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语文路:四适应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许愿真 2014-12-31

四 适应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的应用、培养审美和探究能力。高中语文教学要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已蔚为风气。如何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觉主动的学习,以及实现其主体地位,培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等自立性品质的个性,是摆在高中学生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高中学生自觉做到:

1、   启发自省 

高中学生逐步走向成年,但阅历浅,心理状态不太平稳,不太善于反躬自身,不习惯于积极内省。要启发自省、自我教育与自我学习。比如:针对一些“谈心里话”类型的作文题目,让学生敞开心扉,用笔来倾诉自己的喜悦、困惑、烦恼,训练学生作文真情实感的表达,启发学生渲泄、认识、检索和反省自我。再比如写自我总结式的日记,对一天的生活做自我梳理,可训练勤于动笔的习惯,为作文积累素材;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心理渲泄和自我安慰的空间,养成善于观察、思考、自省的良好习惯。又比如犯了错误之后,可以描写自我矛盾心理,说明错误,认真面对自己的错误,查找自身的不足,冷静地分析犯错的原因;在否定自我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出新的自我。

2、   促进自知

传统教育一般是重教轻学。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以独立的主体地位,在促使学生自知上下功夫。比如: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状态,避免无效劳动,区分哪些是有价值的、可行的,哪些是无价值的,提高学习效率。可以结合单元教学,画出涵盖整个知识点能力点的“知识树”,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使学生非常直观、整体的明确学习范围、把握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浑沌状态。又比如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方法,像怎样分别读一套书、一册书、一类文章或一篇文章,总结出规律,研究出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主动探索、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   辅助自导

唤起自我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似乎并不太难,难的是让自己保持这种欲望、兴趣和热情。辅助学生自导,应该有超凡的大气,目光深远,高屋建瓴。按照系统论的原则建立起自己的计划、监督检查、反馈系统,形成一套运行机制,使学习过程个性化、制度化、系统化,保证不断的完善自我,积极向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机制对学生进行宏观管理,让学生自我引导,自我约束,还要特别注意系统、体制内部的细化、深化。制定计划,不能流于形式,太笼统、太空泛,如 制订学期计划,应该既登高望远,大处泼墨;又细处着眼,精打细算,按顺序拟定出一天、乃至一节课的安排。

4、监督自控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老师对学生的监督和控制,带有较浓厚的封建色彩和家长制遗风。而现代教育则应完全跳出传统教育的藩篱,不是教师去监督、控制学生,让学生唯自己马首是瞻;而是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自我监控,进行宏观上的监督;给自己制订要求,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帮助实现要求。比如可以让学生搞“知识病历“,对学习上出现的错误、问题自我分析、诊断、医治。这样,既维护了自尊心,培养了自我分析和控制能力,又有利于健康个性、自我批评意识、独立自主精神的形成。 

总之,引导学生由自省、自知到自导、自控,这是符合时代要求、指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的道路。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被动、机械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土壤。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做到:

1.交给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操作、思考、交流,把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2.给予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自我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教学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猿猴”,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教会学生提问,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如何才能发现问题?首先必须成为自主学习者,只有经过主动的探索,才能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问题。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提问,善于自己提问。在学习中学生经过思考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自主钻研的表现,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信号。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迸溅创新的火花。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做到“三思”: 

①、课前思考: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和阅读相关的资料,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问题后就要让学生自己读书探索,互相讨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或者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教师再启发、点拔。这样既培养了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②、课堂思考:课堂学习过程中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并且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答案就会是丰富多彩的。多肯定学生的有创意答案,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见解,从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其自主学习提供机会和动力。

③、课后思考:课后让学生思考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没有掌握,怎样补上。培养学生课后思考的习惯,紧扣学习进程,进行阶段性的自主复习。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要耐心引导深入到课文之中。如有学生提出独到有新意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组织讨论,多方交流,相互启发,将大大锻炼学生动脑筋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培养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的敢想、敢说的自主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3、创设自主合作的情境。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兴趣,提高质量。例如:可以让每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在进行问题讨论前,各小组需要确定主持者、记录者、发言者。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进行记录并归纳总结,发言的同学负责把讨论结果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学习兴趣就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开动脑筋,搜索资料,就能慢慢地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所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就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合作精神。但目前的课堂主要还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往往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的惟一关系。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共同设置学习目标,互相讨论、帮助,独立思考、交流后提出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能围绕主题、深入独立思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二)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

据专家统计,许多成功人士,在学校时大多不是第一流的学生,只不过是二、三流的,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并不冒尖的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中能成为拔尖的人才?靠的是自我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来源于学生时代培养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据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效应。

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和其它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又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很多学生热爱语文,将语文学习看作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和手段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注意原有语文水平的差异性,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语文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评价标准,发掘认同的学习榜样以提高学习积极性。支持、鼓励采用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有思想、有创意的问题不抹杀、不否定,而是更加积极地给与反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如讲名篇和名人故事,或把其他学科内容引进语文课堂等。在思考中慢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完全脱离教师,只有通过正确引导,采用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1、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引导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取最需要、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引导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因人而异,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选择,如选用小组合作翻译文言,放手让学生完成,只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收到很好的效果。

引导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精析、研读——归纳、总结”这样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学习模式是魏书生的“六步”学习法就能收到很好的成效。学生找到了方法,就能触类旁通,自主学习就如鱼得水。

2、把握课堂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

发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往往收到实效。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中取长补短,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观点和倾听他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互动、合作中创造竞争情境,更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毫无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其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所以,可以经常开展自学比赛活动。如:记忆力、口头作文、速读竞赛、书写、查字典竞赛等。或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完成的任务最多,或是在限定任务量的前提下看谁用的时间少。竞赛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状态,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对所学习知识充满了兴趣,以致在欢乐中忘记了困难和疲惫。人的能力是在动力支配下得到发展的,学生在竞赛中可以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又如,课堂上常常采用分组朗读或表演等方式,学生在表现自我、评价别人中,学习能力也会得到发展。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自主分散和合作查阅信息,或在共同讨论中取得学习效果。在单元复习中,采用学生互相命题、测试的方法进行,就会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能力。

3、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实践的改变,也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变教学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变换课堂教学方式,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学习个性,真正体现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学生参与、互动、体验和实践,语言综合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增强主人翁意识。

营造开放式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希尔伯曼认为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讨论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要致力于还学生以心灵自由,发挥群体交互激励机制,大胆地拓展课堂时空,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识转化为学习能力。成功感是学生获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设情境式课堂,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使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自由想象。让学生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充分展开想象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

构建参与式课堂。学生探究、参与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的教学活动,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发言提纲的编排等。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基础知识,编演课本剧、评价影视作品等,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拓展自学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学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自做读书笔记,自己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全观察,学会发现。突出强调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问题的能力。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创造,才能全面提高素质,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高中学生在入学时的语文素养有高有低,可以从两方面看出明显的差异。一是语文水平实际程度差异较大,书写有的整齐美观,有的极不规范;有的阅读面广,有的除了书本上有关知识外,其余一概不懂;有的能品评文章的优劣,有的却无法做到通顺地朗读;有的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连句子都写不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二是语文学习的兴趣情性差异较大,有的喜欢科普类文章的阅读,以此了解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有的喜欢中国古典小说的阅读,以此了解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有的喜欢外国文学的阅读,以此吸取异域文化的精华;有的喜欢短小精悍的时文阅读,以迅速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写作上,有的喜欢诗歌创作,有的喜欢有理有据地阐明观点,有的喜欢写科幻文章,有的喜欢就一事一物的叙写而抒发内心情感,有的喜欢写针砭时弊的杂文……真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由此引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该怎样改变观念,学生该怎样学习,才能创造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才能让每个学生站在各自的起跑线上,确立—个符合自已的目标,在主动的学习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逐步走向语文学习的自我完善。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高中语文(试验本)》编写说明中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2003年教育部制定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习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些在实质上具体精辟地概括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个根本任务的实现,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生的学除了本身的学习兴趣以外,还需要有一套方式和方法。

1、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各条内容的表述都是着眼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的,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在课程目标中,要求“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它优秀读物”,能“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的见解”等等。这些表述中,多处提到“自己的”,显然,这就是“学生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主,而新课标则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发展才能成为可能。“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对于人和社会具有根本性的决定意义。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气质和性格结合在一起,形成作为主体的个性本质力量或人格的力量。“以人为本,主动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变被动局面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脉的自主性学习,学会设疑、置疑,学会探究和发现。

2、要突出自我学习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教师的讲,而新课标则要对此淡化,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老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式又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联结、过渡和衔接处,以及表达精彩的地方,如果学生把握不够,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由过去的掌握结论式的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反思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学固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又不能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关注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如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合作方式、独特体验等等。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回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学习是知识的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逐渐发展成为学习理论的主流。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认知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支配下,被动地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通过简单的练习与强化而形成的反应定型,而是学习者对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加工过程;学习者是一个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的人。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有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转变和重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把学习过程与方法落实到目标体系中去,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课程目标直接强调或蕴含着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因素。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有利于发展思维,使自主推究出来的结论会丰富多彩;可以鼓励创新思维,学生推究出来的知识结论会正反相映。

3、支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都在迅速地、茁壮地成长。高中生的学习活动有别于初中生,高中的学习任务要求在学习上更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生活实践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经验进一步丰富,思维进入一个急剧地发展、变化、成熟的新阶段。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获得较快的发展。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探究能力,还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因此,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审美性、研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其目标。

4、培养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新课标从育人功能和人的行为取向的角度,提出“应用、审美、探究”,概括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集中体现了语文学习新理念。应用,就是加强语文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应用过程中,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语文教育具有审美功能,不仅文学艺术欣赏,其它文本因为本身渗透着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其阅读过程也是欣赏。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构成学生的基本素质。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师生共同营造研习氛围,在探讨中扩展学习领域,构建新知,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

从课堂阅读教法起始的上海质疑教学,由点的实验到面的铺展,由个体示范到群体纷呈,进而引动语文教材、课程标准的全面变革。其指导思想是要使学生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状态,做学习语文的主人。其模式有两种:学生问,教师复,师生讨论合答,教师结;学生问,教师复,学生自答他答,教师结。质疑教学摄取中外先进教学法的精华,切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于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质疑教学有利于具体了解学生阅读的初感、难点,促使其认真学习。学贵有疑,既学且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