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沂源民间婚丧习俗

 十八小子 2012-05-14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善良的沂源人民,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方言和习俗,非常有地方特色和民间特性。婚者,乃人间大喜;丧者,乃人间大悲之情。
婚俗:其联姻程式有:说媒、过柬、出嫁、迎娶、陪嫁、拜堂、闹房、回门。
   订婚之前提亲:如果男女双方有意,则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房家去进话如有议婚着,请凭媒妁,两家通知明白,必各情愿,然后行聘。提亲讨口气,女方如许约,就约定男家看廊场,叫做过门。男家要给女方一些见面礼,叫做打发,如果女方收了打发。则表示看后满意,男方即准备到女家去行认亲礼正式提亲。

    订婚。在男女双方商定日期后,男方要到女方家去讨红庚讨八字惟庚书,女男二家俱不可少。(由男方备下礼物,名曰配匣,将男方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即所谓的八字写与红纸上,叫做配匣庚书许各用红全议和,男家书写第几男,某年月时生。全面写庚书二字。由媒人领着台盒去到女家,女家也用同样的格式写上生辰八字,叫做对八字 据当地的县民说:“订婚男方给女方的彩礼一般是万里挑一(10001),万里挑妻(10007)。”        
  认亲。女方先提供女方亲戚的姓名辈分及送礼的等级,然后由男方准备(肉)、茶食(酒,面条,果饼),由长辈哥嫂的陪同下,由媒人领头,将礼品装在托盘里到女家去,女家则六亲聚会,备办宴席,红烛高照。每人将托盘打开,逐一介绍亲戚的辈分称呼,依次送礼,男女即依次呼出伯叔姨舅。这就是认亲了。女方的亲戚也要给男方一些礼物,表示对这场婚事的赞同。自此,结婚前逢年过节,男方都要到女方家朝拜,俗成朝月”“每逢年节,男家必多备猪腿酒盒,于女家户族母舅外戚遍送,名曰朝月
  过礼。前数月纳彩,谓之'过礼喜期前两天,男方要请一位善于辞令,享有威望的人当都管,主持喜期全部事宜。在婚期头一天或当天上午,男方要将迎娶的彩礼和为女方亲戚准备的礼物,备成礼盒,由媒人、迎亲客等一干人马,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到女家去,到后将礼盒置于堂屋中央,名曰装盒,于是女家的朝堂先生及亲戚亦迎上来,开始一场约定俗成的礼仪程序。
  迎亲。也叫接亲及期,男家请每人及媒人妇至女家迎亲谓之'接亲喜期第二天,男方由都管带领娶亲队伍去女家迎亲。此时,女家将大门关上,仅留一缝,女家的朝堂先生与男方的路都管于大门外一问一答,互相盘诘,然后打开中堂,鼓乐齐鸣,鞭炮响彻。
  发嫁。迎亲队伍酒宴后,即将妆奁即嫁妆,届期如女家备有妆奁,先送男家。早期女方置办的嫁奁都是在正式婚期前送往男方家,后变为出嫁的当天随带。新娘在后族(娘家亲朋好友)陪同下拜别爹娘上路。
  拜堂。新娘到婆家后,男方门前要点一堆火,迎亲队伍从火上跨过,叫拦车马,亦曰回神。田泰斗竹枝词回神暂住七香车,米粒声声响轿纱;我替广寒子怯,惊心已入小郎家。新娘在大门坎上蹬三脚,表示通报了男家的老祖宗。拜堂时有傲拜的习俗,即拜堂夫妇拜堂时,抢占堂屋中脉(子午线),同时,新娘新郎拜堂后要尽快站起来,直奔新房,抢先坐在床上,叫做奔床。坐房的规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据说抢占与否,涉及到未来男女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

    新娘接来后就举行仪式,接着入洞房、小青年们闹洞房。据司机说,近年来由于闹洞房时往往有些素养差的男宾客对伴娘无礼,使得伴娘很难请得到,以至于有人去歌厅请专业伴娘。由此看来,现如今,什么都可以商业化了。闹完洞房,就去饭店喝喜酒,吃喜宴。所以这里的喜宴时间短,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
    
回门:新婚后第二天,小两口回女方娘家叩拜双亲并小住一至三天。还有的等新婚后三天 ,小两口回女方娘家叩拜双亲并小住一至三天,然后再回婆家住三天,在回娘家一趟,称之为连回三。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丧葬祭奠:丧葬办理不论繁简,都有报丧、祭奠、出殡、圆坟等固定的礼仪形式。

在沂源凡老父老母死后,一律要举行丧葬礼仪,以尽子女孝意。穷人家办丧事一切从简,豪富人家则大肆铺张,从服丧到殡葬,一般要经过如下礼节:断气时要抬上门板,烧送路钱;遗体洗澡,穿衣下塌后,在送进棺材;讣告亲友,设置灵堂,子女轮流守孝;
   
烧落气纸:当家中有人生命垂危时,尤其是长辈或者老人,全家人都应跪于其床前,以尽孝道,待掉气之后,在堂屋顶上揭几块瓦,谓之开天门,否则死者的灵魂寻不着出路。同时马上拿来瓷盆,放于榻前,将纸钱一张张地丢进盆中燃尽,这叫烧落气纸。俗话说生者无钱是孤人,死者无钱是孤鬼,所以人一断气时就需带着冥钱。然后丧家派人报丧,遍告亲友。这种习俗的意思是指陪死者最后一程,俗呼伴亡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

报丧:一旦父母老人去世,其子身戴重孝,腰系麻纰,手执哀丧棍,在亲房长辈的带领下到其姥姥、舅舅家去跪拜,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

 泼汤:家有老人故去,老人的儿子、女儿、儿媳、侄子、侄女、孙子、孙女,先在灵前守灵哭灵;汤:是上好的小米熬好的粥。孝子贤孙们披麻戴孝,在主事人的带领下,把老人的灵牌放在大街上,全体叩拜,将小米粥撒在灵位前,好让老人的亡灵吃饱喝足后,在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路上不挨饿。 泼汤的意思:老人故去后,晚辈们给老人敬上的从阳间到阴间的送行饭。 泼汤一般是三次,也有地方泼五次或七次。泼汤的间隔时间,主事人是根据来吊仪(吊唁)客人来的时间随时定,但整个泼汤时间一般不低于三至五小时。

送盘缠、指路:烧纸人、纸马及黄被纸。将棺材置于门外路中已扎好的丧架罩内,长子还要给逝去的老人指路。长子或长孙顶瓦打幡,长媳兜罐,女儿抱五谷囤,其他人在后,列队送棺,边哭边送并伴有喇叭,到十字路口摔瓦,到基地送棺入土。葬点筑圆锥形土堆为坟,顶插招魂幡。

择地、下葬:士流间用家礼,葬亦必择地。丧家在出葬以前请阴阳先生选择坟地有的地方一般在老人生前把坟地修建好,把棺椁准备好,称为寿坟寿材。一般选在地势高、地面平、背风向阳、面前开阔、绿树成荫之处。据说这样的阴宅更利于家族兴旺。到了下葬地点后,先由八个抬棺的人刻井,也叫打井,就是挖坑之意。刻井完成后,再由道师拿米在坑的底部画上几个八卦的卦象,然后把公鸡的鸡冠用指甲掐破后,再拿公鸡给坑作几个揖,这才把棺材放进坑里,最后封土垒坟,完成埋葬。有的也会在山上停放几天之后才会安葬。  圆坟。葬后三日,丧家男女老少,均着孝服,至墓地叩拜,给坟上添土,俗称圆坟。是由孝子为死者亲自再次垒坟。根据当地习俗,因恐影响死者死后的安宁,后人不得在死者死后三年内在其坟上动土。所以这次垒坟尤其重要,否则三年后就只能见到一个小土堆了(当地地质结构所致)。同时将孝帕、孝布以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物,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在死者的坟前焚烧,使死者在死后也能丰衣足食。
  五七、百日、周年:在亲人死去的五七,三日、三七(21)、五七(35)、百日、周年儿女上坟祭奠。后每逢祭日,子女忌饮酒作乐。

 

 

完婚仪式甚为讲究。婚日,男家备花轿、客轿 往女方迎亲,并带祭菜 1 抬,作女家告祖用,称“告祖席” ;鹅笼 1 担,内盛雄鹅、母鹅或 雄鸡、母鸡,作礼担送;还携带新娘的衣服、首饰、鞋袜及手帕、香皂之类。新娘内穿盛妆, 外罩红绸吉服,拜别家堂祖先用,由亲属搀扶上花轿。 “父不送嫁,母不踩路” (父不送亲, 母乘坐的客轿不走花轿前) 。抬花轿的 4 个男子,必须“妻室双全” 。花轿将至男家时,男家 在门外奏鼓乐、鸣鞭炮相迎。花轿抬入堂屋,由喜娘(又叫牵新娘子,必须结发夫妻、有 子女的妇女)拥新娘入洞房,用伞遮新娘的头部,不能见祖先神位,不能脚踏门坎(谓踩 住婆婆嘴巴) 。新娘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分男左女右,并坐床沿,喝交杯茶,叫“合卺” 。 新郎再用竹筷把新娘盖头红绸挑开, 夫妻第一次见面。拜堂时, 首拜天地、 祖先,继拜父母, 再夫妻对拜。向长辈和亲友叩拜时,受拜人当场要拿红包,称“见面包封” 。婚期宴会 3 天, 婚前一天为接堂宴,或叫“待媒酒” ,主要接待媒人;第二天迎亲为正宴,亦称“入堂宴” 。 筵席极为丰盛,主要宴迎高宾、媒人、 “六亲” ,招待“百客” ;第三天为出堂宴,宴送高宾、 亲属。正宴这天,新郎、新娘必须逐桌敬酒致礼。新婚之夜,男方亲朋好友“闹新房” ,俗 谓“三天不分大小” ,无分辈份长幼,均可入新房调笑戏谑,深夜方散。婚后三天(也有一 个月后的) ,新娘偕新郎同回女方娘家,叫“回门” ,并备带茶食果品,以资贽见。第四天, 男方恭迎岳丈来家赴宴,俗谓“亲家过门” 。媒人在男女嫁娶过程中,跑腿游说,双方均待 茶酒,谚为“媒人三十六餐”“好吃人做媒” 、 。取亲之日,男家必送“红包”给媒人,发花 轿时,女方向媒人打发“红包”致谢。贫困人家无钱娶媳,有的只得带“童养媳” ,待男女 成年后再“圆房” 。若男方本人或家庭主要成员患病,经女方家庭同意,将未婚儿媳过门完 婚,谓之“冲喜” 。妻死可以“填房” ,夫故不准“二嫁” 。官绅有纳妾恶习,常娶三妻四妾。 允许姑表等近亲婚配,但同姓不得成婚。女家无子,男到女方入赘称“招郎” 。

丧葬 清末、民国时期,县境皆为土葬,丧葬礼俗繁缛。老人寿终正寝(女终称内寝) ,必办 “白喜事” 。弥留之际,儿孙跪伏榻前,直至病者气绝,谓之“送终” 。随后,儿孙跪于堂屋, 焚化纸串钱,俗称“烧起身盘缠” ,或叫“烧倒钱” 。再请人对死者尸体沐浴,曰“抹尸” 。 随后给死者穿戴寿衣、寿帽、寿鞋,移尸地面,称为“下榻” 。并在死者头面盖上“皇历” 或素纸,在脚前点上一盏油灯。儿孙身着孝服,腰系草绳,赤脚草鞋,立于灵堂“守灵” , 其他晚辈头系白布戴孝。亲友邻居前来悼唁,孝子跪地叩头。尸体入棺前,将石膏粉、陈石 灰或草木灰盛棺内垫底,称“踩档” 。尸体入棺后,用红色寿被覆盖尸体, “寿被”一般由死 者女儿婆家备送,本家只盖一床“子孙被” 。棺外脚头安灵位,燃香烛,点油灯。棺盖先只 盖及死者颈部,供亲友礼拜凭吊。封棺前,死者亲属痛哭致哀,禁忌泪水掉到死者身上。封 棺时,要棺材合缝处钉盖闩码,用皮纸刷漆封口。出殡时,孝子手捧“灵位” ,走在灵柩抬 行之前,亲友随后。沿途鸣鞭放铳,投掷“买路钱” 。路遇转弯险道,孝子伏地叩头。墓地 先由“地生”看“风水” ,确方位。下葬前,丧夫掘坑,下葬后,堆土成坟。夫妇一般合 葬,配偶先死,必留“合冢”余地。葬礼极其隆重。豪绅户用儒、释、道三教举行法事,超 度亡灵,至少 7 天。一般户请道士做“道场”3 天,贫困户做一天一晚的“开路” 。还请纸 扎工扎灵屋、金银山等,待灵柩归山后焚化。亲友多送挽联、祭幛、纸烛、鞭炮吊唁。出葬 后,于堂屋案桌上置一纸写亡灵牌位,每日三餐茶饭敬奉,待“五七” (35 天)或周年后, 再请道士或僧人“上堂” ,焚化纸扎“灵堂” ,将木主牌置放堂屋神龛上作长期祭祀用。整个 丧事花费巨大, “灶里不断火,路上不断人” , “人死饭甑开, 不请自己来” ,开餐者川流不息。

 

流行“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男做进,女做满”的风俗。一般从 50 , 岁开始做寿,60 岁的寿诞更隆重,以后逢十整生必大庆。祝贺者多赠寿屏、寿幛、寿联、 寿匾、 鸣放鞭炮志喜, 而以女婿家备的寿礼最为丰盛。主家招待寿宴、 寿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