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虚词“而”表承接和表修饰辨析

 许愿真 2015-01-03

文言虚词“而”表承接和表修饰辨析

南溪一中    王 

 

      文言虚词在古汉语中究竟是表承接还是表修饰,一直是学术界搅混不清的一个问题,也是学校教学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各种参考书、各类教学资料说法各不相同,让老师和学生无所适从。包括一些学术著作、大学教材,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有关这个问题的论文也很多,但相互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文章也比比皆是。通过对大量例句的仔细分析,我认为,这个问题并非不能解决。

      我们先排除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也不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所在。

      1、“而”字前面出现的是非动作性的词语或短语,而是形容词或表时间、方位、方向、方式等的词语或短语,这种情况下,“而”表修饰,“而”前的词语作“而”后的动词的状语。

1:太后盛气而揖之。(分析:“盛气”译为“气冲冲地”)

2:面山而居。(分析:“面山”译为“面对着山”,介宾短语作状语。)

3:顺流而东行。(分析:“顺流”译为“顺着河流”)

其余如“徐而察之”“子路率尔而对”“吾徇徇而起”“吾尝终日而思矣”等,“而”字都表示修饰关系。

      2、“而”字前后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但“而”并非表示承接或修饰,关系十分明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分析:“而”表转折)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分析:“而”表并列)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分析:“而”表递进)

4:锲而舍之、死而有知。(分析:“而”表假设)

5: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分析:“而”表因果)

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分析:“而”表目的)

      问题的焦点出在什么地方呢?出在“而”字连接的是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而前后关系又非前面所说的几种。有的辨析资料干脆认为,只要“而”前后都是动词,就一定不是修饰关系,其实并非如此,前面是动词,“而”依然可能表示修饰关系。

     不少资料都是从前后两个动词的关系的角度来辨析,认为前后两个动词只要表示动作先后关系的就是承接关系,只要前后是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状态的,就是修饰关系。这种辨析法科学倒是科学,但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很难分辨。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往往都有先后关系,而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认真起来,也能够分析出方式、手段、状态的关系。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问题较好地向学生讲清楚呢?

     通过对大量的这类“而”字关系的考察,我发现,如果前后是表承接关系的,那么,前一个动作往往在结束以后,才发生后一个动作;相反,表修饰关系的,前面那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往往会伴随后面那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不会结束以后再发生后一个动作。下面分条给予说明。

     一、表承接:前后两个动作依次发生,且前一个动作结束后才发生后一个动作。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分析:“度其足”这个动作完以后才会发生“置之坐”这个动作,而不可能让“度其足”这个动作伴随“置之坐”直到结束,前后是承接关系。)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分析:“受”完了以后才“藏”,前后是承接关系。)

3: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分析:“扣”和“聆”不可能同时存在,必须“扣”了以后才可能“聆”,前后是承接关系。)

4: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分析:“入”只是一个跨步进入的动作,这个动作在跨进门以后就已经完成,然后只发生“徐趋”的动作,前后是承接关系。“至”和“自谢”同理。)

5:学而时习之。(分析:“学”完了以后才谈得上“习”,“ 学”和“习”不可能同时存在,前后是承接关系。)

6: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分析:“释其耒”完了以后才“守株”,前后是承接关系。)

7:灭滑而还。(分析:“灭滑”完了以后才“还”,前后是承接关系。)

     二、表修饰:前一个动作发出后一直延续下去,与后一个动作同时存在。

1: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分析:“斧斤考击”伴随了“求”的整个过程,是“求”的方式状语,前后是修饰关系。)

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分析:“负”伴随了“前驱”的整个过程,是“前驱”的状态状语,前后是修饰关系。)

3:夜缒而出。(分析:“夜缒”伴随了“出”的整个过程,是“出”的方式状语,前后是修饰关系。)

4:登高而招。(分析:“招”的时候,“登高”这个动作一直在伴随,是“招”的方式状语,前后是修饰关系。)

5:窥镜而自视。(分析:“窥镜”伴随了“自视”的整个过程,是“求”的方式状语,前后是修饰关系。)

6:吾尝跂而望矣。(分析:“望”的时候一直都在“跂”,“ 跂”是“望”的方式,前后是修饰关系。)

7:执其手而与之谋。(分析:“执其手”伴随了“与之谋”,是“与之谋”的情态,前后是修饰关系。)

8: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分析:“笑”伴随了“止”,不可能“笑”完以后才去“止” ,前后是修饰关系。)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通常人们理解的“而”字表承接还是表修饰,采用这种方法就能较好的解决了,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当然,也有无法判断前后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存在的现象,但那毕竟是少数。语文学习不像理科,通常都没有绝对的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