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序

 guoguoli 2014-12-31
张仲景原序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zēng)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cuì)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qīn)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ji)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duo jie)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shù)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文章简洁精练,感情真切,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文道兼备。不愧是—篇流传千古的医学、医道、医德的教育名篇,对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警世作用。原序是《伤寒论》的中心思想,是全书的宗旨和纲领。学习《伤寒论》而不明白原序的意义,就等于火车无头,诸目无纲,陷入茫茫大海而不知所以然,就不明白《伤寒论》到底讲些什么。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浅解:我每次阅览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秦越人路经虢国给太子诊病,使太子起死回生和到齐国望齐桓侯之色以决生死的神奇医术,未尝不慨然赞叹扁鹊之优秀才能。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zēng)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cuì)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浅解:痛恨当今那些以士大夫和学士自居的人,竟然不关心医药,不研究自然和人类生存的规律,以寻求解决疾病的方法,上以治疗国君或父母的疾病,下以拯救那些处于病害危机之地的贫困草民,中以保护自身的健康,以调养四时的方法来呵护生机。却只知道竞相追逐荣华富贵,巴不得踮起脚根儿来追逐那些腐败的权势和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就像汲水鬼一样,不知疲倦地把追名逐利当成人生的唯一目的。崇拜粉饰那些外在的灯红酒绿,忽略抛弃了根本的道德准则和生命本身,以憔悴生命本身为代价来华饰身外之物。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道德和生命都没有了,那些荣华富贵和名利权势又有什么用呢?
   仲景用—个“怪”字,表达对“居世之士”“惟名利是务”的痛恨。用“竞逐”、“企踵”、“屈节”等一连串动词形象地刻出了“当今居世之士”追逐名利的丑态。“当今”一词,难道只是指仲景时代吗?不也正是指我们今天的社会丑恶现象吗?将来,乃至几千年以后也还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qīn)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ji)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duo jie)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
   浅解:(平素不顾根本,唯名利是务。并且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等到突然遭受外邪侵袭,非常之病缠绵于身,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听天由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快到病死了才想起救命的稻草,于是怀抱着自己本来的寿命,拿着用命换来的那些贵重的金银珠宝,委托交付凡医,任凭凡医处置。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身冷命亡,气断魂飞,变成死鬼,潜入阴间十八层地狱,只好在那里一把鼻涕一把泪,独自哭泣了。(这也不正是我们当今的真实写照吗?看看那些委付凡医的患者吧,哀乎!痛哉!)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浅解:真是痛彻心扉啊!举世之人,都昏昏迷迷,不知道觉悟,不珍惜生命,如此轻视生命,命都没有了,那么还说什么荣华富贵和名利权豪呢!这样活着,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到天灾人祸,身患重大疾病,于是蒙蒙昧昧,盲人骑瞎马夜里乱撞,愚笨得就像无头的游魂一样。真是悲哀啊,追逐名利权势的人们,竞相奔驰在浮华世界,人身的根本动摇了,还舍身取物,把生命当成了身外之物的殉葬品,生活在阴寒冰谷的危险境地,都到了这种地步了尚且不知!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shù)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浅解:我的家族人口很多,大概两百人左右,建安纪年以来,不到十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也就是120多人,其中伤寒病十分之七,也就是近90人死于伤寒病。这里的“伤寒”,到底指什么?是指外感病的总称吗?有人依据是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大战之后,必有大疫”,说是指外感传染病。更有甚者解释说,死亡率这么高,不是伤寒造成的,而是瘟疫造成的。我想,这样的解释就局限了《伤寒论》的意义。这个“寒”字,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呢?寒:是面是“宀”( 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寒邪引起的机能衰退。这是“寒”字的本义。引用到中医学,“寒”字本身就是泛指邪气。日本中西惟忠的《伤寒之研究》说“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所以这个“寒”,决不仅仅是外感传染病,而是指伤害人体的所有邪气,内伤外感都包括在内。其实仲景在这里谈到的宗族也不是仅仅指他的家族,而是整个社会,他的家族不过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而已,因为到处都是贪官污吏,才导致了天下大乱。仲景指出的真正的伤寒,就是上面描述的“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cuì)其内。”“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qīn)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ji)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这就是仲景伤寒的本义,这就是仲景家族乃至整个社会真正的伤寒。“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首先是自己不固根本,才会导致非常之疾,才会患及祸至,才会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伤寒就是伤害了人体的根本,伤害了人体的根基,就是伤藏,就是伤害了元阳之气。所以《伤寒论》是一部固护根本,扶正祛邪的活人之书!只言其治疗外感传染病者,只言“当今”之人死于瘟疫者,亦“所谓窥管而已”。

   仲景觉察到自己以前也像那些道德沦丧的居士一样,官拜于朝政日非的官场。现在,却因对生命的夭亡莫能救助而伤感。于是在40多岁时,他发愤研究医学,“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立志解脱人民疾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依据“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著成《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差不多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达到“见病知源”的境地。如果能按照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去辨证论治,那么,大多数疾病就随证治之了。

   正是由于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才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从“虽未能尽愈诸病”的“诸病”亦可知,《伤寒论》并非只是治疗外感病的书,而是对诸病都有指导和治疗意义的经典!同时仲景也热切希望他的《伤寒论》一书,能为当代和后世医学家们提供辨证施治的依据。充分表现出张仲景济世救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实际上也为我们提供了“继承,学习,实践,创新”的一套完整的治学方案。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浅解:大自然先造化了天地相合的体系,后造化了人类。天地相合的体系是由一个中心向四旁无限扩展的体系,四旁与一个中心,共五行,每行的气质属性不完全相同,中央属土,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这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体系中的万类,在其中循环往复,不断运动,由木行到火行,由火行到土行,由土行到金行,由金行到水行,由水行到木行,周而复始。所以,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也。人禀先天之五行而成形,又禀后天五行而生长,故曰人禀五常。五脏就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原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这些大师、名医,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大师和名医了。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即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原理。我们认为,更确切地说是仲景以下,未之闻也!未闻其严密之医疗体系,其精微之病变思辨。更未闻有扁鹊仓公之望,仲景见王仲宣之问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浅解:试观当今的凡医,不去研读经典,不按照经典的宗旨行事,不是用经典来演伸和充实自己的学识和技能,而是各承所谓的家传秘方,各门各派保守残缺,始终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在诊断疾病的时候,全靠患者口述。面对患者片刻之间,便处以方药,按寸脉不及尺脉,见表不见里;握手不及足,见上不见下;不知人迎、趺阳脉大小逆顺,诊脉不知浮、中、沉三部合参,不能调停自气,呼吸定息,至数呼吸,不满五十次;对患者的近期病况不能诊断,对三部九候竟然迷迷糊糊;对明堂、阙庭等部位的望诊也没有察见,如此诊治疾病,即所谓窥管之见罢了。想以这种水平诊察人的生死,实在是太难了。(可见,中医脉诊和望诊的重要性,所以西医有X线、CT、核磁、化验等检查,中医有望诊、脉诊等妙技,真正掌握好中医的四诊,中医就比西医强。)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一贯按照规矩和正确的方法办事,虽然不能生而知之,就让我为医处事时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