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節錄

 昵称503199 2014-12-31

(按:朱子云“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說來說去,合來合去,合成一個大物事。”這個大物事,朝朝代代傳下來,成為中國的精神。1949年之後,因為蘇式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割裂,了解一點中國文化的精義,也頗不容易,今日只聽唐君毅先生聊點心靈雞湯。)

 

(一)中國之人文精神

廣義之文化,包含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道德、倫理、科學、政治、經濟,及技術上之發明之各方面。本文論中國文化,將限于狹義的精神文化方面,亦即關于中國文化中道德倫理宗教哲學文藝方面,不過這些之範圍,仍甚廣。我們以下所能論及者,將再局限于中國之道德倫理宗教哲學文藝之精神中,特別值得爲壹切中國人所應注意之點。

我們中國的文化精神,在根本上壹言以蔽之,即重人的精神。人爲古所謂三才天地人之中。天之原意是指超越的天帝,地即物質的自然世界。重人的精神,不必否定有天帝之存在,亦不必忽略物質的自然世界。只是要以人之精神上通于天而下達于地,使人能頂天立地于宇宙間。中國之道德倫理思想與哲學思想的核心,即在指出人的尊嚴,維持人的尊嚴。人有物質的身體,其邉幼兓嘁牢锢斫绲亩伞H耸且紕游铩Kc動物,同樣的需要物質的營養與求延續其種族的生命。因而人有食色爭鬥之本能。但人不只有物質的身體,亦不只是壹動物。人與壹般動物有所不同。壹般動物,在中國過去即稱之爲禽獸。人與壹般動物之不同,即中國古所謂人禽之辨。中國之道德倫理思想與哲學思想之最重要處,亦即在于人禽之辨處,首先認清楚。我必須自覺我總有壹點異于他人處,我才真是我;人亦必須自覺人之異于禽獸,異于壹般動物處,人才真是人。所以人禽之辨,是中國先哲數千年來壹直念茲在茲之教。究竟人禽之辨在哪裏?在西哲多喜歡說:人是理性的動物,或說人是最像神的,或說人是能造工具的動物,人是有語言文字或能以符號表意的動物。說法很多。中國先哲之說法,亦不全壹致。但是,大體來說,中國先哲講人禽之辨,總是合情理以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在其性理即在其性情。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仁義禮智,見于測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此心乃既見至理亦見至情。此外,中國先哲又喜自人倫人道人文等上講人禽之辨,而不大從人神之相像,亦少專自人之能造工具等上,講人禽之辨。這即表示中西文化精神之重點,不必全同。

中國先哲之從人之性理、性情,講人禽之辨,其義谛恒極精微。今姑只依上文所提到之孟子所講之仁義禮智來說,則仁即無私的普遍的測隱不忍之心。義是本于人格尊嚴之自覺,故孟子以人之不屑受嗟來之食,與「所欲有甚于生者」見義,而以公平正直之心,對人接物皆爲義。禮見于自己謙讓與對他人之尊重。智見于明辨是與非。

人有仁所以能愛家人,愛國人,愛天下一切人。以至對于禽獸,都欲見其生不忍見其死,對于草木山川,都可有情,而極至于樂觀彼萬物之生生不已,而有贊天地之化育之心。人有義,有公平正直之心,而求使人我皆得其所,求人與人之平等,家與家之平等,國與國之平等。人之正義感,可無所不撸詫崿F各種平等之社會理想,以維持社會之秩序。人亦可以爲了正義,而甯死不屈,表現驚天動地泣鬼神之氣節。人有禮,能自己謙讓以尊敬他人。所以能尊敬父母,尊敬師長,尊敬聖賢豪傑,尊敬壹切對人類文化有貢獻的人;以至尊敬壹切我以外之人,我以前之古人,我以後之後生,來者。人有智能辨是與非,所以能是是非非,善善惡惡,而追求真理,有對自己之過失之反省與忏悔及改過之努力,對他人之過失之批評與督察;而有對他人之忠告,社會之輿論,法律之審判。人之仁極于贊天地之化育,故人可補自然天地之所不足,而與自然之天地參。人之義極于犧牲生命以見氣節,則見人自然之生存之上,有壹超自然生存之精神價值精神生命。人之禮,極于尊敬壹切人倫世界人文世界中之人。尊敬之即推而上之。尊敬人,亦即尊敬人所形成之人倫世界與人文世界,而若將人倫世界人文世界推舉而上,以卓立于宇宙。人之智極于使人我皆能不違真理,同得改過遷善,則所以使人類社會日進無疆,使人倫世界人文世界悠久長存。是人之有仁義禮智之性,亦即人之所以能在自然的天地萬物之世界之上,建立壹人的世界之根據,而爲人與禽獸截然不同的所在。此人與禽獸之不同所在,在其開始點雖可謂幾希,然而此幾希壹點,即壁立千仞。人的世界之無盡的莊嚴,神聖,與偉大,皆自此幾希壹點而流出。在中國之思想中,自孟子承孔子指出仁義禮智爲人之特性以後,中國先哲言人禽之辨者,大體皆孟子之意。出入之處,亦無關大體。而中國文化之建立人道之精神,亦可謂自孟子而確立。所以我以上特提孟子之意,略加發揮。

(二)倫理道德與尚學術文化之自由及重世界和平之精神

由中國先哲之重人禽之辨,重對于人之異于禽獸之人性之自覺,而依之以建立人倫人文之世界;所以中國之道德倫理,首重家庭中之倫理。相傳舜使契爲司徒,教以人倫,首即爲父子有親,長幼有序。自孔門弟子起,即以孝悌爲仁之本。原來人之對人之情感,正當從最親近之人開始。中國儒家特重孝悌者,則以孝悌尤爲人與禽獸之異之所在。禽獸能愛其子女,然兄弟恒不相親,尤罕有能孝者。人之孝,表示人之生命精神之能返而顧念某所自生之本。由孝父母,而及于父母之父母,及于祖宗,于是人之生命精神,可上通于百世,宛若融凝無數之父母祖宗以爲壹。由弟而敬兄以及于壹切同族之長兄,以融凝壹宗族中壹切兄弟以爲壹。孝之擴充,爲孝于整個之民族,而忠于民族之曆史與文化。悌之擴充,爲視四海之內之人皆兄弟。故孝慈之道之擴充,即縱面的。友愛之道之擴充,即橫面的啓發民胞物與天下壹家之意識。中國先哲所謂仁之最高表現,從橫面看是極于民胞物與之精神。自縱面看,則是慎終追遠,上承祖宗之心與往聖之志,而下則求啓迪後人,以萬世之太平爲念。而此種仁之最高之表現,其開始茁芽之處,則在家家戶戶所有之孝悌。故曰孝悌爲仁之本。仁至難而孝悌則極易。人漳軓闹烈滋帲认屡囵B工夫,求難于易,而後難乃不難。此即中國先哲之倫理道德之所以首重家庭之孝悌。封建宗法之制,雖衰亡于周秦以後,而孝悌之倫常,至今不改。此皆由于中國先哲之能洞見至仁之大德之本源,乃本此至平凡之孝悌之故也。

中國古所謂五倫,除父子兄弟之倫外,尚有夫婦君臣朋友三倫。夫婦之倫之重要,在中國先哲,並不專從兒女之情上說,而是因爲夫婦可以合二姓之好。通過夫婦壹倫,而我們之情誼,即超越過我所自生之家庭,而貫通于另壹家庭。故夫婦壹倫,即家與家之連接以組織社會之壹媒介。夫婦重愛尤重敬。敬即承認對方之獨立人格之謂。由夫婦之有愛且有敬而不相亂,是謂夫婦有別。由是而男女夫婦之關系,乃不至于沾戀狎亵,而別于禽獸。故中國先哲又謂「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至于君臣之倫,則是就人在政治中之關系言。在現代之中國,君臣之名已廢,但其義亦未可全廢。唯說來須有壹番曲折。本文不談政治,故暫不多及。但對于朋友之倫,則須略說幾句。

中國五倫中最後爲朋友。朋友壹倫,自壹方面說亦是最重要的。父子兄弟之倫,乃生而即有,乃出于天。夫婦之倫壹半依自然之男女之情欲,壹半依于自覺之愛敬。此乃壹半天壹半人。而君臣朋友之倫之成立,則純由人之自覺的選擇。但人不參加政治系統,人即可與他人無確定的君臣之關系。而朋友之倫,則是人在社會中與人接觸時不可免的壹倫。壹切同事、同業、同志、同道,皆是朋友。中國古所謂朋友壹倫中,即包括師生朋友之關系,重在以道義事業相勉。人對家庭之愛,恒不免夾雜私心。君臣關系恒夾雜利害。然真正朋友之關系,則可爲壹純粹之精神上人格上,超乎壹切私心與利害之關系。師生之在朋友壹倫中,更使朋友壹倫,即爲學術文化之傳承延續之所依據之壹倫。中國古人對于朋友之道,重在彼此互信。朋友之間相規以善,故彼此可和而不同。朋友之道,重在互尊其所以異。故朋友之切磋,即所以培植人之寬容異己之精神。朋友之範圍,愈大愈好。壹鄉之善人,友壹鄉之善士,天下之善人,友天下之善士。朋友師生之倫之擴大,人可尚友千載,神交古人。不僅聖人爲百世之師,而人類曆史文化之世界中,壹切我所欣賞、贊美、佩服、崇敬愛戴之人物,皆可在我們發思古之幽情時,成我們之師友。唯我們之師友之範圍,可以橫面擴至天下之善士,縱面擴至古今之賢哲;然後吾人之精神乃能日趨于博大與敦厚;然後民族之各地之學術文化,乃更能交流而互貫,以趨于充實,而過去之學術文化,能不斷獲得新生命之滲入,而日新其光輝。

相連于中國之和而不同之友道者,是中國學術文化中之自由精神,與崇尚人類之和平之精神。在中國曆史中,大家都知道莫有西方之所謂宗教戰爭。雖然佛教曾經三武之厄,康熙曾壹度禁止基督教。然而這都有其它的原因,而非由于中國文化之缺乏宗教的寬容。在中國社會中,壹直有各種宗教並行不悖的傳教之風。所以和會三教,五教同源之論特別多。中國學術在春秋戰國時,原是百家爭鳴。只有秦始皇曾焚書坑儒。但漢繼秦興,漢初仍是儒道法與陰陽家之言競起。漢武帝罷黜百家,只是不與百家立官學,仍未嘗禁止民間百家學術之流行。魏晉以後,佛學東來,中國人立刻競相講習。唐代與世界交通更盛,而佛耶回波斯之教齊來。雖然韓愈辟佛,宋明儒亦辟佛而要複興儒學,然韓愈與宋明諸大師,皆常與佛徒往還,並常出入于儒佛道之教中。至于清代之文字獄,則是滿人摧殘漢人民族意識之事,又當別論。儒家之成爲中國學術文化之主流,乃由于儒家教義,本來較他家爲周備,而非由于儒者借政治力量,以箝制他家學術之自由發展之故。而且儒家本來是相信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的。孟子反對他家,只反對其執壹而廢百。荀子反對他家,只因他家有所見而又有所蔽。儒家之精神,重會通之道、全盡之道。故要于殊塗見同歸,于百慮見壹致,于睽異而見其相通相類。中國道家則更重思想之自由,中國之所以莫有宗教戰爭,莫有異端裁判所,中國人之所以最富于寬容博大之精神,而不箝制學術文化之自由發展,亦正由儒家與道家之此種精神所陶養。

至于中國人之重和平的精神,亦是世界所周知的。中國人素來莫有狹隘的國家思想。當先秦時代各國正爭霸之時,儒家則講平天下、治天下、講太平世、講大同、講王道、反霸道。道家講和天下、均調天下、在宥天下、講帝道、反霸道。墨家講兼愛、講非攻、講兼利天下、壹同天下、講天鬼仁愛之道、反霸道。唯壹的例外是法家。他要尚爭戰,講霸道。然而秦壹六國,漢代秦興以後,中國之政治,即以文治爲主,仍求以王道易霸道。中國曆代固均有北方夷狄之患,不能不有拓邊防患之事。然而孔子之教是「夷狄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南北朝五胡雲攘,亦皆漸同化于中國之文化,而有隋唐之大壹統。漢唐之盛,重譯來朝。然納貢大皆只以成禮,中國從未有加以征服剿滅之意。而且在當政府正從事拓邊防患之戰爭時,詩人之稱美和平而反戰之詩,仍到處流行。外來宗教中,回教比較富于戰爭之精神,但亦爲主持正義。佛教則崇尚慈悲,並要人不殺生。而佛教大盛于中國,更使中國人愛和平。中國人之太愛和平,使其易受外敵侵入。然而此愛和平之精神,終是壹極可貴之文化精神。而且中國人由酷愛和平,因而極能反抗侵略。故四千年來中國人對于壹切侵入之外敵,亦無不能加以同化,或終將其打退。能愛和平而念念在天下壹家四海清平,又能保衛和平以反侵略,這真是中國文化中之最偉大的愛和平之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