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外感天行方证图解第二

 johnney908 2015-01-04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辅行诀》记载治疗外感天行之大小二旦、六神“伤寒”病症经方16(加正阳旦汤计17个)个,张仲景著《伤寒论》撰用《伊尹汤液经》(《辅行诀》)中大小二旦、六神17方证中的15个。
《辅行诀》曰: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小阳旦汤方证.jpg

 

二、大小六神汤

5、小青龙汤
  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水中木](三两)    杏仁[火中木](半升,熬打)    桂枝[木中木](三两)      甘草[土中木](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解析: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
  “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为太阳是动,传变厥阴是病,方用小青龙汤。
  太阳是动则传变厥阴是病,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木大虚,强克脾土之土。“小青龙汤”方中麻黄为水中木,杏仁为火中木,桂枝为木中木,甘草为土中木。以“木体”之木补扶“木‘本’体”之木;以“土体”之木反侮转化“木体”之木克甘土,以“木体”之母“水体”之木、以“木体”之子“火体”之木扶助木体之虚木,方证见(图5—39)。
  太阳是动为“‘木体’之水、土、木虚,强克脾土之土、火”,传变厥阴是病用“小阳旦汤”是方,桂枝为君,麻黄、杏仁为臣,甘草为佐使,化甘除痞,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之病。是方一君二臣一佐使。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地(药)四(味)为金,天(煮取)三(升)地(温服)八(合)木数也,地(减)二(升)天(水)七(升)火数也,青龙者东方木,金伐木赖火以宣发,煎服是方有讲究,五行生克制化在其中焉。

 

 

小青龙汤方证.jpg
16、大螣蛇汤
  治天行热病,邪热不除,大腑閟结,腹中大满实,汗出而喘,时神昏不识人,宜此方,急下之方:
  枳实[金中木](三两)      厚朴 [火中金]    甘草[土中木]      大黄[火中木]      葶苈[火中金](熬黑,打如泥)      生姜[木中土]      芒硝[水中火](后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上六味至四升,去滓,内芒硝,待焰化已,温服二升。生姜一作大枣。
解析:
  “螣蛇者,降泄之方,以枳实为主”。
  “邪热不除,大腑閟结,腹中大满实,汗出而喘,时神昏不识人”为少阴是动,阳明是病,方用大螣蛇汤。
  少阴是动则阳明是病,是病为脾(胃)土五行中之金亢木亢太过,而水亦亢,克肾水之火。“大螣蛇汤”方中枳实为金中木,厚朴为火中金,甘草为土中木,大黄为火中木,葶苈为火中金,生姜为木中土,芒硝为水中火。以被克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之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水;以脾(胃)土“土体”之母“火体”之木、之重金,以脾(胃)土“土体”之子“金体”之木泻泄土体之金、木;为防泻木太过,以“土体”之木补扶“土‘本’体”之木,方证见(图5—50)。
  少阴是动为“‘土体’之金亢木亢太过,而水亦亢,克肾水之火”,致阳明是病用“大螣蛇汤”是方,枳实为君,生姜为臣,厚朴、葶苈、芒硝、大黄为佐,甘草为使,化苦除滞,治邪热不除,大腑閟结,腹中大满实,汗出而喘,时神昏不识人之病。是方一君一臣四佐一使。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天(水)一(斗二升)地(先煮)六(味)水数也,地(温服)二(升)天(药)七(味)火数也,地(煮至)四(升)为金数;螣蛇者为中土,以金、水、火而制土行降泄之效,煎服是方有讲究,五行生克制化在其中焉。

 

 

 

大螣蛇汤.jpg

 

 
救五脏中恶卒死方证图解第三

  《辅行诀》记载开五窍以救五脏中恶卒死病症方5(加启喉丸方、灌耳方计7个)个,《救五脏中恶卒死方》即是中医之急救方,陶经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篇》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胀;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3、吹鼻以通肺气:
  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火中木]刮去皮絃,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块,细辛根[木中金]等分,共为极细末。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解析:
  “鼻者,肺之官也;肺病者,喘息鼻胀”。
  “凡卒死,息闭不通”是病,为肺脏气血突然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用吹鼻以通肺气是方以急救。
  是病为肺金“金体”五行中之火、土突虚,强克肝木“木体”之金、水。“吹鼻通肺气”方中皂角为木中火,细辛根为木中金。以肝木“木体”之子“火体”之木(木体之水生火体之木)承而制(化解酸金克辛木)之“金体”中之土;以被肝木“木体”之金反侮转化“金体”之火克辛木,方证见(图5—52)。
  “肺脏气血突然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是病用“吹鼻通肺气”外用是方,皂角为君臣,细辛根为佐使,化辛除痉,治卒死,息闭不通之病。是方一君臣一佐使。
  内经曰:鼻者,肺之官也,涕为肺之液。以是方之极细粉末用苇管吹鼻中少许,致肺脏被壅之气血化为涕液随喷嚏而出使是病愈,五行生克制化在其中焉。

 

 

吹鼻通肺气 方.jpg

 

 
古今医案方证图解第四

一、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治验医案

3、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满案:
  孙某,男,37岁。初诊日期:1993年9月26日。一年前患胃病,曾诊为“浅表性胃炎”。现心下痞满,时时恶心,噫气频频,大便溏薄。舌苔白而腻,脉弦而带滑。自诉有嗜酒之癖,辨证为酒湿伤及中州,脾胃升降失调,阴阳之气痞塞不通,而又痰气胶结,吴谦称为:“痰气痞”者是也。由于此证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因此治法若单纯治寒、治热、治虚、治实皆搔不到痒处。只宜调和脾胃,协调中州阴阳。《金匮要略方论》指示“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疏方:半夏[木中土]15g,  黄连[水中火]10g,  黄芩[水中木]6g,  干姜[木中土]10g,  党参[木中土]10g,  炙草[土中木]10g,  大枣[土中火]7枚。
患者服药4小时许,大便排泄出痰絮物,似涎如胶甚多,而恶心与噫气随之大减。服药3剂,病告痊愈。
解析:
  “心下痞满,时时恶心,噫气频频,大便溏薄。舌苔白而腻,脉弦而带滑。自诉有嗜酒之癖,辨证为酒湿伤及中州,脾胃升降失调,阴阳之气痞塞不通,而又痰气胶结,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为太阳是动,太阴是病”。
  脾(胃)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水亢太过,而金、木、火则虚,克肾水中之火、木。“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为木中土,黄连为水中火,黄芩为水中木,干姜为木中土,党参为木中土,炙草为土中木,大枣为土中火。以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重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水;以“水体”之木反侮转化甘土克苦水;以“土体”中之木、火扶助“土(本)体”中之木、火,方证见(图5—58)。
  “心下痞满,时时恶心,噫气频频,大便溏薄。舌苔白而腻,脉弦而带滑。自诉有嗜酒之癖,辨证为酒湿伤及中州,脾胃升降失调,阴阳之气痞塞不通,而又痰气胶结,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为太阳是动,太阴是病”,按“脾实‘土体’之水亢太过,而金、木、火则虚”论治,方用“半夏泻心汤”,半夏为君,干姜、党参为臣,黄连、黄芩、甘草为佐,大枣为使,化苦除滞,治心下痞满,时时恶心,噫气频频,大便溏薄之病。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半夏泻心汤.jpg

 
刘宝华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方中用芩、连苦寒以降胃气;用干姜之辛以温脾;用参、草、枣以补虚;用半夏化痰和胃降逆以消痞。可见该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甘补,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之目的。尤以半夏重用为君,独具涤痰开结,和胃降逆之功,正是针对痰气痞而设。故患者服药后大便排出痰絮物是不足为奇的。
以上医案引自(中国中医药论坛 → 古籍研究 →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治验),其中小标题为笔者所加。从上述医案方证图解中,验证了以《汤液经法图》解析《伤寒杂病论》“经方”之组方遣药法则、之组方规律是完全可以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乃至《伊尹汤液经》之组方法则可以管窥矣,《汤液经法图》之作用可以明了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组方遣药规律、之组方方法可以解析、可以掌握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