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文化经典阅读

 许愿真 2014-12-31

 文化经典阅读 

考点提要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的不断修订与调整,福建省2007年创设对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这一突出文化内涵与文学含量题型,使语文高考试卷试卷有着更为浓厚的书卷气与文化气息。在引导师生重视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不仅使语文高考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也与新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与测试进行了较好的对接。2009年一些省、市实施语文新课程高考,开始在文化文学经典中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测试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论著研读的要求是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高考题例

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2007  福建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2008  福建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有是夫!

②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从选材来看,0708两年皆出自较为浅易《论语》《孟子》,语段比较典型,语言规范,试题主要以翻译题和概括题的形式检测学生为对文化经典著作阅读、概括、分析能力。虽为先秦古籍,但翻译题的难度适中,学生答题情况较好。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200 福建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注:里:居德:有德之人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而处,受到仁德者有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发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命题呈现的特点

理解文化经典中语句的重点实词、虚词。    理解文化经典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文化经典文段中的内容要点。    理解文化经典中的观点和文化经典中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思想。

    问题几乎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己慢慢去“反刍,去融会贯通,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

【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2010  福建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认识,选文来自《论语》《孟子》。(1)A、B、C三项在两端选文中都有依据,而D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与文本中的“舍己从之等内容相矛盾,是无中生有的。(2)解答本题要理解乐取于人以为善的含义,善于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 完善自我, 去做善行, 为社会和他人做有意义的事情。表述是要表达简明扼要, 文从句顺。 对于本题一是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 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认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往往是理解和认识上的差距,语言表述也不容忽视。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示例】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等级为D级。试题难度较之往年明显下降,试题内容比较接近于浙江省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比较能够体现出考生的个性化阅读。考生在作答时既要结合选段,又要对选句有个人的理解。在答题中,既要扣紧孔子所提出的多听多看,谦虚好学,还要结合孟子所提出的闻过则喜,择善从之的内容,还要对选句进行一定的阐释,如为什么要把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为了更好地推己及人)等。

【译文】①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2《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 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2010  浙江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 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2011  福建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的看法。

【答案】①人应该知错改错; 人不必回避错误。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 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 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解析1】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答第一小题时要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找出他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刃而解。

【解析2】本题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但增加了思维的长度与书面答题的容量,更有利于真实地检测考生的阅读理解水平。第一小题要求简要概括孔子与子贡两人对的看法,是对经典文化名著选段文意信息的筛选与提取;第二小题要生分析子贡以日、月为喻所阐述的道理,连带考查了对经典文化名著文章笔法及所传达之意的理解能力。

【解析3】第一题考查的帅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要做到理解的全面。第二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常见事物的象征意义的了解程度,还考查了学生对比喻修辞的效果的掌握以及结合全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2011  浙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答案】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答案】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2012  浙江)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答案】(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6、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2012  福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回答。

【答案】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本题采用孔孟对比阅读的形式,着重考查儒家对“君子的理解。选段要明晰的关系,选段重点是强调要把君子的行为付诸实践。一道题6分些许意外,但审题后便发现,两问显然还是概括题加分析题2分与4分,仍可以视为两题。答题时,应用自己的话组织语言,根据具体问题一一解答,观点要完整,表达要简洁,切不要照抄原文,含糊其词。

【参考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7、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2012  江西)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回答。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本题采用孔孟对比阅读的形式,着重考查儒家对“君子的理解。选段要明晰的关系,选段重点是强调要把君子的行为付诸实践。一道题6分些许意外,但审题后便发现,两问显然还是概括题加分析题,2分与4分,仍可以视为两题。答题时,应用自己的话组织语言,根据具体问题一一解答,观点要完整,表达要简洁,切不要照抄原文,含糊其词。

【答案】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参考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8文化经典阅读(2013  福建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厚:重,与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答案】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案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2013  浙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宋·真德秀撰《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答案】颜子   恶衣恶食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案】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13  湖南

中国语中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的内涵与作用。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第一则材料中的指的是生发疑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第二则材料中的指的是询问请教,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