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六病结构即是五运六气模式

 山东中医竹林 2015-07-01
2015-6-27 21:07

论命最高之术铁板神数分为乾坤两集。铁板上为乾集专论河洛八卦数理运算,下集之列条文断语人生百态。乾坤合并才能断人命运毫发不爽。张仲景撰写伤寒论其编书规则犹如铁板神数,上集为伤寒方术为医算,下集伤寒论为条文配合医算。世人不知伤寒论为何以条文编写而与古来医书大不相同,实为此用也。

伤寒方术其实就是内经五运六气的运算其一直秘密流传直到成戊己注伤寒才有微露,至刘河间之时才有书出,其弟子马完素著《伤寒钤法》和盘托出实为一大善事,然世人非以之为从反而严加批驳,实乃自己并不知伤寒之奥也。没有伤寒医算方术,那么伤寒论只能是病症和药方之书,故而后人提出辩证治病,因不知如何辩病也,而仲景明言之:辩xx病 脉 症并治也,实为三位一体之法而其辨病一招人得之罕也。

岐伯曰:阴阳不以数推而已象求。因为数推之千而万乃至无穷也,以象纳之则数之推算有条理而不紊也。医道之象即是三阴三阳!五运六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都系之于此三阴三阳。故有此三阴三阳则纷繁芜杂之阴阳变化历历在目矣。故而仲景教世人不管症状如何繁杂,病只有六种而已,为医者必须先从辩病入手然后循症脉之状开以处方才是把握根本,提纲挈领,由本至末也。故知后人提倡所谓“有是症用是药”此种思路实和西医无异也,因其俱从数推也,早为上古真人所辨析明白称为下工也。而辨病之法本于五运六气,不知如何辨病这第一步,读伤寒论则疑问纷起也。例举“病发于阳发于阴”之争为说明方术之重要。


依《伤寒钤法》如子午之年出生之人在申、子、辰、寅、午、戌阳日得病,病起于辰戌太阳寒水之经;在亥、卯、未、巳、酉、丑等阴日得病,病起于于寅申少阳相火之经。若其病起于辰戌手足太阳经或者则病起于寅申手足少阳之经,都是病发于阳经也。
仲景伤寒先立年气而知五运六气之主客加临模型而辩为六病,后诀十二经脉之发病盖因 乾坤者,天地也,天门地户也。五运六气出入之通道也。人法于天地,故病之六淫从乾坤所纳之手足经入也!仲景伤寒治病先后顺序合于法度,此即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也。黄帝内经未有一字是敷衍,未有一字是空谈!怪当今学医之人,认为阴阳乃朴素之哲学概念,术数乃荒诞不经之谈,只有方证对应才是真理,真乃倒因为果也,中医沦落至今地步实学医之人所自作也。所谓“体质学说”亦不过内经25种人之流觞而已。


子午生人为乾卦纳少阴,太阳,和少阳。同类相求,子午年之人所病之经非发于太阳经即发于少阳经,故曰病发于阳也。所以伤寒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又如149条所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病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此处具体列出了少阳柴胡证误下可以形成陷胸证。病发于阳或太阳或少阳者,若下之则内陷易成结胸,而太阳与少阳并病的发病若误下亦是如此。如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150条:太阳与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等。故只要太阳病发于阳误下即结胸。以太阳经膀胱州都之府,少阳经三焦水道出焉,共输水液,生理相系,病理相关,故太阳感寒,内动水饮,极易泛及焦腑,致使太阳、少阳病而误下促成结胸。

结胸之部位正在胸腹腔器之中。由结胸的病症表现,不难看出其病灶部位有三个特点。1。区域广泛:其虽发于心下,但有上布达胸、旁及两胁、中连贯膈、下延至腹的分布特征。2.涉及多个内脏3.具有外连腹壁的特点。结胸病变的实际地带是胸膈腹膜腔器,正是少阳之里,所谓少阳之里,腑病是也。然少阳本统手足两经,其腑则有胆与三焦。胆腑气滞热结,呕不止、心下急,大柴胡汤(不加大黄)主之;结胸之病所,则不拘心下,遍及胸腹,非胆腑所能囊括,唯三焦所能主。而结胸是邪陷三焦,则既从火化、又与水结。如若邪入其腑,既阻滞水道,又郁扰相火,水火运行均失其畅,则会相互交结,铸成结胸。即三焦腔腑阻滞,可使上焦不能如雾,水结在胸胁而见胸痛不可转首(如柔痉状),水积迫肺而见短气;可使中焦不能如沤,水阻中脘而见心下满而硬痛,水不得下润胃肠而见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可使下焦不能如渎,水蓄下腹而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水不能下渗膀胱,反溢小肠则见下利不止;若三焦上下同时蔓延,结胸证悉具,则使诸脏相失,阴阳相离而见躁烦至死。



故知,得伤寒钤法配伤寒病方则诸病可历历在目,智珠在握。若能更用望诊如《伤寒金镜录》之舌诊则不必用脉诊也,故而曰:但向袖中分汗瘥,何须脉里辩钩玄也。但不管如何,五运六气辩病还必须验之以望闻问切,故而曰:xx病脉症并治也。那些驳斥伤寒钤法之人俱只以为其纯以干支推算而治病者非也。嗟乎,伤寒方术不得传,夏虫岂可语之冰。
综上观之,伤寒论是否用内经十二经络,是否用五运六气,是否尊崇内经法理,是否只有八纲辨证之实而无六经辩病之名当可自辩矣。伤寒论六病结构即是五运六气模式
内经五运六气依据六子卦模型建立

由上模型环布成圆图则有下图:



此图模型即伤寒论结构本源。病分为六层,病在最外层为太阳病,最内为厥阴病。不少现代中医认为太阴是至阴,从这个模型看很明显是理解错误。《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故知中医命名三阴三阳实为依据上图气之推移而定。阳气在外从最多至最少:太阳-阳明-少阳。而阴气则从最少到最多:太阴-少阴-厥阴

六病中又各分六经之各自为病。例如太阳病可分为:太阳经之为病,阳明经之为病等等。《伤寒论》中第一要定义是何种病,即知晓病在六层中哪个层次中,是最外的太阳病还是最内的厥阴病,所以伤寒中有各层病的条文,然后再辩是何经之为病,层次分明,条分缕析。例如条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以上是从六病层次来论述。为横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以上以六经各自为病来论述。为纵。

例如病在外层太阳,寒气为病,如果中寒气即发病,则会依次传六经而变化,此定义为伤寒;如果中寒气而在冬季不发病则来春为温病。寒气致病有两种变化形式,而以伤寒传经最具典型,适合依次为例撰写医书,以此可以涵盖六经诸病变,所以仲景以伤寒为例著书示人以规范。而其他五气之为病并不传经,只是因为医生误治或其他原因而转移,或者与其他六气并发为病,这些都可以依照已经有的伤寒论述而找到解决方法。

只是辩病一法仲景未有明言,但是如何辨别是三阳病还是三阴病却只字不提,通篇《伤寒论》主要是以伤寒为例对六经为病的症状进行描述给出药方,使得后人只能掌握六经为病却无法定位六病,只有纵而无有横。而历代不少医家把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人作为太阳病总纲,以此来确认为太阳病,此则为谬。因为细读“太阳病”诸条对比“太阳之为病”,则知不同也。太阳病可有六:或中风,或伤寒,或温病等,但伤寒病发太阳经则必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两者不同明矣。后人为了调和这种不协调,搞出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三者俱备那一定是太阳病,但若是仅具其一,或仅具其二,也可算太阳病”,其实就是不明纵横差别所在,自说自话罢了。太阳经之为病不一定病在太阳,六病皆可;太阳病也不只是伤寒,中风温病皆可也。

拿《伤寒论》太阳病篇来讲,它分上中下三部,首先定位是外层太阳病,伤寒论主论太阳寒水之病,而此太阳病之伤寒病又分三阴经三阳经来讲解治疗。上篇先论伤寒发病于太阳经,中篇论伤寒病发阳明经,下篇论伤寒发病于少阳经。所谓“病发于阳”指伤寒病发于太阳经,阳明经或少阳经。“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其含义在《外经》中有言明,阳腑为七,阴脏为六,伤寒日传一经故也(详细解读见博文从手足三阴三阳术数模型辩三焦心包… )。此亦有力佐证 “伤寒病是分三阴三阳经来讲解”的观点。不管伤寒病发于阳还是发于阴只要是在太阳病层次都不可下,要在欲解时发汗可愈,若误下则结胸或作痞。这里可以看出辩病的重要性,如果辨病错误则会采用错误治疗手段,如太阳病误认为阳明病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