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中医辨病辨证治疗

 学中医书馆 2015-01-02

一、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或白腻,脉弦滑。

病机:肝风夹痰上扰清窍,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经络不畅。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法半夏9g,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6g,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

加减:急性期,病情化较快或呈现进行性加重,风证表现较为突出者,加入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以平肝息风;或出现呕逆痰盛者,可加入茯苓9g,陈皮6g,桔梗9g,或合用涤痰汤加减以祛痰燥湿;痰浊郁久化热出现舌质红、苔黄腻者,加用黄苓9g,栀子6g,瓜蒌30g,天竺黄6g以清热化痰;若瘀血重,伴心悸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加桃仁9g,红花9g,赤芍9g以活血化瘀;若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9g,夏枯草9g以平肝清热。

2、风火上扰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病机:肝郁化火,阳亢风动,风火相煽,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煎30g,川牛膝9g,黄芩9g,栀子9g,夏枯草9g。

加减:头晕头痛者,加菊花9g以清利头目;心烦不寐者,加莲子心9g,炒酸枣仁15g以清心除烦;口干口渴者,加麦冬9g,以地黄15g以养阴生津;苔黄腻者,加胆南星6g,天竺黄6g以清化痰热;便干便秘者,加大黄后下6~10g以通腑泻热。

3、痰热腑实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病机:痰热上扰清窍,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腑气不通。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瓜蒌30g,胆南星6g,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

加减:若不能及时通畅腑气,则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使清窍蒙塞,加重病情,大黄、芒硝的用量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泄为度,不宜过量,防止耗伤正气。热象明显者,加黄芩9g,栀子9g以苦寒清热;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黄15g,麦冬9g,玄参9g以养阴生津;出血性中风无继续出血征象时,可用抵当汤加减以破血化瘀,通腑泄热。

二、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证候:起病急骤,神志昏蒙,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病机:风夹痰热上犯于脑,气血逆乱,清窍闭塞,神机失用。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羚羊角粉冲服0.6g,珍珠母30g,竹茹6g,天竺黄6g,石菖蒲9g,远志9g,夏枯草9g,牡丹皮9g。

加减:烦燥不宁者,加夜交藤30g,莲子心9g以清心安神;头痛重者,加石决明先煎30g以平肝潜阳;痰多者,加竹沥30ml,胆南星6g,浙贝母9g,瓜蒌30g以清热化痰;热甚者,加黄芩9g,栀子9g以清热除烦。

本证宜选安宫牛黄丸治疗,一般1次1丸,1日2次,温水送服或鼻饲。病情重者,可每6~8小时服1丸。神昏谵语,或肢体抽搐者,也可用黄连解毒汤送服局方至宝丹,1次1丸,每8小时服1丸。

2、痰蒙清窍证

证候: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痰声辘辘,面白唇暗,静卧不烦,二便自遗,或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病机:湿痰内蕴,夹内生之风,蒙塞清窍,脑髓血脉受损,神气伏匿不出。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法半夏9g,茯苓9g,枳实9g,陈皮9g,胆南星9g,石菖蒲9g,远志9g,竹茹6g,丹参15g。

加减:四肢不温,寒象明显者,加桂枝6g以温阳通脉;舌质淡、脉细无力者,加生晒参单煎6g以补益元气;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加桃仁9g,红花9g,川芎9g,地龙9g以活血通络。

3、元气败脱证

证候: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病机:痰温蒙神或痰热内闭日久,耗伤正气,元气败脱。此证多见于病情危笃之时,属中风危候,多难救治。

治法:扶助正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减。

生晒参单煎15g,附子先煎9g。

加减:汗出不止者加黄芪30g,山茱萸9g,煅龙骨先煎15g,煅牡蛎先煎15g,五味子9g以敛汗固脱;兼有瘀象者,加丹参15g,赤芍9g,当归9g以活血通络。

三、常见变证的治疗

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救治。

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药用西洋参单煎6g,粳米30g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燥,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择用大承气汤加减,药用大黄后下15g,芒硝冲服9g,厚朴9g,枳实9g,沉香粉冲服1.5g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如烦热症状减轻,但仍呃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经验方)治疗,药用炒刀豆9g,青皮6g,枳壳9g,旋覆花包煎9g,法半夏6g,楷杷叶9g,菜菔子9g,鲜姜3g以和胃理气降逆;兼气虚加生晒参单煎6g。

出现呕血、神志迷蒙、面红目赤、烦燥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用水牛角先煎30g,生地黄30g,赤芍9g,牡丹皮9g以凉血止血,或选择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还可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大黄粉等鼻饲。如出现高热不退,可给予紫雪散以清热凉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