为地之方为静,容易为人们感知,由南北上下,进而四极、六合,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可以从地道来认识天道,以探赜索隐。古人认为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日月丽于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其象圆。而大地平坦,静止不动,象方。从几何概念上,圆由方延伸而来。而方则由测量而来。圆可由无数之方勾画而出,地之方又来源于矩,九为屈曲蜿蜒之意,八十一为极数九之极数,寓数之极含义,所以用来反复测量的工具就是矩,由矩知方,由方知圆,故天道可知。

古人认为五六为天地之中数,天道圆,五代表天,为圆,为时间,为动属阳;地道方,六代表地,为空间,为静属阴。这样五六之数的原始含义又与时间空间相合。时间是流动的,为阳,故五为阳数,空间是静止的,为阴,故六为阴数。时间为天道,天道循环,为圆,空间为地道,地道尚方,为方。时间来源于空间的变化,空间又来源于矩无穷的测量。所以天地之道,即方圆之道,方圆之数即为五六,五六相合,阴阳之道尽矣。

由五六之数,可知方圆之道,由方圆之道,可追往知来,知常达变。五为圆道之变,代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六为方道之常,代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易经·系辞》:“神无方,易无体。”易有变化之意,变化之物没有绝对固定之存在,没有本体,故曰易无体。没有体,才能变化。器为生化之宇,非器能变,实器之体能生、能化、能变,器之体为道,为易,为神。作为宇宙演化的轨迹,阴阳的变化是绝对的,无限的,太复杂,身为百姓日用而不知,是没办法认识与把握的,同时也没有固定的规则,故曰阴阳不测谓之神。方含有测量之意,测量结果为有限之数,数可以理解为逻辑规则。作为百姓可认知把握的有限的“方”,是一种工具,只能无限的接近圆,而非圆,圆是由点所构成,点是人意识虚构之物,而点与方相反,是不占有有限的空间,无限多的点构成了圆,因此圆含有无限、无形、本体、变化、运动、绝对之意。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可以测量的有限的东西不是道。语言是静态的,有限的,如“方”,只能近似的描述道,比拟道,而非道。

人类的意识所能把握的只有有限的静态的“方”,而实际的道是运动的、变化的、无限的,为圆。因此为了准确认知把握事物,一方面要定性事物,确定事物相对固定的属性,一方面要把握其变化,运动演化的方向,如此才能相对全面的认知事物,此即谓知常达变。《易经·系辞》:“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則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則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圣人设卦观象,圣人用卦来比拟分类所认知的事物,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卦是由刚柔阴阳之爻组成的,爻代表着微观的变化,由属性相反的阳爻和阴爻所组成,阳极必阴,物极必变,因此爻含藏着变化运动。每一卦由六爻组成,又是阴阳三分而来。君子居則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則观其变而玩其占。君子只有一方面观查卦象而定其吉凶,知常,另一方面观察爻变而预知未来,达变,才能自天佑之,无往不利。静则观象,动则推数,极数则知来,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可见由数可知象。反之由象亦可极数。如《素问·五行运大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这不但是《内经》的哲学精华,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不以数推,用计算机算也算不清,天之道太复杂了。而以象之谓,用真诚的心去感知判断,取类比象,化繁为简,天之道太简单了。这也是上古天真论中的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方法:“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由德合道,则道至简甚夷。反之少则得,多则惑,惑由数多,皆庸人自扰。故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