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准切入口—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

 许愿真 2015-01-02

找准切入口—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

 

  一个好的厨师,拿起一块食物,他会从最关键的地方动刀切入……一位教艺纯熟的老师,讲授一篇课文,上一堂课,也会精心地选好切入的角度,找准切入口。

    课文和课堂的切入,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展开,是教学有无效率、有无艺术性的关键之一。它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实践性和灵活性。

  可是,从课堂教学的现实看,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把找准切入口看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他们或者没有教学切入这个观念,顽固地恪守题解、背景介绍、段落层次分析、中心思想概括、写作特点综合的五道课文、课堂教学程序;或者一直坚持填鸭式教学,不管什么切入不切入,大讲特讲;或者想找切入口,却又无从着手,不知道具体的方法……

  一、抓住关键词句切入

  关键词句是阅读理解课文的钥匙,在课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关键词句切入课文,就能使学生的兴趣和精力一下子集中在课文的要害处,把握主要矛盾。如执教《雨中登泰山》,课文是一篇较长的游记散文。如果用平面分割的方式来肢解,既枯燥无味,又主次不分。找准“雨中”这个切入口,来个长文短教,效果就不一样了。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在板书课题时特地用绿色来改写“雨中”二字,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其中有关“雨中”的观感文字,体味作者写出的雨趣、苦趣和乐趣,强化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训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是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切入课文的。

  二、从学生感兴趣处切入

  学习过程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增强能力和素质;如果学生缺乏兴趣,甚至把学习当成“债务”,无论如何就学不好。因此,使学生从对学习不感兴趣变为感兴趣,这一转变极为重要。而从学生感兴趣处切入课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执教《孔乙己》这篇课文,一般的教师都不会把孔乙己的手作为切入口。但把它作为切入口,却是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地方。孔乙己的手能“写得一笔好字”,可见是一位文化人的手;但这只手却只是“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这又是多么可怜!不仅如此,孔乙己的这只手,因为“好吃懒做”,只好“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乃至到了后来,“仍旧是偷”,被举人打折了腿,只好“坐着用这手”走路了。……由此看来,孔乙己的“手”,不单表现了其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他的悲剧命运。把它作为执教《孔乙己》的切入口,就会使学生意兴盎然;对孔乙己形象的把握,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能激起兴趣的切入口,一般说来,是课文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最精彩的地方,最令人感叹、动情的地方;有时虽然看似不起眼,却又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部分。

三、用比较的方法切入

  比较的方法是人们辨别事物的特征,区分相同点或相异点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文学评论中有比较文学,在阅读上有比较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用比较的方法切入课文,同样能收到带领学生深入地理解整篇课文的效果。指导阅读毛泽东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让学生背诵他的另一首同词牌的词《雪》,分别听两首词的配乐朗诵。因为所诵词的不同,所配的乐不同,学生一下子就被配乐朗诵的不同意境所吸引,开始感受到两首词的“境”与“意”的迥异:《长沙》写的是南方的景,秋天的景,抒发了革命青年的豪情;《雪》写的是北方冬日的冰雪景象,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空前伟大的抱负……这样,对两首词理解的深刻性和鲜明性便通过这一比较而获得。通过录像、放音等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固然可以体现出用比较的角度切入课文的优越性;即使用传统的讲读、读写教学法也同样能收到其应有的效果。从不同范围看,可以是内容相同或相异的课文比较,可以是同体裁的文章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体裁的文章比较……

  四、从提问、质疑的角度切入

  设计巧妙的提问,往往能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的思考上,使他们在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而诱发学生质疑,更能启发他们不迷信课文的权威,深层次地探究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达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更高境界。从提问、质疑的角度切入课文,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读《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从标题中“忘却的记念”之间的矛盾关系提问,“‘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但作者为什么要以‘为了忘却的记念’为题呢?”从此切入,一下子就会扣住学生的心弦,逼迫他们通过学习课文,把握标题的深刻含意:“忘却”,是反其意而用的,不仅不是忘却,而是把悲愤更深的铭刻在心中,显示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这样的题目,深刻地蕴含着难以抑制的极度悲愤和更为深沉的思想感情。学生把握了标题的深刻含意,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就无可怀疑了。

  当然,对教学切入点的选择,还不只是上面几个方面;选择的方法,似乎也没有固定的参照。但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课文的重点或难点,“以少胜多,以点带面”,由此带动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整堂课或者整篇课文,这是一般的原理。

    (载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湖南教师优秀论文汇编》,1999、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