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淦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介绍

 学中医书馆 2014-12-27

蔡淦教授是国内知名老中医,擅长脾胃病的治疗,本文重点介绍蔡淦教授对慢性泄泻的诊治经验。
 
    慢性泄泻是指每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者呈水样,病程迁延两个月以上。蔡淦教授认为:脾主司运化和升清,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和吸收起主要作用;脾虚则大便溏薄、完谷不化,甚则下利清水,并常伴有面色少华、肌肤萎黄、消瘦乏力等脾虚证候。因此慢性泄泻是以脾虚清阳不升为本,在此基础上可兼有肝郁、肾虚、湿胜等兼杂证。慢性泄泻可分为肝郁脾虚、脾肾两虚和水湿内停三型,治疗宜以健脾升清为核心,配以疏肝、补肾、化湿之法。
 
    肝郁脾虚,治以疏肝健脾
 
    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相辅相成。肝主疏泄条达全身各脏腑的气机,只有肝气畅达,脾才能很好地发挥其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降浊的功能。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肝血充沛,肝脏得阴血以柔润,肝气才能得以条达。肝脾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其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或因忧郁、恼怒、情绪激动导致肝木之气失于条达,横逆克犯脾土;或因脾气素虚,气血生化不足,肝木失于阴血濡润而导致肝旺乘脾,致使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流于下。此型泄泻的临床特点为:泄泻发作常和情志因素有关,或因精神紧张,或因工作压力过大,或抑郁烦恼等;此型泄泻便意突发且急迫难忍,可伴有或不伴有腹痛,伴有腹痛者,往往在解便后疼痛缓解。因其病机为肝郁脾虚,肝气乘脾,故蔡淦教授在治疗上多选用痛泻要方、四逆散、香砂六君子汤以疏肝健脾。对于泄泻次数较多者,加用乌梅、五味子等酸涩之品。
 
    病案一:姜×,男性,31岁。患者有慢性腹泻病史数年。每遇工作繁忙或者精神紧张时易发作,腹泻多发生于餐后。发作时先有少腹拘挛疼痛,便意急迫,排便后腹痛缓解。发作时每日排便3~4次,先实后溏,甚则如水样。体检示腹软无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小弦。大便常规阴性,钡剂灌肠未见肠道器质性病变。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属肝气乘脾之泄泻,治以抑木扶土,方选痛泻要方加减。处方:炒白术15g,白芍15g,炒防风15g,陈皮6g,柴胡15g,延胡索15g,乌梅10g,五味子5g,党参10g,山药15g,甘草6g。一周后复诊,诉腹痛基本已除,大便每日1~2次。
 
    按:患者腹痛腹泻发作与精神紧张有关,平时也比较容易紧张,而且腹痛以少腹为主,少腹为足厥阴肝经所循行的路线,加之脉小弦,这些都为肝气郁结的表现。肝木之气乘脾,脾失健运,清阳不升,精微流注大肠,表现为便溏甚则水泻。所以治疗当以抑木扶土为主,方用痛泻要方加减。方中以白芍柔肝缓急;柴胡、延胡索疏肝理气;白术、党参、山药健脾扶土;配以乌梅、五味子酸敛收涩之品以涩肠止泻;甘草合白芍能缓急止痛,合党参、白术能益气健脾。
 
    脾肾两虚,治以温肾健脾,升阳止泻
 
    脾土运化水谷精微和升发清阳之气的功能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而且肾为胃之关,有司开阖,主二便的功能。或因泄泻日久,水谷精微大量流失,导致肾中精气失于充养;或因年事渐高,天葵渐竭,致使命门火衰,肾阳亏虚,不能温运脾阳,关门开阖失司,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而发为泄泻。此型泄泻的临床特点为:患者多为老年,病程迁延日久,常有五更泄泻,脾虚症状较肝郁脾虚型明显,且有阳虚的表现,例如腹中冷痛,受寒易作,下利清谷等,有肾虚的表现,例如腰膝酸软或冷痛等,部分患者有中气下陷的表现,如少腹坠胀感等。因其病机多为脾肾两虚,脾失健运,肾关不固,中气下陷。故蔡淦教授常选用四神丸、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温肾健脾、升阳止泻。凡属脾肾两虚型者,泄泻症状往往较重,因此,蔡淦教授在选用上方的基础上,常加用一些固涩或升阳止泻的药,例如煨诃子、赤石脂、禹余粮、煨木香、煨葛根等,以加强止泻的作用。
 
    病案二:贾××,女性,71岁。患者有慢性腹泻病史数十年。自年轻始,饮食稍有不慎或者受凉后即易腹泻。近数月来,晨起即腹痛欲如厕,每日排便2~3次,溏薄不成形,有时夹有不消化食物,并伴有少腹坠胀,腰膝酸软。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脉细。结肠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但见结肠易痉挛。中医辨证属脾肾两亏,清阳不升,治以温肾健脾,升阳止泻。方选四神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补骨脂15g,肉豆蔻10g,吴茱萸10g,五味子5g,黄芪15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柴胡6g,升麻6g,煨葛根15g,焦楂曲各15g,炒谷麦芽各15g。二周后复诊,诉腹痛腹泻症状较前减轻。
 
    按:结合该患者有腹痛腹泻及结肠镜表现,其西医诊断仍为肠易激综合征。虽然和前一医案属同一疾病,但是其中医辨证截然不同。前者为肝气乘脾,属虚实夹杂。而本案患者却表现出一派脾肾不足的虚像,例如便溏,夹有不消化食物,少腹坠胀,舌淡胖,边有齿印,脉细,这些都是脾虚、中气下陷的表现,又有晨起腹痛欲泻,腰膝酸软等症状,这些为肾阳不足的表现。因此,本病的病机为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清阳不升。所以治疗当以温肾健脾,升阳止泻为主。方选具有温肾健脾功效的四神丸合具有补气升阳功效的补中益气汤。方中柴胡、升麻和葛根均有升提的作用,但前两者主要升举下陷之中气,而葛根主要升清阳而止泻。另外,患者大便时夹不消化食物,提示消化酶不足,故加焦楂曲和谷麦芽以助消化。
 
    水湿内停,治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本型实际上为脾肾两虚型的进一步发展。脾肾两脏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脾接受胃肠输送来的津液,将其输向全身各脏腑,即《素问》中所云“脾气散精”和“以灌四旁”。肾中的精气是推动整个水液代谢的物质基础,从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到肺脾肾和三焦输布津液,以及膀胱、大肠排泄水液,都是在肾中精气的推动下才能得以进行。此外,肾也是水液代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肾接受由肺肃降而来的水液,通过蒸腾气化,将其中清者重新蒸腾返回机体,而将其浊者注入膀胱排除体外。当脾肾两虚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水液的代谢,导致水湿内停,水湿留注肠间而为泄泻,溢于肌肤而为浮肿。同时,肾主开阖的功能失司,导致膀胱气化不利,可见小便不利。因此,本型的临床特点为泄泻迁延日久,且泄泻、水肿和小便不利共见。蔡淦教授常用五苓散、胃苓汤之类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病案三:杨××,男性,89岁。患者反复腹泻4月余,每日排便6~7次,呈黄色稀便或者水样便,伴有腹胀、腹部隐痛和肠鸣,无发热、粘液脓血便,胃纳尚可。结肠镜示:慢性直肠乙状结肠炎。患者曾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所用中药有温肾、健脾、固涩、升阳止泻之剂,但腹泻未减。体检示双下肢浮肿,舌质红,苔少,脉细弱。中医辨证为阳气不化,水湿内停。治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方选五苓散加减。处方: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焦白术15g,车前子30g,川牛膝15g,石榴皮15g,焦楂曲各15g,炒谷麦芽各15g。一周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每日4次,且大便较前转实,下肢浮肿也减轻,舌苔渐生。
 
    按:因为患者年近九旬,反复腹泻4月,粪便又呈水样,舌红苔少,脉细弱。故先前就诊时,医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患者的这一派虚象上,认为其病机为老年肾亏,脾失温煦,清阳不升,且因腹泻日久,耗伤阴液,故见舌红苔少。因此,予以健脾补肾,升阳止泻。当疗效不显时,又投以罂粟壳等收涩之品,但仍未见效。蔡教授体检发现患者双下肢浮肿明显,再结合先前医生诊治失败的经验,考虑其病机可能为脾肾两虚,水湿内停,气化失司。选用仲景的“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渗湿,法从“利小便实大便”,再酌加收涩之品。一周后,收效显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