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2)周鼎老师的自白书到底折射了啥?

 珠江红棉 2014-12-30

周鼎老师的自白书到底折射了啥?

周鼎老师的自白书到底折射了啥?

《中国教育报》微信平台讲述了四川大学周鼎老师因为论文不过关,没办法评上相应的职称,据说,该老师上课特别好,得到学校上下的认可,为此,周鼎老师写了自白书,以控诉大学行政化和制度化的不完善,得到了网络间的热烈讨论,到底是上课重要,还是论文重要,渐渐成了焦点,我觉得周老师不需要说什么坚信“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

其实,从网络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如今的高校教育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无论是2014年5000亿科研经费到哪儿去了,还是一些不知廉耻的教授玷污女学生或者嫖娼,都可以看出,体制下的人在金钱的诱惑下,渐渐远离大师精神,完全有必要进行改革。

我想一项制度的诞生,自然会让一些人受到伤害,也会让另一些人得到益处。但是,如果制度的诞生任那些投机分子捞取好处,让老实人吃亏,这样的政策就算在冠冕堂皇,我觉得也非常有必要调整。

周鼎老师的现象在大学已经不是一次暴露出来,并不是说周老师不会写文章,他也写了一本半的书,也发表了几篇论文,但是,与自己相应的职称相比,无疑是不对称的。事实上,周老师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一周三节课,他需要用两三周的时间去准备,可以说,这种准备的过程并不比写一篇论文付出少。

老实人吃亏,周鼎老师就是其中一个,有些冠名为教授的人,他们完全可以领着课题,在外面优哉游哉,论文完全可以借助课题让学生来写,最后只要老师稍微修改,冠以一个好听的名词,如此,自己的研究成果就出现了。到时候,学生只拿一个小头,自己得的是大分,毕竟,没那个学生愿意与老师较真,谁不知道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呀!

周鼎老师没有这么做,他的一本半书,几篇论文,我看完全是自己的心血,我觉得大学应该为这种的人而自豪。教育说到底还是应该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制度的要求下,完全是为自己服务,那么大学自然没有什么大师了。

我真的佩服鲁迅先生,他并没有因为论文可以换多少钱,就放任教学天马行空,可以说,民国那个时候的绝大多数教授,研究什么就是什么,讲什么常常对于自己的领域往往有开创性。先生并没有让学生代笔,自己讲出来的东西,稍加整理,就是一本上档次的书。不信,你可以看看先生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概括之精炼,言论之准确,后辈就算写上几百万字,我看也难敌其价值。实际上,那时候的大师,十之八九都有这样的才学,我们只要翻翻胡适先生的讲课稿《中国哲学史纲要》,再瞧瞧木心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尽管有些是学生做的笔录,但是其精彩程度不亚于那些喋喋不休、艰涩难懂的论文。

周鼎老师的悲剧,我看与教育的对象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班上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地把老师的话记下来,稍加整理,不也会让老师的讲课成果得到体现吗?问题是,时下的大学,孩子们到底为什么学习,可能也没有搞清楚。可能许多学生不以为然,非常肤浅的说道,谁不知道,不就是为了有个好工作,将来拿更多的钱可以养家糊口。殊不知,一旦学习的目的过分功利化,那么学问的发展也就变得惨白了。

你翻翻那些有价值的、重量级的书籍,他们往往是在思想、科学领域具有前瞻性的东西,可能对眼下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对于人类的发展,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事实上,像尼采、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家,他们的一些言论,当时人未必认可,等到过了一段时间,才渐渐被人说承认。想想吧,如今吃尼采、海德格尔饭的人还少吗?

钱钟书先生就特别讨厌这样的人,自己的学问没有开创新,就是喜欢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上唠叨不停,与其如此,为啥自己不另起炉灶,还在那儿挑三拣四。这一点上,日本人似乎走在我们的前头,人家也研究别人的成果,但是目的却是为了建立更加完美的理论体系。钱学森之问到现在依旧没有答案,人们把棒子打在教育头上,殊不知,一切问题都与制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找到真正的根源,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一个问题。

周鼎老师有写论文的能力,但是,学院派的论文,我看机械得很。记得参加一次骨干教师培训,我也非常流畅的写了一篇论文,可能是不加选择地使用词语,等到评定的时候,老师说道,文章还算行,就是一些幽默的词语不能用,否则,论文就缺乏严肃性。我有些纳闷,为啥,写论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引起读者的关注,如果文辞索然无味,那么就算思想再怎么有创意,别人不理解,那么你的论文又有什么价值呢?

实际上,许多哲学大家,他们在言辞上常常特别考究,除了追求词语的严谨表达,还讲究语言的幽默风趣,可以说,两者皆兼顾,并没有因为严谨就放弃了语言的灵动。周鼎老师讲的课学生喜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先生平日里说话特别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然而,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恰恰是高校论文所不允许的,难怪易中天、王立群一旦走上百家讲台,许多教授就不屑一顾,说什么前后矛盾,不值得推敲,完全是什么迎合观众,庸俗化。我看,周鼎老师的纠结一个主要的方面,那就是语言风格与时下的论文要求有些格格不入。

论文到底该怎么写,从来就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经过一些所谓官僚式的专家一规定,什么都干巴巴的了。难怪有教授说,自己出的书实在有些高深,妻子特别喜欢,为啥呢,妻子每每睡不着时,只要翻上几页,马上就头脑发胀,迷糊起来。我想,一篇文章也罢,一本书也罢,如果让读者不是思维清晰,而是昏昏然,这样的书恐怕也不会有多少推广的价值。一篇上档次的论文或者书籍,如果通俗易懂,玄妙的理论在通俗的言辞中快意表达,这有什么不好呢?

实际上,许多专家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是特别心虚的,比如红学研究,当时,许多专家就不想让整个社会参与进来,对于脂砚斋评本,每次印刷那是特别少,看的人也是圈内的,自然,他的一些研究理论或者提出的某些观点,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只能眼巴巴地瞅着,任其胡说而已。随着网络化发展,许多领域已经向老百姓开放,这时候,一些差强人意的理论之荒谬也就不攻自破了。

周鼎老师是讲良心,至少,他知道大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个有出息的学生,把精力放在课堂上,这是值得每个人去学习的,其实,他所在的大学也特别认可,等到碰上制度考评的时候,学生的口碑常常苍白无力,这才是根结所在。我想,周老师完全没有必要悲观绝望,你的不解不是自己不知道,而是觉得昧着良心终归是不好的。

我想,如果让周鼎老师这样的人在大学里老是吃亏,如此下去,泰山崩于前,连孔夫子也会觉得悲哀的。事实上,我们在以往制度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进行适度的调整,就像高考一样,如果什么东西都是一刀切,那么那些特殊的人才真的会如周鼎老师所说,会死了,这种死与尼采的上帝之死完全是两回事,人家是开创性的,这种死是对高校教育的一种绝望,那是不利于我们的国家更好地发展。

科教兴国,那么教育到底该怎么发展,需要我们的国家把原有的制度好好地审视,至少有一条原则不能丢弃,那就是千万不能让投机分子钻空子,让老实人吃亏。说实在的,制度的诞生就是为老实人服务的,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那么,一个领域想要有所发展,那是特别困难的。

社会为什么浮躁,说到底,就是制度的实施给了投机分子以机会,给了老实人以致命打击,如此,人人堕落,又何谈静下心来做什么学问。

大学里,学生不认真听课,老师不认真讲课,一味地以科研为幌子,干着不可告人的勾当,如此下去,一些奇怪之事自然成出不穷,这不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吗?

课堂与科研到底谁重要,如果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从来就没有比较的必要,关键是制度的导向性是否合理,这才是关键。(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