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语文路:十五、留下审美境界的攀登足迹

 许愿真 2014-12-31

十五、留下审美境界的攀登足迹

语文与审美教育在中学课程里是一个新话题。把语文教育提高到审美教育的高度,本次课程是第一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直接相关,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语文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特定内容和具体任务是: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教学中美的因素,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通过语文学习探究及其他语文活动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操;通过审美心理的培养和建构,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是审美主体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或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课程标准将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视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和自身优势,在能力要求上又把审美教育当作语文课程的重要功能。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审美能力,是为了将语文教育拉回到“培养人”的轨道,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发展人的个性,逐渐形成健全人格;也是语文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审美能力由三个层面组成:“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语文教育具有审美的功能,不仅文学艺术欣赏,其它文本也因为其本身渗透着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审美教育的作用是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近代德国思想家、作家席勒,提出了审美教育;我国的王国维、蔡元培响应。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口号。席勒认为,感性的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变为审美的人,最终才能是真正意义上全面的人。蔡元培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并具体提出美育的实施办法,规划一幅全民美育的蓝图。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构成人的基本素质。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进行美感(审美)教育,培植学生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语文教育中审美内容丰富多彩,文本中描绘的大自然,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激发对世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本中描绘的各类人物形象美、思想美,是社会美的艺术反映;文本本身就是艺术美的构筑,可以让我们享受语言美……我们可以再现文本中描写的自然形象和画面,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领悟自然美的理性内容;可以领略人物美、风尚美和生活美;可以体味艺术美、科学美和语言美;还可以探索意境美、深沉美和含蓄美。发展审美力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在课程标准中,有三个方面的要求:要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关注自然和人生,涉猎艺术、科学等广泛领域,在审美活动中提高感受力和鉴赏能力;将外在的美内化为自身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1、新编高中语文课本蕴涵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

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生活的美,有自然环境的美,有人物性格的美等等。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教材中大量的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美文,这些课文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材料,其实也是一篇篇很好的美育教材,是学生仿美创美的范例。课文中或生动鲜明的形象,或真挚美好的情感,或丰富神奇的想象,或精美的结构,或优美的语言,无一不是学生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丰富源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字朴实,题材平常琐碎,但就是让你觉得异常的深远、深厚、深沉,作者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叠字叠词的运用俯拾皆是,使文字呈现动人的声韵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激动人心的感伤情怀,感生命之不永,恐凋落之无期,又于感伤中隐逸游乐中的逍遥……可以给高中语文新教材所含美育因素归类:以语言见长的,如《荷塘月色》、《劝学》;以情节取胜的,如《雷雨》、《鸿门宴》等;以“情趣”见长的,如《我与地坛》、《再别康桥》等;以“理趣”取胜的,如《拿来主义》、《〈宽容〉序言》等;以“志趣”见长的,如《沁园春·长沙》、《归去来兮辞》等。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绝对是一种艺术享受和美的熏陶。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在课内、课外阅读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使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学生从阅读教学中感受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谋篇布局的结构美、遣词造句的语言美,学习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并通过内化吸收为外化表达。美丽的文章,不仅是文字上的美丽,还是思想上的美丽,生命的美丽。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就是这样的文章的完美组合。这所有的美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

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分解。

⑴、敏锐的感知力

敏锐的感知力是审美欣赏的开始。审美感知能力的强弱,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的教育,更有意义。初步培养起来的感知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感知和知觉出语文教学的美和美的表现,迅速形成审美注意,进入审美欣赏活动状态中。感知力可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语文课文的理解。

感知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开阔生活经验,多接触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种现实世界。同时,语文课也是培养学生感知力的很好的场所。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另外,读是训练敏锐的感知力的有效方法,读的过程,就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经常处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的学生,其内心必常常充满悦耳动听的乐章,其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力也必常常处于最佳状态。

⑵、丰富的情感力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反应。情感美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教育家赞可夫曾这样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语文教学以美感人,美的事物能较易打开人的情感之扉,使之具有健康向上的情感力。

学生在语文课上,应该有丰富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越丰富,审美活动就越丰富。情感活动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在情感丰富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课文感染而进入欣赏过程。语文教材有许多饱蘸情感的散文、诗歌,教师在教学中,应从语言、画面、意境等方面入手,带领学生领略那神态万千的桂林山水、妩媚多姿的西湖秀水、嶙峋怪诞的黄山奇石,感受阳光的温暖、风的清凉、夜的宁静、月的皎洁、花的清香、叶的飘零,体悟黛玉的多愁善感、诸葛的足智多谋、屈原的爱国情怀、杜甫的关注民生、王维的纵情山水、清照的无限哀思,让学生沉醉于文学的氛围中,沉浸在审美的愉悦里,徜徉在感悟的文学长廊上,在享受的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追求希望的种子。

⑶、独特的想象力

想象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型或大脑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造成全新图式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审美创造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无想象力的心灵犹如沙漠,犹如干涸的鱼塘,没有天光云影的徘徊,风吹不起涟漪,激不起波澜。审美欣赏能增强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谈不上审美创造。反之,丰富的想象力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美。实验表明,如果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过于贫乏,语言符号不足于引起他的再造想象的话,他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很淡漠,甚至对阅读的兴趣就会淡漠。这种阅读的缺陷往往是一个人终身缺乏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重要原因。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可以用来做训练想象力的材料。神奇的极光,田田的荷叶,黑夜里引路的灯塔,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再加上教师的“美教”,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以美的熏陶和感染。

⑷、深刻的理解力

理解是审美欣赏的较高级形态,是审美能力的较高层次的构成因素。审美理解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审美对象的意味、意义和内容的能力。审美理解力是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熏陶的结果。审美理解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这是一种全面教育的结果,既要求学生对自然和艺术门类有广泛的接触,又要求有广博的知识;既要求了解各艺术门类使用的语言和符号,又要求养成一种按照自己的习惯深刻体验外部世界的能力。

语文学习是高级思维活动,需要紧张而有秩序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品质决定着学习效果。语文教学审美化能大大提高学习理解力。

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活泼,有的呆板;有的敏捷,有的迟缓;有的灵活,有的愚钝;有的广泛,有的狭窄;有的深刻,有的肤浅。通过文章情节中的艺术空白、言尽而意无穷的结尾、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等,启发深入思考,发现问题,探求新见解,迸射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以使其对文本进行高层次的审美欣赏,进行有价值的审美创造。

正因为语文审美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我们攀登美育即审美境界的步伐也是可以迈出的。

1、利用审美媒介,创造审美情境。无论是文本,或是CAI,都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审美媒介。作为审美对象的日月星辰、高山大川、树木花草、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一旦出现在作品中,就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而是融进了作者独特的感情,成为人化了的自然。如竹的贞节虚心,菊的冷艳傲霜,兰花的秀雅清芳,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不同的自然景观有不同的神韵风采,呈现多层次多角度性。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或在时间中变化,多姿多彩,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湖;或表现出静态美,如“澄江静如练,余霞散成绮”; 或表现出动态美,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或是对比美,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是色彩美,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些自然美,往往会有特定的意蕴和理性内容,借助形象表达。这样的自然景象,如果通过CAI的手段表现,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就会生发出审美情趣。如舒婷的《致橡树》,先用低沉舒缓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再辅以攀缘的凌霄花、高大的木棉为底画,就能使你很快沉浸在浓郁的抒情氛围和朦胧的诗的境界中。

2、把握作品美点,探寻深层美。进行审美鉴赏,要深入发掘文本中的美点,并结合作者个性或特定环境下的心境,揭示出作者透过描写景物或形象等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次的审美情趣。在领略美的同时,深悟到美所蕴含的高尚情趣。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以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点来演绎自己的四段心路历程。如春喻指少年,较多的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感;夏喻指青年,有点沧桑感,更多的是相思;秋喻指中年,多是给人萧瑟悲凉之感,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哀;冬喻指人生的暮年,悲怆中又含有一种希望。这些喻指内容,即是作者诗中深层美所在,要把这首诗放在宽广的古典诗词背景中赏析,才能探寻出来。对于愁,杜甫有“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贺铸有“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有“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李清照有“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毛泽东有“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类型不同,程度各异,而借助的表现形象也各有特色,加以比较探寻,才能悟出其深层美之所在。

3、遵循文章思路,启发审美想象。把握文章思路,是捕捉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基本途径。只有抓住艺术形象,对其品赏,才能启发审美想象,达到对作品的审美把握。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其情感线索,用精工妙笔描写月色荷塘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月色中的荷塘、荷叶、荷花、荷波、荷香……表达了作者对平静美的追求,流露出他对反动黑暗统治的不满。透过这些形象描绘,启发感受作品隐含着的高尚情趣,领会作者的心境,才能理解地国家前途充满忧虑,体现深层社会责任感。这才是作品美的本质认识,也才能领悟其中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有贾府雄伟的外观和精巧讲究的布局,华丽贵重的陈设,甚至不同凡响的吃穿用度。如果能跟随林黛玉的行踪,领会贾府的建筑布局特点,其中处处透露的巨大神魄,以及宁荣二府的赫赫声威,才能把握贾府的典型环境,以及由此而导致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孤苦伶仃之感。最终才能明确典型环境,是造成林黛玉典型性格的条件,进贾府也是其悲剧命运开端的预示。

4、设计审美议题,引导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指审美主体融入到审美对象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方向、内容和程度,具有个性和自主性。其难点在于唤醒审美情感,即审美的想象力、知解力和表现力和谐的一体。为了达到激发审美体验的目标,可采取设计审美议题的做法。设计审美议题,要根据文本审美特点及要求,从不同角度考虑。使自己在审美体验基础上,进行鉴赏评析时自由选择。例如《祝福》中写鲁四老爷书房中剩下的半副对联,文本中出现的只是下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就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置议题:①上联哪里去了,写的什么内容?②为什么对联只有一半?③既然称之为“书房”,为什么“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从以上议题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假道者,更是伪君子。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主要内容是咏赤壁,表达作者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怀周瑜,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也可以就相关层次设置议题:①作者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描写赤壁?②作者歌咏周瑜,与自身境遇构成什么关系?③全词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基调如何?

5、选准审美目标,开展审美鉴赏。审美鉴赏即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层次高于审美感受。它是在较深刻的审美领悟、口味感受基础上,理性因素相对突出的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开展审美鉴赏时,要选准目标。一般是两种形式,一是自由式讨论鉴赏,二是定向鉴赏讨论。前者注重发展个性,后者则突出共性培养,使共性、个性和谐统一。

审美化教学,也可称作语文艺术化教学,是一种经过美学加工的语文教学。“语文审美化教学过程,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理想,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审美教学媒介,引导学生认识语言世界,建构和完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感应与创造—语文审美教育论》第202页)这个过程是在完成学科认知目标的前提下,着重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它需要施教者把握审美化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以审美心理活动为中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完善审美个性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高中语文教学以阅读和写作为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1、阅读—审美欣赏

⑴激发情感,唤醒体验。

所谓审美,是指审美主体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或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审美体验应是指审美的主体容入到审美对象之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方向、内容和程度。它具有个性和自主性。如果把审美体验视作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作用的是审美态度、审美方法和审美享受。将审美体验作为阅读和鉴赏的新理念提出来是阅读和鉴赏的真实还原。阅读中的审美体验不仅仅是过程,也是目的。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相互对照、相互交流,不断地唤醒自我,这本身就是一种“性情的陶冶,心灵的涵养”。

⑵全心投入,学会欣赏。

“美感教学”的目的是要构建美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被作品的美所打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学会欣赏,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欣赏课文,以自己的热情讲述自己钟情的美文。这种欣赏是教学中激情的主要来源。教师在讲课中欣赏听课的学生,他们向教师投射的爱戴、喜悦、钦慕,足以让教师陶醉。课堂上学生是愉悦老师的最好的对象。

⑶开发美点,陶冶情操。

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下,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领略作品中的旋律美、语言美、人物形象美、心灵美……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有感情的讲解去感染学生,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开发美点,可以欣赏文章外观形态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欣赏内在意象美,可以欣赏文化意韵美等,使从感知层、体会层、深味层而不断递进,如含橄榄,如呷名茶,力求数次出入于美文之中,达到一个灵魂出入于另一个灵魂之境界。

2、作文—审美创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审美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

⑴观察感受美

要写出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并富有美感的文章,不仅要激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还要从观察开始感受美、评价美。“美在生活”,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美,不能对身边存在的美“熟视无睹”。

一要掌握观察的方法,积极调动周身器官,不片面机械地观察事物、观察生活。二要做生活学习中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闪光点,善于抓住美的瞬间。三要善于诱发美感,激发观察的兴趣。例如对自己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有的学生会“不识庐山真面目”,不知道美在哪里。如果从不同角度拍摄几张反映校园美景的照片观赏,点出美的景点和布局,自然会从照片中发现校园之美,从而激发起观察、描写校园美的浓厚兴趣。

⑵启发想象美

想象在审美结构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美学家曾把它作为衡量艺术才能的重要标尺。作文教学是培养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应重视启发想象,提供想象的天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反过来又能激发表达美的愿望,因为想象常伴随感情活动,展开想象的同时,情感进一步升华,进入更深层次的美,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就会把这种美的形象和情感表达出来。

如学完《项链》,构思想象作文:请设想一下玛蒂尔德得知自己十几年辛苦赔偿的项链是假的时,她会怎么想,怎么做。想象应该是丰富的:可以设想她大发雷霆,可心设想她一笑了之,可以设想她追悔莫及……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在玛蒂尔德的性格发展中。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更可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可以在充分把握诗歌主旨的前提下,积极展开想象,如想象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执著,想象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想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胸襟,想象岳飞“起来独自绕阶行”的惆怅…

⑶学会表达美

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美感,或空洞无物,或装腔作势,原因之一就是不善于用语言去表达美、创造美,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或真情实感的流露。“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写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因此,作文审美教育应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去创造。“天光云影共徘徊”,文章如果没有灵动的语言,没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想自成高格绝非易事。

作文教学还应抒写性灵,表达真情。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文如其人,心口如一。这是通过写作“教人求真”的底线,也是引导学生做到心灵美的一种人格锻造。余秋雨先生为“太阳风”中学生随笔系列作序,名为《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他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手段、规则和范文,都不能代替学生要表达的自我生命。”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和评分标准力主开放、创新,为学生抒写本真性灵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空间。

语文是中学各门课程中最美的课程,能运用美的语言,塑造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抒发各种丰富细腻的情感,刻画许多美不胜收的风光风景和场面,表达了深邃、给人以启迪的思想……美在语文中。学习如此美丽的学科课程,自然会学到多种美的方法,让语文课堂处处是美,成为欣赏美、创造美的场所。美在语文课里,美在语文课上。

审美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人具有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并使其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新人” 的教育活动,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审美教育活动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新课标还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1、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

(1)演示与再现

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美的形象教育,又是一种美的情感教育。它不同于知识灌输、道德说教、行政命令、法律制裁,不需要从外面强加于人,特点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美的形象、高尚的情感呈现于人们面前。因此,在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应该首先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作为审美活动的内驱力。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描述趣味横生的事件或情境,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创造出审美意境。气氛的营造,可以使审美主体的情绪受到强烈感染,从而产生审美的欲望。如在演习余秋雨的《道士塔》时,为了理解西方列强的疯狂掠夺给敦煌文物造成的巨大损失,可以用幻灯片的方式再现被掠部分文物。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以更为直观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能使自己更容易理解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并最终认同这种情感。又如在学《阿Q正传》一文之前,可以收集几个与阿Q的所作所为相类似的事例,弥补了生活经验的不足,也可以激发审美兴趣,使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再如在学《守财奴》时,当读到“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句时,为了更好地展示主人公不顾一切的疯狂举动,体现“一纵”、“一扑”这两个词中蕴涵的灵敏、凶猛、贪婪之意,不妨稍作表演。

(2)诵读与品味

对诗词和散文作品的赏析,经常会涉及到“意境”这个词。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意境”一词概括了中国古代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审美规律。从黄钺对意境的评价“意居笔先,妙在画外”中可以看出,“意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形象中暗示不可穷尽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由于高中生年青、生活经验也比较肤浅,因此在感悟作品的意境时,要注意避免使用那些专业化的术语,而应从最简单的诵读入手,在吟诵和品味中渐入佳境。关于诵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阐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诵读的过程便是理解和欣赏的过程,只有将心智和情感融入其中,求得情景的再现和心灵的沟通,才能领悟到作品所造意境的佳妙之处。其次,还应该对如何将静止的书面语言变为多姿多彩的有声语言产生直观的认识。在学习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通过对词中的重音、语调、节奏等的处理,对该词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反复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词作中时而奋发昂扬、时而又黯然神伤的情感变化线索。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一边朗诵“大弦嘈嘈如疾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一边思考“疾雨”和“私语”分别是怎样的情形,并回忆音乐会上的琵琶演奏,从而在美读过程中进入一种声色俱佳的境界,进而领悟诗中奇妙的意境。

(3)想像与创造

清末词人况周颐曾经说过:“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只是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

如果不善于进行积极的联想,或缺乏必要的生活感受,那么再美的文学形象对自己来讲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应该注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把课本上的符号变成立体的画面,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如在学习《风景谈》中“高原归耕”图时,可以先找出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碧蓝的天空,柔和的月亮,山是黑的,谷子“丛密挺立”,忽然山脊上“长出”两只牛角,然后是“牛的全身”,还有掮着犁的“人形”,他们“蹒跚而下”,伴随着“粗朴的短歌”。然后,通过联想和想像,将其中所描绘的人、事、景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画面的中心,他们崇高而质朴,蓝黑的主色调、银白的月光,增加了画面的圣洁之美;而“愉快的旋律”和“粗朴的短歌”,则突出表现了延安人以劳动创造为乐的崇高精神。

在高中课本或课外读物中,会接触到很多脍炙人口、极富表现力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都是培养想像力的好材料,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审美训练。

2、审美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审美体验的个性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审美体验,这不仅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且也存在年龄、性别、经历等方面的因素。如果在审美教学过程中试图用专家学者或某位教师的观点统一学生思想,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对于鉴赏评析意见,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应该有意识地淡化在审美鉴赏活动中的权威地位,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要打开发散思维的窗口,使审美活动真正达到独立、自由的境界。独立思考,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充分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2)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审美既是审美主体的自觉活,同时又离不开审美指导者的参与。美学家洪毅然曾经说过:“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品的创作实践和欣赏实践而培养人们的审美兴趣,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增进人们的审美素养, 端正人们的审美思想。” 由于教师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比学生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也比学生更为深入,因此他们适时的点拨,往往能够对学生的审美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冰心先生的《樱花赞》是一篇抒情散文,但学生在阅读时一般却只停留在对日本人民的斗争精神和中日人民友好情谊的认识上,对于笔墨运用上的特点,很少有学生注意。教师主动向学生介绍这篇文章写作上的特点:凡写景之处,皆着力铺排,把樱花“掩映重叠、争妍斗艳”、“绯红万顷、溢彩流光”的姿色,写得生机勃勃;但在叙事处,却一律白描,如实写来,绝无夸饰,这使得文章浓淡相间,笔墨多变。在此基础上,学生在作文时借鉴其写法,就能写出优美生动的文章。又如,受年龄和阅读习惯的影响,许多学生更倾向于阅读那些情节结构单一、封闭的作品。在学习王蒙的作品《春之声》时,对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车里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的思维方式极不适应,甚至感到无法读懂文章。这时,如果教师将文章多重结构形态的特点向学生进行介绍,帮助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最终就可使之不仅能够读懂文章,而且更能感受到这一特殊结构方式对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思维的复杂多变特点的独特优势。

(3)注重寓教于乐

罗马时代的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主张把文学艺术的娱乐作用与教育作用统一起来,他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这个提法完全符合人对美的接受的心理形式。随着人们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对审美活动“潜移默化”的特点的认识更加自觉了。正如杜甫在诗中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审美活动往往使读者在静观中、在笑声中、在泪水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受到教育。在讲授《孔已己》这样一部反映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悲剧命运的小说时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功力,对主人公孔已己的形象进行鉴赏之外,还应该进一步探讨人物性格、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找寻孔已己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而意识到封建的科举制度造成了孔已己们的心理畸形,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从而感受到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又如在分析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既要体会这首诗语言简洁、音调和谐的艺术特色,又要体味其中蕴涵的真挚情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作者对于国家、民族的挚爱,对于时局的忧虑,以及不灭的斗争热情,从而被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感所感染,树立为国家富强而读书的决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