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VC/PE掘金IPO收益跌至2.77倍:创投资本豪赌“青涩”企业

 haosunzhe 2014-12-29


长达14个月的煎熬后,2014年年初IPO得以重启,至12月24日已有115家新股实现上市。除企业、投行之外,创投、投 行机构成为最大的获利者。115家新股中,有80家企业获得创投机构支持,近百创投机构实现143笔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率2.77倍。而在2012 年,共有149家机构通过97家企业上市实现235笔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率为4.38倍。

  “IPO关闸让创投机构等待的时间变长,年化收益率早已不及当年。”江苏一位PE机构投资经理吕青(化名)坦言。

  

时间是把“杀猪刀”


  逾七成创投退出不赚钱

  VC/PE机构的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率,从2010年开始逐步缩水。截至12月24日,今年共有近百家创投机构通过80家企业IPO实现退出,按照新股发行价计算,平均账面回报率2.77倍。而在2012年,该数据为4.38倍。

  具体来看,今年143笔创投IPO退出案例中,账面收益率超过10倍的只有10笔,仅占总数的7%左右;24笔创投退出时,账面收益能达到3%-10%;剩下逾七成的退出案例,收益率低于3%。

  由于IPO暂停导致项目周期拉长,创投机构投资年化收益率大大降低。从持股时间来看,最“捡便宜”的是重庆水务参股川仪股份,只有两年零四个月。2012年4月,重庆水务以7219.80万元的成本,从重庆国创手中接手川仪股份1765.23万股。2014年8月,川仪股份重回沪市挂牌,发行价6.72元。如果不考虑分红,重庆水务的这笔投资账面收益率0.64倍,年化收益率28%。

  持股时间最长的是北京盈富泰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8月出资1200万元参股东方通,到今年1月份东方通登陆创业板,等待时间长达10年零5个月。按照东方通发行价22元计算,盈富泰克持有东方通的474.3万股总市值1.04亿元。如果不考虑分红,盈富泰克的账面收益率超过7倍,年化收益率合74%。与此前创投机构所获暴利相差甚远。

  

轻松挣过12倍


  “大神级”创投生财有道

  创投收益整体下滑,但个别“神通广大”者却能获得高额回报。

  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今年实行IPO退出的创投机构收益榜单中,北京鸿基大通投资有限公司(安控科技)、杭州正高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炬华科技)、上海长袖投资有限公司(岭南园林)、北京智汇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恒华科技)排在前四位,其投资收益超过12倍。

  有意思的是,除了杭州正高是炬华科技实际控制人丁敏华的持股平台,投资收益不具有代表性之外,其他三家高收益的创投公司,均由“高手”操盘。

  北京鸿基大通2007年10月入股安控科技,是安控科技第三大股东,入股成本仅1元/股。自然人斯一鸣持有鸿基大通100%股权,简历显示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高级经济师,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入股之时,斯一鸣承诺将在业务经营与技术方面给予安控科技支持。

  上海长袖作为岭南园林上市前唯一的创投股东,持股1344.7万股,持股比例17.9293%,仅次于公司第一大股东尹宏卫。而持有上海长袖90%股权的胡兰,毕业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曾任职于新加坡太平洋资本,历任投资经理、亚太区区域经理、公司副总裁等职务。

  北京智汇创投共有4名自然人股东,其中持股40%股权的第一大股东龚本顺,曾在1997年至2000年先后供职于国泰证券和华夏证券的投行部门,而后供职多家专业投资机构。

  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私募人士说,很多公司在引入创投时,不仅仅看钱,更看创投机构的其他实力。比如,企业管理咨询方面很厉害,或者在资本圈子里拥有人脉关系的创投公司就更受欢迎一些。

   “常在这个圈子里混,遇到好的项目投资经理自己也会跟投赚点钱,这很常见。但真正能赚大钱的,还是那些‘大神级’的人物。之前就有过这样的事情,出身投 行或者创投机构的精英,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到拟上市企业老总,先跟企业这边谈好入股条件,再去募资投钱。”前述私募人士直言,“用自己的钱 投资和管理别人的钱投资,出力的态度肯定不一样。有些拟上市公司老总考虑到这一点,也愿意接受‘私人’的投资。”

  

战线前移博回报


  资本豪赌“青涩”企业

   “由于IPO新政,今年很多新股都选择低价发行,这也是造成创投机构账面回报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吕青说,如果时间放长一点再看,收 益情况要好得多。据悉,今年以来挂牌的115只新股无一破发,而涨幅翻倍的个股超过95只,近半新股挂牌20日便实现涨幅翻倍。

  诚然,对创投机构来说,IPO仍是资金退出最方便的通道。经过2013年的休整,IPO的开闸也令创投机构重新活跃起来。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14年前11个月,VC/PE投资案例共3313件,其中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A轮融资占比超过一半。而2011-2013年,VC/PE投资案例分别为2200件、1751件和1808件。

  尽管如此,吕青仍感叹,以前那种抢成熟项目,然后1-2年实现IPO退出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我们现在看的项目,基本都是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对于已经申报IPO材料或成登陆新三板的公司,没有多少兴趣。”吕青说,“成熟项目估值高,留给机构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而挖掘初创期的企业,投资风险更高,但对应的回报率也是比较高的。”

(来源:金陵晚报)


免责声明:《迈企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感谢原文作者。如有出处一定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