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川江5】

 陆安桥1871 2014-12-30
万州碎碎儿肉和云阳羊肉万州碎碎儿肉


  在重庆市万州区“碎碎儿肉”和闻名遐迩的“万州烤鱼”一样出名,北山大道有几家专卖碎碎儿肉的小餐馆,一般的家常菜馆也都有这道菜。不过正宗的碎碎儿肉并不在餐馆里,而是留在了我记忆的职工食堂,那时叫单位伙食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猪肉涨价后,国营食品公司的鲜猪肉剔了骨头分割卖,没人愿意啃骨头,屠宰场每天堆积的筒子骨、盐铲骨、脊骨成了下脚料,只能便宜地卖给本单位的伙食团。
  炊事员很精明,把冲洗干净的骨头放在直径约一米的大铁锅炖着,水即将开了的时候,骨头里的血腥水鼓着泡子浮在锅边,马上用勺把血泡子迅速打干净,如果水开穿了,泡子会散溶进汤里,又脏又带腥味儿。炖上几个小时,滚开的锅中水慢慢减少,面上浮起一层厚厚的油汤,拿勺顺着锅边把油汤轻轻舀进一只盆里,边舀边炖,边炖边舀,直到浮起的那层油汤基本舀尽,锅里的骨头也完全炖好了,于是,捞出来利水、凉干,再用小刀儿剔下粑在骨头上的肉和筋头。骨头上粑着的肉早已被炖得熟透了,粑着的肉毕竟也只是很少量的,剔下来后全成了一些碎碎儿。这就是碎碎儿肉的原材料。
  原材料的碎碎儿肉水分重,不能急于炒食,先倒入锅中不停地翻炕,翻炕的时候一定不要粑了锅而炕糊了,水分渐渐炕干后,慢慢地炕出了油,香味儿扑鼻。火候差不多了,撒一把切成片的泡椒、泡姜和大节的蒜苗,如果觉得油气干了点的话,可以勾一勺先前舀在盆里的油汤,合炒几下立即起锅。
  伴着泡椒泡姜合炒的碎碎儿肉非常出味儿,让人食欲猛增、胃口大开,最香、最有嚼头的还是筒子骨上剔下的筋头,想起就吞口水。自然还要来一碗浓酽如奶的骨头汤,本味不放盐,清煮一把青菜叶。
  吃完碎碎儿肉,喝尽骨头汤,灶上的大铁锅空闲了,把舀在盆里的油汤倒进去,不一会儿水分在煎熬中吱吱响,而且响个不停,直到响声停了时,又得到一盆上好的骨油,趁热撒些花椒进去,再次香味儿扑鼻。
  街上很多餐馆里卖的并不是真正的碎碎儿肉,是把煮得烂熟的猪肉切碎了当成碎碎儿肉。当年我们在伙食团享受碎碎儿肉美味的时候,有一个让炊事员头痛的事:吃剩的猪骨头多得没处放。几十斤骨头才能剔下一斤碎碎儿肉,我却在专卖碎碎儿肉的餐馆里没看见一根骨头。


 云阳羊肉美味飘香


  云阳人喜吃羊肉,在渝东地区很有名。早在上世纪60年代,云阳就被确定为全国山羊基地县,养殖的白山羊品种肉质细嫩,羊膻味重,但膻而不腥。
  我童年生长在三峡盐都――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云阳县云安镇,我二姑所在的蔬菜生产队,专门给这个工矿镇供应蔬菜,就像现在城郊的蔬菜基地。二姑种的冬瓜徐到仲秋时表面蒙上一层厚厚的粉,跟地上霜一样白。她说,粉越重,瓜越好吃。摘回来的冬瓜放在屋后的街沿口,一个个靠墙根儿立着,透风,扯不到地上的湿气,存放时间久一些。二姑又说:到了冬至,给我做冬瓜炖羊肉。
  冬瓜炖羊肉不要太瘦的腿子肉,太瘦缺少油水,选带骨的肋条,宰成小坨,晾干水分后码上自做的豆瓣酱,倒油在锅里翻炒至金黄,再掺水换大铁鼎罐慢慢炖。炖的时候摔进三五只干海椒和几颗花椒,丢几片干桔子壳壳。不要小看这桔子壳壳,有的用广柑壳代替,或者连广柑壳也没有就干脆不放,结果炖出的羊膻味压住了汤的鲜味儿。冬瓜切成坨坨,在羊肉炖至七分熟后才倒进去,徐熟透了的冬瓜经得起炖,炖圆了角,也不会溶成糊糊。鼎罐里飘出的香味从透风的老屋散开,很远都闻得到。
  羊肉除了炖,炒食也是美味。白萝卜丝炒羊肉是一道家常菜,一定要是白萝卜,并且非羊肉不可,炒出的萝卜丝和肉丝出奇地柔软。试用红萝卜丝,味道有点苦;肉换成猪肉或牛肉,白萝卜丝不柔软不说,且水分重。做川菜有个常识,炒肉丝肉片必须勾芡,肉才嫩,而另一道家常菜粉条炒羊肉丝却不必勾芡,吃起来照样脆嫩,勾了芡,羊肉和粉条会并成坨坨,不过粉条要用豌豆粉的,用了红苕粉、洋芋粉做成的粉条,照样炒成坨坨。
  小时候我父亲的炒羊肉,纯属偶然地制造出了一种绝妙的吃法。没有冷藏设施的年代,国营肉店夏天只有盐腌猪肉卖,还得凭票。羊肉虽不凭票,但轻易买不到。我母亲在乡下邮局当话务员,总会想方设法买到鲜羊肉,托往返县城的木帆船带回家。每次父亲拿到羊肉都是晚饭后的事了,已有点臭烘烘的味道了,只好放在防空洞里保藏。第二天合着非常辣的尖椒炒食,想压住羊肉的臭味。没想到这辣乎乎,并有点臭臭感觉的尖椒炒羊肉,别有一番味道儿,它是我童年最有记忆的美味。父亲讲了个龙门阵:我们县长专门把肉放变了味,再炒来吃哩。30多年后我有幸认识了那位县长的女婿,他也是一个县长级别的“官儿”,告诉我说:我老亲爷是喜欢吃臭鸭蛋炒尖椒,而不是肉。
  云阳最常见的吃法是粉蒸羊肉,也称“羊肉扣碗”,把羊腿子肉剁宰成小坨,放进剁碎的辣椒、豆瓣酱等调料,拌上石磨推细的大米面面,搅转,然后拿一只只土碗装着,放进木甑里蒸食。
  餐馆里的粉蒸羊肉不拿土碗装,因为食客陆陆续续的来,一次一次地从甑桶里取食很不方便,老板想了个好办法,用一个个竹编小格子装着粉蒸羊肉,一个重一个地叠起,叠上十多个,直接放在铁锅上蒸,每只竹格子自成一个小小的甑子,代替了大木甑。久而久之,大家形象地把一层一层叠着的竹小格子称为“格格儿”,冠名“羊肉格格儿”。其实“羊肉格格儿”没有“羊肉扣碗”好吃,竹格子装不住“上气水”,米面和羊肉都缺少水分滋润,干渣渣的。
  云阳当年著名的“雷格格儿”,是按餐馆老板的姓来叫的。每天上学经过的老城墙那条街,“雷格格儿”门口的灶台上热气冒冒的,高高重叠的羊肉格格儿总是飘着诱人的香味。在建筑工地做小工的表姐,有一次结帐后给了我伍角钱买“娃娃儿书”,我终于没挡往诱惑,揣着钱溜了进去。一个格格儿只要7分钱,我拿定主意只吃一个,既解了馋又能买到“娃娃儿书”,两全其美。那时下馆子属“好吃佬”,不太光彩,我心里呯呯直跳,生怕遇见了熟人,还没来得及细品就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只留下了味道儿在记忆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