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州志(1979

 森林一叶 2014-12-30

                              

                                           王文虎

     随州虽然有“路隔三五里,各地一乡风”之说,但各地风俗却是大同小异。本篇所记录“随州风俗”起自民国初年,止于改革开放前夕。这是因为,一方面,虽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随州民俗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趋同化、全球化),但新民俗毕竟还处在在形成过程中,尚未成型;另一方面传统风俗的影响虽然日渐式微,但作为习惯,它对随州人的生活方式仍有重大的影响,并且更能体现随州人的性格特征。

                    第一节  岁时节庆

    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元)、中秋、重阳、腊八、春节等传统节日素为随地重视,其中最为隆重者,为春节、端午、中秋

    元宵节。人们自发地出灯会,游街串巷,商户和住家门前都挂灯笼,夜晚吃汤圆。

    清明节。主要是踏青祭祖。虽然在时间上随人强调清明是“前三天不为早,后三天不为迟”,但要求一定要祭祖,“养儿不朝祖,不如养条狗。”祭祖的主要内容是在祖坟前烧纸钱,并且在坟顶正中插一纸剪的飘子。除带香、烛鞭炮之外,还备带酒、菜、馍馍等食物,敬祭之后,全体上坟人围坐野餐(踏青)。可邀亲朋挚友参加。新葬不立碑。

    端午节。这天,女婿要给岳父母送礼贺节,岳父母要接女儿、女婿回娘家过节。特别是新婚的第二年,更是隆重。娘家给女儿送纳凉席、扇子、遮阳伞、单衣料等,办酒席请客陪女婿、女儿。当日的菜肴,普遍有蒸肉、皮蛋、粽子、鳝鱼、脚鱼(甲鱼)、煮蒜瓣。其他如凉拌介母肚子、虾米拌黄瓜之类,就各自择备了。

七月半,即鬼节。随人在这天下午都要备办肉、豆腐等菜肴敬祖先、烧纸钱。入夜在外面敞地烧纸钱的,先用石灰或草木灰打圈圈,烧几份打几个圈圈。圈边留个口,纸钱在圈内烧。有的包包袱烧。另外留点散纸钱,叫小孩四处“施孤”。一边烧,一边喊:“烧死的鬼、淹死的鬼、饿死的鬼、吊死的鬼、打死的鬼,来捡钱呀,鬼呀鬼。”

    中秋节。八月十五这天,中晚饭盛肴加餐。用板栗烧鸭,烧仔鸡、烧肉,佐以应时荤素菜,宴请亲友畅叙。晚上在院中摆开桌椅,端上月光、月花、月饼、芝麻、绿豆糕、满果、板栗、菱角。梨子、苹果、红枣、石榴、花生、山楂等水果,插桂花燃烛焚香,望月住拜,品茗赏月。有的守一整夜。传说八月十五开天门,求什么有什么,以至有一个带讽刺性的笑话说:“有个老媪,很贫寒,守至天门开了,急拜天神求吃的,急忙中未及说明,用手指口,第二天老媪长了满腮胡子。原来天神以为她要胡子,就赐了一嘴胡子。”

春节。无论贫富无不为过年早作准备。冬至节后,随人开始杀猪宰羊,杀鸡、鹅,腌鱼、肉。只能以贫富定丰歉,但家家都操办。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家家用八样食物、菜、豆类混合在一起煮粥。寺庙和尚邀请施主到庙里吃“腊八粥”,以借机化缘。从腊月二十三起过小年送灶,习惯是“军三(二十三)民四(二十四)王子二十五(二十五)”,人们戏称为“王八二十五”,并以此互开玩笑。

    “过小年吃粥,过大年吃肉。”其实过小年这天,家家有鱼、肉。晚上在神柜上烧了夜香,吃过夜饭后,把厨房打扫、洗刷得干干净净。锅里不装水,不盖锅盖,锅里扣一个碗,碗上放个灯盏点燃。送灶之前,把填写 “灶扎”,内容是信士弟子的姓名、住址、人口数。人数家家多填,一是添人进口之意,二是灶王爷上天禀告玉皇大帝多赐口粮,来年丰收。灶王爷(即九天司命)上天是轿去马来,送灶时,除了办几样祭品和黄表、香烛、纸钱之外,还要抓一把米和一撮茶叶,以作轿夫吃饭喝茶之用。焚香叩头之后,用祭品中特有的打粑糖(熬糖,或寺庙送来的“灶糖”)糊泥在灶门上,以示把灶王爷的嘴甜住、封住。烧“灶扎”时还要禀告司命老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祝告灶神。当年亡故了人家,一律二十三过小年。

    过小年后,打扬尘,修整、粉刷房屋,糊窗户,扎彩灯,做春吊等等,陆陆续续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有“炒七不炒八”之说,所以家家在二十七炒花生、瓜子、蚕豆、米花、粘做糖馃子。二十八、二十九就大动炸锅,炸三鲜、红肉、肉圆子、鱼、萝卜圆子、豆子圆子、花生米、蚕豆瓣等,蒸贡馍、包子。除此之外,妇女们要赶孩子们的新衣新鞋。

   吃年饭的俗规是:有新亡人家都提前在二十八吃,一般在二十八至三十这几天吃。吃年饭要早,在天不亮就吃。山区和农村个别地方中午吃,取“五谷丰登”之意。在吃饭时,鱼是不吃的,要年年有余(鱼)。年饭的菜肴中一定要有青菜、白菜、豆腐,不用千张(谐音“欠账”),有清洁、顺遂、圆和之意。忌用汤泡饭。原因是用汤泡饭吃,出门常遇雨。煮年饭的米汤不能泼掉,不吃年饭锅巴。办年饭从先天晚上起忙到凌晨,整整熬一夜。除全家人到齐吃年饭外,还可以邀至亲参加。年饭菜肴办得极丰裕,要有剩有余。忌说“喝完了”、“吃完了”、“冇得了”,应该说“有”,以取吉利。

    吃年饭要先敬祖先,桌、椅、酒、菜,摆得像宴请活人一样,毕恭毕敬请祖先回来过年。在神柜上烧香后,再在年饭桌上(桌下方不摆椅子、盏筷)燃烛烧香、化纸钱。然后由主敬人(男性)在门口背朝外,像背人一样,一次一个背上座位。斟三遍酒,全家人这时一个个顺次在桌前磕头。酒后上饭,不用鸡和鱼。饭后奉茶。稍停片刻,再由主敬人一个个背到门外恭送。恭送完毕,撤去桌前的香烛,摆齐座位,重新加菜,开始吃年饭。

    除夕傍晚各处清扫后,遍撒细黄沙,扫除的垃圾不扔掉,堆在闲角落(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泼汤水废物,用缸或盆、桶盛起来。到初三送年后,再打扫。连同年前的垃圾、所集废汤水一起处理)。全宅清检一下,有没挂好字画,有没摆好椅几,检查弄停当后,分发压岁钱。守岁(愿睡的去睡)。烧一次香,到午夜十二点前,守岁人小酌小宴谈年(不限定家人都参加)。这一夜全家各处灯烛不熄,烧长香(即接连不断),门外灯笼亦长明不熄。十二点稍过,接灶,香、烛、敬茶果点之外,不要忘记备一把截成短节的稻草,以备司令从上天回来的马吃。接灶之后准备出方(俗称“出行”),全家人都要梳洗,换新衣、新鞋、新帽,打扮得干干净净。神柜上大香大烛燃点后,家长(主敬人)端一盘香、烛(特质防风的,出行蜡烛被风吹灭是一大忌)、黄表、三碟贡果、茶,走出堂门(在院内或院外),盘子放在预先备好的桌或几上,面向皇历上指明的大利方向,虔诚烧香(烛先已燃好),出天方。全家人依序恭敬肃穆的磕头礼拜。最忌出方时放炮竹断断续续或中断停火。出行后转回堂屋再向祖先焚香磕头拜年,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拜年后每人喝一碗米花茶。这是一年到头全家最热闹、最欢喜、最和睦的一次团聚。家里拜年后要出门给至亲、老师、朋友拜年了。家里留主要人在家守候,接待来年拜年的人。

    男的初一那天定要把近(至)亲的年拜完,初二、初三到远些的亲戚家拜年。女的初四才开始出门拜年。拜年时间从黎明到大天亮就停止了,否则就是不恭敬、但至亲长辈(如舅父母、姑父母、岳父母)那里初一一定要早去。晚了就要见怪受责。商业户和一般关系的人,都从门缝丢进贺年片,表示已到。新亡人家,孝子在家守候,接待“新香”客人,初三才出门拜年。孝家用的名片,在名字上稍偏印一个“制”字,以示有孝。

    初三送完年后,早晚各烧一次香。初五、初九、十三、十五、十九这几天叫灯节,晚上要点灯笼。正月十五元宵节也较隆重,自动组织灯会、赛灯、舞龙灯。白天跳狮子、踩高跷、彩莲船。正月初七相传是“人生”(人的生日),这天家家用七样的粮食、豆类蔬菜煮烫饭吃。还有“九里芝麻十里豆”的说法。初九是芝麻生,初十是豆子生。老人们说:“人生这天要天气晴朗,如遇雨、雪,这年人要受灾难。”正月十五过后,才算春节过完了。接着准备请春客。

    解放前,随人比较重视的其他节日还有元旦、三八节、植树节、儿童节、双十节、国父诞辰。解放后,主要节庆活动有 “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老师节、“十一”国庆、元旦、春节,而改革开放后,随州地区又开始恢复本地于农历四月二十六举办的神农节。

               第二节 仪习俗

   (一)婚姻

   传统结婚年龄是男十八岁,女十六岁。逾此没结婚就遭非议。订婚强调门当户对,或指腹为婚,或相互对亲(叫回头亲),或随姑嫁,或爱慕才华而订婚,或招赘,其本乃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到抗日战争前,随人才有自由恋爱,但仍要有媒妁的例行俗习。

    姻俗强调 “宁可男大一龄(十二岁),不可女大一春”。旧时程序繁多。首先是媒人,强调“选亲不如择媒。”媒人说合,双方父母相面,同意后正式办酒请媒。择日传庚书,双方请客陪媒。互换庚书后,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八字相合,男方“传贴”(又叫“投贴”),择吉订婚。男女备办衣料、饰物、糕点等,连同庚书由媒人送往女方。此后,双方父母就以亲家称,相互往来。婚期之前选择结婚吉期,也有不择期的。日期确定后,男方备办礼物,请媒人向女方“过期”。结婚前三天,男方备办彩礼,宴请媒人于前一天领人抬送到女方。此谓之 “过礼”。礼物甚是丰盛,有新娘的新装、金银首饰、衣服、鞋袜、对子喜饼、装花,还有对子鱼、整羊肘(半边)、大方块猪肉,都用红纸条箍在上面,等等。结婚那天,男方作迎新准备,正午左右花轿到,在离男宅门外约丈把远的地方停下来,轿不落地。男宅内抬出香案,蓝马车,点烛焚香,燃烧钱、黄表,主迎人把活雄鸡冠掐破,让鸡血滴入敬酒中,三杯淋地后,主迎人三鞠躬,新娘在后像主敬人一样行祀仪。主敬人念祝词,放鞭炮,拱手一声“请”,撤开香案。撤香案时由先安排的两人,各抱一个风灯(四方形,玻璃罩架,点红烛)同时入新房。原来在香案左边的,放在左边;在右边的,仍放右边,不能搞错。,花轿落地,进堂屋站红毡左首。四个牵新娘子(女傧相)打开轿门,把新娘兜里用红布包的铜镜,抱给婆婆,再把兜里的红枣、花生、白果(染红绿色)、小芝麻饼,大把大把往轿后甩撒。撒完后,花轿抬移到门口停下,用红毡从轿门铺地(几个人专司圈铺),一直铺到堂屋内神柜前(新郎新娘脚不沾地),牵新娘子把新娘领扶走进,在新郎右首并肩站立。司仪礼宾喊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鞭炮齐鸣后,牵新娘子把新娘扶入新房。洞房床前放一板凳(取“一条心,四四如意”的吉利意思),二人坐在板凳上(男左女右),揭下盖头,喝交杯酒、茶。之后,两人还要在床上同坐一下。

    夜晚喝闹洞房酒。新郎、新娘、牵新娘子都要参加。新郎新娘并坐正上方,新郎的表兄弟、同学、好友围席挤坐。也有长辈被拉去的,叫做“三天无大小”。除“说四句”外,逗闹的形式很多,有时让新娘难以接受。

结婚正期前一天晚上,男方办酒席请其兄弟、同窗、好友,连同新郎共十人,吉称“十全如意”。焚香后入席,新郎坐首席,叫做“上马宴”,寓意成家立业后“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这天布置新房,“牵新娘子”铺床草,边铺边说吉利语,如 “四个角里拍一拍,养的儿子胖又白”等。

   在新娘拜堂之际,由专人把陪嫁的箱、桌、柜等妆奁摆好。嫁妆的第一件是帐子,接帐子要加倍喜钱。有不多给钱就不给帐子的陋习。抬花轿、抬妆奁的人,要招待一顿喜酒。知客先生在酒席后给这些人发运费、喜钱。陪嫁的桌子抽屉和净柜(放马桶的方柜)里,照例放有红枣、花生、白果、小饼等物,被客搜寻抢食。

送新娘的,叫“送亲”。一般是新娘入洞房之后,被请到堂屋神柜前,向男方祖先行礼。行礼毕,请入客房稍坐。筵席由至亲作陪,媒人坐另一席首席。上一道菜时,知客同家长带领新郎,拿红毡条到送亲席、媒人席及各席依次逐个打躬作揖,说些“多谢花钱”、“招待不周”等类的客气话。送亲拿出封子(红包、喜钱)赏帮忙的、厨师。上甜菜时,知客领家长、新郎拿红毡再次逐席行礼道谢。送亲吃一道菜或四道菜就退席,家长、新郎恭送出门。

    女方在婚期前,请表姐妹、好友陪伴,帮订被子,整理出嫁衣物,装箱,扯脸( “开脸”)。还要共同吃一桌“辞家饭”。共是十个人。出阁时陪伴女宾给新娘梳妆,穿嫁衣。新娘先吃些煮毛鸡蛋(不加盐),据传是吃了不饿,能抑制小便。因为新娘到婆家,拜堂之前是不吃不屙的,否则成为笑话,被视为不礼貌、无家规的行为。上轿前吃一碗荷包蛋拜辞祖先、父母、姑舅。

    结婚第二天早上 “拜堂”。堂屋神台上高烧香烛,放鞭炮,下面放一方桌,桌前铺红毡。新夫妇在毡上拜祖先,拜父母。礼宾(知客)在旁喊拜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长辈。被拜的,要给拜钱。连喊连拜,拜谁,谁都要给拜钱,甚至连平辈也喊也拜,实为借机敲竹杠以取乐子。

    中午正席待新娘,新娘坐首席。迎娶(结婚)到此告一段落、整个迎娶过程中,每个环节少不了媒人。入了洞房,媒人的任务完成了,故有“新娘进了房,媒人撂过墙”的戏言。

    第三天娘家“送油”,新娘下厨房,认识公公、婆婆、姑了、妯娌、小叔子、亲戚等。 “送油”是由女方侄辈来,送些忘记带的物品或化妆品。说是送抹头发的油,其实是来看姑娘,顺便问清回门的日期,娘家好做准备。

   “回门”即夫妇双双回娘家,拜见岳父母及女方娘家的人。一般在三天过后,有的选日期。回门时男方带礼物,女方备酒席请客陪女婿。路近的,两人当日下午回家,路远的第二天回家。

   回门之后谢媒,男方备办衣料、鞋、帽和糕点等礼物,送往媒人家谢媒。

    改革开放后,婚姻一般程序是“玩朋友”——确定关系——结婚,手续简单,很自由,但彩礼过重,如“三转一响”、“电气化”等,也自由得够呛。 

   (二)丧葬

   上辈或其他亲人在病危时,通知远道亲属赶回为其送终。老人去世,在堂门外放“落气纸盆”(大盆里放小盆,大盆里装适度的水,然后在小盆里烧纸)。请人为死者洗澡、穿衣鞋。洗澡只在胸前擦三下,背上擦四下,叫前三后四。接着把死者床上的垫草,以及穿过的鞋,洗过澡的盆、手巾一起拿到外面去烧,叫烧“床把草”。洗澡水泼在烧的床草上,并将盆敲破,烧些纸钱。取洗澡水时,要在塘边烧一叠纸买水。死者脸上盖张纸钱。

棺木安放在堂屋正中,再将尸体抬入棺内。入棺之前,先将棺内垫上皮纸,铺上用纸包的石灰包,再垫纸,纸上放被子。尸体上盖薄被。死者脚下垫一块布瓦。枕头是三角形的。衣服料全用丝或棉,不穿皮毛,要单数,最少三件以上。用黑布包一块馍馍放在死者手里(女的包梳子)。殉葬物用小型金饰、玉器,放在死者口里。棺前放一小桌,门槛外放拜垫,棺前挂白布孝帘,门上用白布扎绣球,布置灵堂。棺下在死者脚下点一盏灯(叫脚灯),长明不熄。

    诸事齐备后,请知客先生(管一切丧葬事的执事者),分管收礼、记账、招待、钱物支出、开单请客、指挥杂勤人员诸事。向至亲报丧,或派人送口信,或书面讣告。

    开吊前,孝子叩请礼宾先生,司吊祭、呼礼、祭文、出讣告等事;请厨子,操办酒席;请和尚(或斋公、道士),做道场、送葬;请吹鼓手、阴阳先生,抬重(棺)的,吹喇叭,看地、将死者抬上山。

    孝衣是白棉(土)布做的。男,长对襟衫,圆领,钉布条系,不用扣子;女,大襟短衫、裙子;外甥、外孙、重孙,钉红布条。头上孝布,长子圆领,钉布条系,不用扣子。长度比棺齐,外甥同。其余是五尺、四尺五寸、四尺,最普通的三尺。孝布不缠在头上,用麻皮系在孝布两角,从额头上系到后脑,把孝布双叠在眉下。长子除孝布外,还要戴孝冠。孝冠是用马粪纸做的一个圈圈,前面缀一块牙云形。牙云两边各吊一个棉花球,外加一件粗麻布背心。孝子守在灵堂,专门下跪答礼,不随便外出。不露齿(笑),低头不正视客人。复山后孝布才能缠挽在头上。孝子到“五七”才能剃头,叫做“蓄五七”。三年之内不戴金饰。

   停灵时间最少是三天。出葬看期都以阴历为准。有的因故长些。开吊期间,收礼待客。家祭、做道场。大门外竖一“灵旌”牌,一边儿为吹鼓手(乐队)坐席。有吊客来,吹鼓手奏乐。吊客在灵堂叩拜亡灵后,知客迎至客堂接待。礼物轻重是与死者的亲疏、私交的深浅相关。吊仪有幛子,中有白方块纸写的“福寿全归”、“驾鹤西游”、“瑶池西返”、“驾归瑶池”、“哲人其萎”、“悲同泰水”(女婿用)等等。有挽联(纸、白布两种),内容多为表达死者德行、待人、事业等。有扎金山、银山、金童、玉女、纸吊、全猪、全羊、肉、酒、摆席(彩面塑的“八仙过海”、“白蛇传”等片段、各种水果、蛙、虾、鱼、蟹等,用磁盘盛装,摆在方桌上)、纸钱等。礼物收后,及时挂、摆出来,不能遗漏。开吊期间,宴请送礼客人,上第一个菜时,知客拿毡条领孝子逐席还礼,并给每个客人一个孝巾。治丧期间,凡事是孝子下礼在前,故称“磕膝包上埋父母”。迎客、送客,吹鼓手要吹奏乐器。

    封殓、点主是整个葬礼高潮。在出葬前的晚上举行。封殓前,把所有亲人衣衿小角剪一块,准备“添财”。开棺后亲人瞻仰遗容,把入棺时死者手里馍馍(俗称“打狗耙”)拿出来丢在落气纸盒盆里。死者如嘴里有血,要擦干净,将“添财”的衣角、棉花扔直棺里。瞻仰遗容时切忌将眼泪掉落在死者身上。添财后盖上子盖(薄板,上挖一圆洞对着死者面部),在棺的周沿刮上一层漆(农村用石灰或豆腐)后,用五寸宽的绸条,沿缝贴实。然后钉寿钉,在钉一边两个,另一边钉一个,钉在棺和棺盖的缝口上。要斜着钉,钉绊子头朝外斜。钉寿钉时,孝子匍匐在地口喊×ד堕钉”。

   封殓完毕,进行“点主”。吹鼓手、和尚等各拿乐器、法器,举着“招魂幡”(引路幡),敲打吹奏,绕棺三周。各归各位,等待以下丧仪活动。“点主”祭礼,礼宾、孝子及亲属和所有司职人等都要参加。祭毕,孝子(长子)跪在灵前,在写好的死者牌位主字上,用朱笔点上一点,灵牌才算完整,以便供奉。夜深十二点读祭文,由长子跪在灵前朗读。内容叙述死者生平、受苦、创业、治家、教育子女、和睦邻里,孝敬事亲、公益德行、功德等。

    出葬(俗称“出事”)多在早晨。仪仗的顺序是:落气纸盆、引路幡、脚灯(一人挑着)、丢买路钱兼放小鞭的在前引路。接着抬灵旌牌、纸吊、挽联(夹一组打击乐器)、幛子、吹鼓手、甥辈执“功布幡”、和尚(或道士、斋公)、后面金山银山等纸扎、抚席、端灵牌的轿子(由外甥或外孙抱灵牌)、送葬亲朋、吹鼓手。最后是灵柩。龙冠架在棺木上,龙头(抬棺材的一根直杠头上的)上系一匹白孝布。孝子以长子为首,其余顺序往后排,挽着孝布,拄着哭丧棒(叫“拉纤”)哭泣弯腰进行。哭丧棒是用酒杯粗的杨树枝,截成三尺长,用白纸剪须,贴在棒上。孙辈加点红纸须。

    出葬三天“复山”。备办酒菜、香、烛、纸、鞭等物,除留在家里守香的外,全家都去(也有亲戚好友参加)。拿酒杯筷子时顺手抓,不数数。凌晨零点前,在坟前烧香祭奠后,就地餐食,不带余食回家,走时放鞭。回家路上要带青回家(青菜、树枝之类)。复山的那天下午,挑一对白灯笼,知客带领孝子,拿上谢帖,到送过礼的人家“谢孝”,葬礼就算全部结束了。最后,办酒席宴请礼宾、知客、阴阳,并分别送礼示谢。

改革开放后,丧礼简化,只经过开吊、追悼会、遗体告别、坐夜、出葬、安埋、复山几个仪式就行了。有的甚至不用灵牌、供遗像。

    守灵(守尸)时,严防猫跳到棺上或尸上。据说会“惊尸”。忌新产妇冲灵。凡是在外面死了的人,无论是什么人,无论是怎么死的,都不抬进屋内,在外面搭棚停放尸体。

    (三)生育

    妇女怀孕,叫“怀喜”;有孕娠反应,叫“害喜”。孕期,孕妇禁吃酸,怕将来孩子流涎水;禁吃牛肉、狗肉,怕孩子爱伸舌头;禁吃吃鳖,怕孩子是斜眼;禁吃兔肉,以免孩子生下来是兔唇,如此等等。

    分娩前,婴儿的内外衣、夹衣、棉衣、单、棉尿布(叫“尿片子”)、母鸡、鸡蛋、黑、白米等常用物品由男方准备。钟馗像、宝剑、账上挂镜子、全黑的狗、全白大公鸡等都要准备齐全。这些东西相传是照小孩的,倘有差池,后悔不迭。接生婆(叫“捡生婆”)预请好备用。旧式接生仅用一把剪脐带的剪子。脐带打个结(疙瘩)完事。产妇分娩后,吃荷包蛋,有“月母子不怕荷包蛋”之谓。孩子出生后向祖先报喜,烧香磕头。改革开放后,接生普遍在医院进行。

    三天“洗三”,请捡生婆来洗。先请吃一碗荷包蛋。洗三时,给孩子捏鼻梁,女孩子要捏挤奶头(叫“挤塞子”)。再给婴儿穿衣,衣不钉扣,也不定绳,腰系根带子。招待捡生婆一餐饭,送谢礼(红包或衣料)。

孩子出生后,女婿亲往岳父母家报喜。带两斤或四斤糖,生男孩,带白糖或冰糖;生女孩,带黑糖。娘家随即将准备好的母鸡、婴儿单、棉衣、尿布等交其带回。报喜糖亦原封带转。娘家告知选定日期做“三朝”。做“三朝”那天,请亲友作陪客。女方送来摇篮(叫“摇窝子”)、棉垫被、盖被、毛包、单、棉衣、斗篷、围裙、帽子、单、面尿布、老母鸡、鸡蛋(染红色)、黑白糖、一盆糯米甜酒等。

    产妇生产后一个月不出房门,故称为“月母子”。房内点长明灯一百天。做满月时,烧香敬祖神,给小孩锑胎头。还要请宴请娘家人及送礼的亲朋。产妇满月后择日回娘家(叫“出窝”)。娘家远的,当天不回家;近的,不到天黑就回。婴儿夜晚不管到哪里去,抱着要点燃一支香拿着。

     男孩的乳名(小名)一般叫旺、望、栓、红、火、德、狗、牛、黑子、新、成、茅缸等等;女孩一般叫兰、梅、秀、华、香、花、菊、英、爱等字。满月取名,有祖父母取的,有父母取的。

    孩子吃奶之前,丈夫时常吮吸奶头。初出来的奶不给孩子吃,直到奶汁澄清纯白,才给孩子吃。奶水不够吃的常用活鲫鱼(喜头)、羊胎加参、猪吹蹄等发奶。孩子第一次大便叫“七屎”。丈夫服侍照看产妇,有“月公子”之称。但无整日陪伴之实。

    贺生男孩,称为“汤饼之喜”、“弄璋之庆”等;生女孩,称为“弄瓦之庆”。给贺客喝糖水也有讲究。生男孩,用白糖;生女孩,用红糖。送产妇的礼物,比较统一,无外乎母鸡、鸡蛋、衣料、面条、糖、油条之类。

    因计划生育而不能多生,所以,头胎都普遍求生男孩。因为有儿子,不绝后。在过去,没有儿子的被称为“绝户头”。不过现在又有了新的说法:有女不为绝。

(   四)生日

    生日之庆有散生、整(趸)生两种。散生,每年生辰日庆贺一下。这天给父母煨汤,以报养育之恩。有的每年给老人庆寿一次,不请客人。十是个整数,要庆祝,叫做整(趸)生。无论男女,周岁、十岁,是必定要做生的,而且都很隆重。随人有“望生做生”之俗,就是在整数前一年做。六十到九十岁,做生较为隆重,百岁做寿就更隆重了。有的老人不愿做寿,说是“做了生要做死”。儿孙对父祖辈,内侄对姑父母,外甥对舅父母,女婿对岳父母的寿诞很重视,送礼也丰。如给老人做衣服(视季节做单、夹、皮、棉服),送寿幛、寿饼、寿面、寿桃(在糕点坊订做)、帽子、鞋子、袜子等,以及老人最喜欢的物品。

     男孩周岁很热闹,收礼、宴客、“抓周”。 “抓周”,即亲朋在方桌上摆放文房四宝、钱、化妆品、小型刀枪等,抱着小孩去抓(拿)。据说,这一抓可预见孩子的生平。

    正生前一天叫暖寿。晚上宴客,吃长寿面。第二天正生宴客。要宴请两次。暖寿、正生,贺客都要拜寿。暖寿席面除荤素碟外,正菜八(八仙庆寿)九(九九长寿)个菜。正生席面十一个菜,叫五福六寿。酒席要讲究些。宴前摆茶喝,吃寿饼、寿桃等。

     暖寿晚和正生早,都要祭祖先,放大鞭炮,把寿星老安坐在上面接受拜寿。寿星也要吃荷包蛋、寿面。

小孩过生也喊“寿星佬”。但他要给长辈磕头。吃寿面、荷包蛋(忌六个,六蛋反说是蛋六,与“断禄”谐音)。大人戏说小孩过生叫“长尾巴”。

 

                             第三节   生产习俗

    (一)农业

    随地西南有大洪山,北有桐柏山,中间是小型平原岗地,有水田、旱田、塝田、冲田、畈田、一季田、冷浸田之分。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棉花、芝麻为主。大麦、蚕豆、豌豆、绿豆、打豇豆、黄豆、高粱、荞麦、红薯、黍、粟、糯谷、菜籽等出种植,被称为“杂粮”。水稻,单称“谷”;蚕豆,叫“大豆”;豌豆,叫“元豆”;玉米,叫“苞谷”;打豇豆,叫“婆豇豆”。一部分山野冲田、一季田、冷浸田,种一季谷子;畈田都是谷、麦两季。

    春耕前,正月十五,在田里除放爆竹炸田、烧秧田秧蔸。每年夏、秋新收获后的第一次新面馍、新米饭,要恭恭敬敬地送到草垛上,敬风婆婆。农历十月初一,家家办一顿丰富的菜肴,吃糍粑,穿得干干净净地上城隍庙烧香。街上做大会,出平台、出踘、踩高跷,还有玩各种杂耍的,热闹非凡,城乡共乐,以庆一年农事结束,从此没有农田活做了。

    在夏秋两季农事忙的时候,劳力多的抢完自己的活外,在抢收时互换工,割麦、栽秧、割谷、挑捆子(也叫挑草头)、车水、薅秧草等都能互请互助。

    禾场叫稻场,麦子脱粒不用石磙碾压。谷麦脱粒后,晒干扬净,交租之外,全由自己保管支配。各作物播种,全系撒播方式,习惯延续至今。

    种麦,耕两道、耙两道;种稻,耕耘以犁、耙、耖为主。一般是两犁三耖,直到耖平。秧苗田耕作则更细致。解放后,部分地使用了农业机械,极大提高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水稻除草都很重视,最少三遍,习惯上叫扯秧草、踩秧草、推秧草。除秧草时唱秧歌。内容多以戏曲词调。有插科打诨的,也有见景生情的。旱作物的除草(锄草,又叫薅草),有“棉薅三道白如银”、“谷麦三道装满囤”、“芝麻是个老来富,薅一道赶一层花”之说,下一次雨就浅锄一次。

    久旱,有谣言谓“出了旱口庄”(旱魃),就找新埋的坟挖(叫“敞坟”);再就是祈神求雨,请道士打蘸,让狗穿上人衣,放在椅子上抬起来游街,此谓之抬“狗老爷”,禁止宰杀。游街人群呼天喊地,不戴帽子遮阳(用柳条箍在头上),到河里跪拜求雨,神态甚肃。

    农田肥料以圈肥为主,包括牛栏粪、人粪尿、垃圾等。牛栏粪是牲畜栏内垫的草秸,几乎是常年一层又一层地垫,平时不除牛栏,习惯于每到冬闲或开春把牛栏内粪草全部挑挖干净,堆在粪场上烧(发酵),于春耕前挑撒在田里。农闲时捡粪。到市镇上收集家族生活垃圾,挖塘泥等等积肥。人粪尿用于秧苗田、水稻追肥,少数用绿肥。解放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化肥被全面推广,以至于出现了“只要白的(化肥)不要黄的(人粪)”一边倒的局面。

     流行的农谚有“百年难逢金满斗”、“百年难逢初一春”、“春打六九头,不种芝麻也吃油”、“二月打雷麦成堆”、“四(月)大不收麦,八(月)大不收谷”、“四月大,吃菜把;四月小,吃菜藐”、“春种一日,夏种一时”、“麦到立夏死,谷到处暑亡”、“立夏三巴掌,家家梿枷响”、“麦倒一把糠,谷倒装满仓”、“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夏至不打飞上天”、“清明要晴,谷雨要淋”、“夏至三天进南飏”、“不到芒种人不忙,不到夏至不老秧”、“芒种打火夜插秧”、“芝麻地里拖木掀”、“天干收一半,天湿不见面”、“棉花是个铁脚汉,天干天湿有一半”、“一尺管三斗(芝麻)”、“有钱好买种,有钱难买苗”、“夏至种芝麻,当顶一朵花”、“一寸高不怕一尺水,一尺高怕一寸水(小麦)”、“七月半,捡斤半(棉花)”、“睁眼秋般般收,闭眼秋收绿豆(看立秋时间)”、“白露节百草怀胎”、“栽不活的花,哭不活的妈”、“红薯不填房”、“不怕草荒苗,只怕苗荒苗”、“庄稼一朵花,全靠肥当家”、“人哄地,地哄人”、“霜降种麦,不屑问得”、“呵气种麦,不屑问得”、“清明前种草棉”等等。

   (二)林业

    随人植树多以松树、柏树、栗树为主,杂树种类很多。松树、柏树(少量)每年砍一次枝桠作烧柴用,小栗树作烧炭用。

    农民特别感兴趣种木梓(乌臼)树,每年秋后采集果实到油坊(榨坊)卖钱,换油点灯,因此有大量的雪油(又称皮油、木梓油)外运出售。梓油全部作点灯用。

    果树有桃、李、杏、梅、梨、枣、板栗、白果(银杏)、柿、樱桃、石榴、葡萄等。盛产白果(银杏)、板栗、梨、枣、柿。农民多喜在房前屋后、庭院种植果树。也少量果园,均为私人经营。现在发展到种植苹果、桔子等,并有公、私大型果园。技术管理上有些已完全用新技术,有少数仍在嫁接、整枝等方面遵循老法。

    由于习惯用柳木做家具,平畈农民多培植柳树。农村和城市贫民建房材料多用松木。柏木多用于做棺材,所以木行(又叫树行)也经营松、柏、柳等杂木。粗大树木多长在高山,因山路崎岖,不易搬运,采伐甚少。一般采伐工具是斧头、锯子。采伐方法是斧头砍,锯子锯。砍伐木料多在冬季,农民叫下浆料。砍伐后即行剥皮,做房用材阴干,做家具用的沉在堰塘泡沤,时间越长越好,以后不生虫、不炸裂。木行卖木料,杉木用专制的圈篾尺量,按量的几两几钱(木行的计算单位)的码子算钱,其他木料论根计价。

    部分栗树林专为养札蚕,也是烧炭烧柴的主要原料。栗林山场如所有者为事养蚕、烧炭,就出租给养蚕、烧炭者承包经营,俗称“绊山”。谈成后,由承租者办酒席请介绍人,双方凭证人(当地耆绅),立书字据,租约也可口头言定,双方按约执行。

    烧炭的在挖窑前选定窑址,选黄道吉日开挖。开挖建窑时要烧香、焚纸、放爆竹,备猪头等三牲祭祀,敬太岁、山神、五行。装窑后给雇用伙计打牙祭。第一窑开窑后也要敬祭、办酒。挖窑、装窑、开窑忌妇女,特别忌讳妇女横跨窑穴,忌属龙、属蛇的人参与操作,但不严格。

    (三)渔业

     随州没有湖泊、水库,渔业不很发达。所产的鱼包括鳊、白、鲤、鳜、鲫鱼、赶鱼、青、草、奂、尺元、黄鲴等等。这些鱼不是买鱼苗放养的,而是鱼类喜游上水,是随下河船只带来的,在深水处不走,聚集起来的。养鱼类纯系鲢子、庞头(家鱼)。不限制钓鱼者垂钓。民间捕鱼工具,用撒网、提网、扳罾、撮网、扒网、罩、耗子、粘网、虾撻子等,视水域而定。很少有靠捕鱼为生的专业户,只有少数沿河居民兼干捕鱼生涯。无渔行,由捕鱼者随行就市自由买卖。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许多养鱼、鳖、龟等的专业户。

     ( 五)牧业和饲养业

    大牲畜有黄牛、水牛、马、骡、驴,既没养殖场,也没饲养专业户。以个人所需,自行牧养。

     家畜家禽的种类有猪、羊、狗、鹅、鸡、鸭、兔、鸽、猫等。粉坊、槽坊、豆腐坊由于副产饲料多,养猪的也较多。城镇、山区、农村,居民都有家畜家禽的饲养。一般以自养自食为主,多余的及自养户(如粉、槽坊)在市场买卖,随行市价。

    猪的交配,多是孤寡的人专操这个业务。以养公猪(俗叫郎猪)为主,以交配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也有专养母猪的。有民谣说:“养母猪,种河田,逮到一年顶十年。”

    自养猪多在冬至节之后宰杀。户主在杀猪时,手里端猪食,脚踏在猪槽上,声唤着猪。杀鸡忌在晚上杀。老婆婆杀鸡时嘴里还念“鸡、鸡,你莫怪,你是阳间一碗菜。今天早些去,明天早些来。”

                       第四节  生活习俗

    (一)衣着

     民国初年至解放前,随人男多戴礼帽,有平顶、顶尖两种。老年人喜戴平顶,中年人喜戴尖顶。帽疙瘩(冒顶饰物)有玉石、玛瑙、磁、丝的。颜色分红、白、黑、蓝,以喜庆、丧孝区别缀饰。平时老年人多为黑色,少年和结婚是红色,初丧是白色,第二、三年换蓝色。夏天(热天)戴马尾纱的,帽内有很精致的细篾胎子。礼帽多为呢、毡做的,仕商阶层人士多有戴者。颜色为灰、黑、咖啡、蓝等。

    冬天,市民和农民普遍爱戴罗宋帽,俗称“狗钻洞”。夏天的帽子有:马尾纱瓜皮、大圆盘草帽、礼帽式草帽、平顶草帽、尖顶草帽(俗称“达帽壳”)等等,以后又有博士帽。尖顶(达帽壳)草帽,形同一个锅反转来,上面缀一个草编圆扁形帽顶,城乡农民,男女老少普遍爱戴。

    女性中老年人,冬天用黑绉纱搭在头上,有的戴黑色平绒和海和绒的统帽(俗称煨罐),有戴勒子、自织线帽的。妇女习惯在帽前正中缀一铜质、银质、镀金或玉石、翡翠、玳瑁的方形、圆形饰物。有钱人家用纯金质的。

    妇女的首饰有耳环、项链、项圈、戒指、手镯、簪子、籖。质地有金银、镀金、玉质几种;耳环式样是纽丝、韭菜叶、吊吊、嵌翡翠的;手镯有圆的、扁的、链子的;簪、籖均喜法兰点翠;戒指有方、圆、椭圆、刻字,普遍俗称“箍子”。

    幼儿们戴银质项圈、手镯、长命百岁牌、锁之类。手镯上有棒棰、铃、锥形鱼骨、贝壳、鱼牙等小物件。婴幼儿冬天多是戴缎子绣花帽,嵌金银线图案,猫头帽、狗头帽、虎头帽、狮头帽、风帽。缀饰各种质地的牌牌,图形上刻压的多是“福禄寿”、“长命百岁”、福禄寿三星图像之类。热天戴绣花露顶圈儿帽,帽前沿也是用金银线等攀成悬浮式的猫头、虎头、狗头形。端午节佩戴香囊,还戴用各色布束成的猴子、菱角、八角等小摆饰,工艺相当精巧,还穿五毒花布衣,耳朵擦雄黄酒。

    老年人多穿青(黑)、深蓝、古铜色,中年人穿藏青、铁灰、咖啡、白色。青年人穿着颜色较淡。青年妇女淡色之中要艳,如水红、果绿、翠绿、湖色、白、黑、大花、碎花。农村妇女颜色单调、老扮,仅结婚时用大红、大绿、大花。而且多是棉织品,很少绸缎。

     冬天的皮衣以羊毛最为普遍。有钱人穿水獭皮、灰鼠、狐皮(分狐腿、狐舐、狐背等)、黑子羔。老年人喜穿北口羊皮,毛厚,丝毛短,色老。中青年人喜穿西口羊皮,丝毛雪白,毛较长,无底毛,轻便,俗称为萝卜丝。穿皮衣没有男女之分,只有老少之分。农村普遍自纺自织的土棉布,冬夏都是。颜色是蓝、黑、缸青、白色。

    男服装是长袍,便衣裤。热天除了长衫之外,有汗胎(对襟圆领)、背心、领褂(对襟开胸)、对襟短褂(下襟两个口袋,左上一个口袋)。便衣裤无扣,无口袋,而且裤腿和裤腰不用同色布(白色除外),扎丝裤带或绸裤袋以及棉绳裤袋。冬天全是长袍,外罩长罩衣。遇节日、祀孔子(孔子生辰)、喜庆、婚丧或迎宾、见官、赴宴加穿马褂。马褂有马裤呢的、毛西呢的、直贡呢的、布的、缎子的。缎子马褂有团花(即八团马褂)、万字、寿字花,花与面料同色。热天穿纺绸、夏布、竹布的长衫和短服,不穿马褂。以后逐渐改穿中山服、学生服、童子军服,这类服装属公教人员和学生穿,老人、平民和工商从业人,仍普遍穿便服,不穿制服。

    女服装都大襟短衫,便衣裤。学生穿裙子。婚、寿、庆、赴宴穿裙子。裙子有统裙、百褶裙、绣花裙。百褶裙均为黑色,面料是绸、缎、布。绣花裙均系缎料,各种颜色都有,花型不外牡丹、芍药、凤凰、蝴蝶、孔雀、丹凤朝阳之类。旗袍在城市流行,多为中年妇女穿着,各种面料都有。幼儿除棉衣裤外,还有抱裙,系在腰间,保下肢的暖。

     鞋子有单鞋、棉鞋。全是手工制作。棉鞋式样有深的,也有浅的,有中间有缝的,有中间有缝两边钉汽眼或按扣的。毡子棉鞋是商品鞋,平式、深统两种。深统边开口,钉按扣,都是皮底,男女同式样,女穿毡棉鞋有各种颜色。单鞋,男式面料有毛西呢、冲西呢,均为黑色。式样分剪子口、圆口、大圆口、象筋,全是皮底。女士单鞋面料是缎子的,有绣花和净面两种,皮底,多是圆口式样,各种颜色都有,都是商品鞋。婴幼儿是猫头鞋、虎头鞋。

     男女鞋,过去是布做的,叫靴袜(俗称水袜)。以后机织袜时兴,有棉线的、丝光的、麻纱的、丝的。男袜颜色是:黑、灰、豆沙、咖啡几种。女袜各种颜色都有,分长统、中统、短统。冬天穿羊毛袜、绒线袜、棉线袜、拉毛袜。女的在结婚时全穿红、绿色。衣服和鞋袜遇丧事时不穿红、绿和艳色。

   改革开放后,西服等样式又为随州年轻有所喜爱。

    (二)食

    随人习惯早、中、晚三餐。早餐叫“过早”,午餐叫“中饭”,晚餐叫“宵夜”。城镇和农村用餐时间差异较大,城镇晚些,农村早些。集镇逢集时比平时较早。人们见面第一句话有问“吃了吗”的习惯。主食多为米饭,面饭作为副食,如擀面条、蒸汽水馍(又叫水鲜粑粑)、摊粑粑(摊薄饼)、铬死面粑粑、包菜粑粑(蒸、炕两种)、包饺子、扯疙瘩、打搅(读为“搞”)粑(即面糊糊)、搅面籽等等。蒸米饭后用锅巴煮锅巴粥,人人爱吃。热天吃面食的次数多些,多为凉面。随北接近河南,菜肴味道多咸、辣,但不重。

    菜肴制作以炒为主。肉类多烧、焖。有煨汤习惯,如心肺汤、牛肉汤、羊肉汤、大肠汤、猪腿汤、蹄子汤、鸡子汤、排骨汤等。蔬菜四时应季节,品种甚多。有腌菜的习惯,冬季来临就开始,猪、牛、羊肉,鸡、鸭、鹅、野鸡、野兔、家兔等等都腌、灌肠(即香肠)是家家必不可少的。这些腌味主要是为过年和接春客储备的。蔬菜也习于腌制。如春末的腌蒜瓣、蒜苔,初夏腌鸡蛋、鸭蛋,蒸晒盐菜,夏秋之间晒干豇豆、扁豆等,冬季臭豆腐、千张、酸白菜、萝卜丝、萝卜丁、辣椒、韭菜等,尤以酸白菜、腌韭菜最有特色。还有一种,用地菜剁碎加细肉末,以豆油皮包成的圆子(又叫煎卷),用油炸成两面黄,为随州所特有。

    过去的饮料,多是本地酿的粮食白酒、大麦酒、谷酒、大曲酒。蜜枣又称贡枣、金黄蜜枣(贡枣),是随州特产。

    (三)住

    1、商业住房

    以街道的走向定面向,东西走向的街,房屋是坐东朝西和坐西朝东。门面向街,多是敞开,有少数土库门面。

    2、居家民宅

    多建筑在背街、巷、道,且多择向阳(坐北朝南),东西面向的极少,向北(坐南)的更少。多为四合院、三合院式的。一般前面一层为厅屋,后面一层为正屋,厅与正屋矩间两边为耳房(又称厢房),又叫横屋,中间小天井。有厅屋和正屋两层,屋前是垣墙的,两边也有耳房。垣墙正中间一个挑式门楼作大门。还有正屋、耳房前是垣墙的。垣墙院内种植花草树木。数目多为果树,如杏、桃、李、樱桃、石榴之类。花树多系桂花、腊梅及各种花卉盆景。夜间有竹、天竹、黄杨。除梧桐之外,很少其他灌木。花卉忌种葵花、芭蕉,传说此花逗鬼。富户人家的住房有三进、四进、五进的,每进两边有耳房,中间都有小天井。官宦人家的宅第,甚至有九正、九厅、九槽门之说。并有“走马转楼”、大花园。

    3、农村房舍

   一般是一家一户,前面一个院子,做有围墙,围墙中间一个门楼(大门),后面三正屋,有的院内搭偏山(横屋),有的无围墙,是一排低小于后面正屋的横屋,中间开门。院内不种树木。在山区,多建在后有靠山的山窝子里。

   房屋的建筑,有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城乡房屋多系砖木结构(青砖、杉木),也有土木结构的。土木结构的墙是土砖(泥土用砖模压成)或土版墙(用土层层夯实的)两种,木料多为松木。地主和富有人家的住宅庭院多为砖木结构,进层也是多层进,高围墙,配建炮楼,自家形成一寨。

    城镇和农村富户的房屋都有楼,楼板均为木质,绝大多数为三开间,也有五开间的,习惯单数,一律平房。

砖木结构的墙全是斗空,叫“青砖挂斗”。少数平砌实砖,以纯石灰为粘合剂,不配掺比例的沙,外观线条整齐成一条白色线,不用泥灰粉盖,房内用石灰泥一层后再用石灰水粉刷。土木结构的,用黄泥作粘合剂,用黄稀泥浆泥一层后再用石灰水粉刷。挖脚奠基时要投入铁屎(炼铁的渣)。上梁时要选吉日,搭红布在梁上,贴对联,三牲祭祀,扔包子,款待木、砌二匠,加彩金。扔包子时喊:“包子滚堂,富贵吉祥。”红对联多写“竖柱欣逢黄道日,上梁恰遇紫微星”,正中搭红布的梁上写“福星正照”条幅贴上。

    正房中为堂屋,供奉神、祖牌位、条幅;左右为寝室,家长住左边居室,下辈住右边居室,无长辈的,长子住左边居室。人口多的,正屋以外住耳房(厢房),厅屋作接待宾客和宴客之用。

    厨房一定要安排在左边,以示“东厨司命”。灶要建在厨房中央偏左,灶门向东向西。 “朝东朝西,煮肉煮鸡;朝南朝北,么事冇得。”

    城镇房屋内外,明沟、暗沟相通。天井多设有水缸(叫太平缸)储水,作灭火消防用。农村屋后都有一条大阳沟。城镇建房,力避大门正对对面山墙。如万一避不开,把正门偏一点。或做一块小木牌,上写“泰山石敢当”和绘以虎头,下绘八卦图,对正对面山墙钉在自家墙上。一般住户有在自家门上挂一块镜子,在窗外书贴“太公在此”的条签的俗习。梯子用后要搬进屋内,不靠在墙上,以防盗贼。堂屋门两边安装各式穿花格大窗。

厅屋正中,挂中堂、对子,再布置挂书法、花鸟、山水屏幅,摆搁几,几上摆钟、罗汉、寿星、三星等磁塑、帽筒、镜屏架等。搁几下摆方桌。两边摆靠椅(太师椅)。两边在书法、绘画屏幅处摆茶几、靠子椅。堂屋正中上方安放神柜,屋内摆大小方桌、椅子。卧房以床为主,其余箱柜桌椅、梳妆台以房屋大小分别摆放。床对窗户。床的方位要顺檁子,忌檩子横在床上。厢房作书房又作会客室。床、桌、几、椅等按房型摆放。

    直到现今,仍遵“六(月)腊(月)不搬家”的忌讳。搬家前,要先送一燃着炭火的火炉或火盆到新居堂屋中间。也有撑一把红雨伞放在堂屋中间的,以图吉利。亲朋有送乔迁贺礼的习俗,要宴请送礼亲朋,叫“暖锅底”。

        (四)用

    城镇堂屋有神柜,大、小方桌、靠子椅、圆椅、凳子等。卧室内有床、箱、柜、书案、矮靠背椅,都是木制的。条件好点的家,藤靠椅、睡椅,少数有单人沙发。

    农村住房,堂屋里必不可少的家家都有神柜。其他如黄桶、扁桶(大、小圆扁形都有,用以储藏粮食)、大、小水缸(盛粮用)、方桌、椅之类。卧室有床、柜、箱、囤子、缸等。厨房大型用具有锅、灶、碗柜、水缸、挑水桶、案板及炊、餐具等,全是木质。餐具普遍是粗瓷。

    常用雨具有雨伞(叫雨盖)、木屐、胶鞋。农村则用蓑衣、斗笠、钉鞋(木制鞋,用桐油油数遍,鞋底钉泡泡钉。雨伞有油布、油纸两种,遮阳伞也作遮雨。少数穿胶布便式雨衣。

    儿童的传统用具有摇窝(木架、嵌放篾摇篮),木制枷椅(不会走路的孩子坐)、装有木轮能推动的枷椅(有单、双人对坐两种)。优裕点的家,用藤篾枷椅,下面有铁轮推动,有坐和睡两种。

    夏季乘凉,有木制凉床、竹床、藤篾睡椅、灯草席、竹席、枕头席、小儿竹床、藤篾床(都有栏杆)。

    冬天取暖用火盆烧木炭,老人和妇女喜用烘炉,便于烤脚烘手。烘炉装灶里做饭烧透了的木柴。普遍用瓦烘炉,还有釉的、铜的,铜的外面罩烘炉衣。农村除了过年烧火盆,平时几乎每人一个瓦烘炉。有时烧一堆柴草烤明火。山区除了烘炉外,差不多家家都有一间火厢屋,烧整筒树木,入冬日夜不熄。火上吊一水壶烧水。火塘周围摆一圈矮板凳。

   冬天润肤,雪花膏是老幼都用的。散装的有人叫卖。富裕人家买瓶装的。家户普遍用酒泡桔皮、蜂蜜擦手脸用。胭脂、水粉是青年妇女用的,老年人用点“生发油”擦头发。农村擦头用菜油和美人胶。擦脸普遍用“窑瓦油”(即蛤蜊油)。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和农村老少用化妆品都已提档升级。 

                  第五节     村落 、家族

     随州普遍称“村”叫“塆(”塆子)的多,叫村的少。平畈的塆子大,山区的塆子小。塆多以当地的姓氏、塘、堰、桥、碑、窝子、凹、包的突出等取名。

家族的家长制,是长久历史形成的。受旧礼教观念的约束,很多随州人梦想几代同堂,家族成员当然是辈分最高的居尊长地位,而有权力的。但长子有优先继承权和当然责任权,有所谓“家有长子,国有大臣”、“长兄长嫂大爷娘”之说。分家或因家长无力撑持,兄弟不睦,妯娌不和等原因造成,但随州人认为“树大分桠,人大分家”。家户大的,分家时优劣搭配,按人分成几份,请姑、舅及至亲公议立据凭证,拈阄为定,再写分关,各执一份。家里的老人,在分家时或提留养葬,或轮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家制在随州几乎销声匿迹。

           第六节    交际民俗

    (一)走人家

    遇节日,一般是走姑表亲,走丈人家,晚辈走长辈家,或平辈走平辈家。少有长辈走晚辈的。平时走走不拘形式,或随意带点应时食物,节日礼物就丰厚了。

    做白喜事(丧葬)的礼,要表示哀悼之意,不同一般。吊丧时不带礼物,衣着朴素。喜庆寿诞走人家时,如未先行送礼,就随身把礼物带去。礼物多少,看关系厚薄和本人的条件,没有一定之规。衣着要鲜艳,带有喜庆气氛。平时走亲串友,也叫“走人家”。

    (二)待客

    凡是宴请的客,客来时在门口迎接,让客先进门,主人跟在后面,一直请到客房就坐。坐后奉烟、奉茶,请用点心、瓜子。茶不斟满,茶碗把向客人,双手奉敬。先问客人好,事情如意否,再问他家里人如何。对上辈或女客要礼恭毕敬,坐在客的下首,手搭在膝盖上,不能跷二郎腿或闪腿。农村有客来煮碗荷包蛋的习惯,特别是女婿去丈人家,外甥去舅舅家,内侄到姑父母家。

    一般来客,招待显得随便些,待客吃饭六至八个菜。菜肴以季节而定,时鲜及本地风味特产。不管是便饭或酒席,客人都坐上席,主人也坐陪,请酒、请菜,一直陪到饭毕。饭前洗手脸,饭后递手巾把,奉茶、奉烟。

送客走时送至门外,要有远送的姿势。客人说“请留步”就鞠躬送走。上辈、贵客、稀客远送。关系好的或有事要谈的,送得远些。走时说声“慢走”,抬抬手或拱手。无带回赠礼的俗习。

    (三)坐桌

    请客人坐席,在客多时,有的在席座上放名条,“对名入座”。有的一个个请入席。一席客,桌摆中心,两席客并摆,左边为主席。三桌客一字排摆。上面一席为主席。历来以左一席为首席,下面为下席,左旁是陪客,右旁主人席(是代东斟酒的。)四方桌上方、下方,两旁一方为左右。随北的席位,像西餐样,上、左、右方客人坐,下方主人坐。如席设在堂屋,以神柜方为上。设在厅屋、横屋、厢房,以中堂画为上。有些地方以山墙为上。客人的座位安排要看是什么场合的席(如结婚、喜庆、做寿、春酒、丧事等),安排什么亲朋为首位、陪客位。

   酒不要斟得太满,谓之“菜七酒八。”上正菜后,主人敬酒,从首席开始。有回敬的礼节。酒量大的喝一杯,酒量小的说道歉话,表示一下。主人敬酒,客人相互攀酒,猜拳划拳输赢。划拳词是:“一定高升。两相好,三桃园,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九长寿,全到。”还有打“杠子、老虎、虫”的。

筷子平放,筷子头齐桌边,不架在碟、盘上,拿筷夹菜时不在桌上笃。左边酒杯,右边匙碟,筷子在中间。舀汤时,汤匙不刮碗沿。

    喝酒、吃菜主人要请,故谓“主不请,客不饮。”过年时,席上的鱼不吃,菜不要吃得见盘底。请会(堆金会、互助会,会首要请一桌酒)的席上不仅吃,还有打包的习惯。吃春酒或其他宴席,主人和厨师都高兴客人把菜吃完,视为客人看得起,菜做得好。

    (四)邻里

    街坊间的交往,是凭相互关系的深浅定疏密。有的沾亲带故,有的互相利用,有的攀高结贵,有的感恩戴德,有的德行受人尊敬······一般应酬都是为了和睦相处,有往有来。街坊遇灾、困难,大帮小助,照顾扶救。遇红、白喜事时,除互有礼情往还者外,邻里街坊都要凑个“份子送礼”表示一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