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滋养肝肾剂 集灵膏 明·缪稀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 熟地黄各十两 人参 枸杞子各六两 牛膝酒蒸 水煎去滓,慢火熬成膏,加炼蜜收膏。 【主治】久嗽气血俱虚,不能送痰而出。 【按语】 缪氏此方,考其渊源,实从宋·黎民寿《简易方》地黄饮子脱胎。以枸杞易黄芪,去枳壳、泽泻、石斛、枇杷叶、甘草不用,专从峻 滋肝肾着眼,且改汤剂为膏方,则悠游渐渍,厥功多矣。故王孟英谓其“峻滋肝肾之阴,无出此方之右者。”洵非虚语。 滋燥养荣汤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酒当归二钱 生地黄 熟地黄 白芍药 秦艽各一钱半 防风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主治】皮肤皲裂,手足痿软。 【按语】 燥在皮肤,肌肤烦痒,所谓血虚生风是矣。燥伤津液,津不载血,血行仄涩,未能荣养肌肤,故手足干枯皱褶拆裂。滋燥养荣汤中, 生地、熟地甘凉柔润,滋阴养血,以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润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三者合化,以治其本。秦艽为风药中润剂, 防风为风药之极使,以治其标。主从标本,次序井然,显然右制之师焉。 附方一、 清燥养营汤 (滋阴润燥法) 明·吴又可《瘟疫论》 鲜生地五钱至八钱 知母三钱 生白芍二钱至三钱 新会皮一钱五分 天花粉三钱 归身一钱 生甘草八分 雅梨汁二瓢,冲 【主治】风去燥存,初伤气分,久必入血,化火伤阴,唇干燥裂,两目赤涩,心烦口渴,津不到咽。舌本干红,脉左细急而涩者。 【方论选萃】 清·何秀山:吴氏谓数下后,两目加涩,舌皮枯干,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缘其人阳脏多火,重亡津液而阴亏也。故君以地、芍、归 、甘。养营滋液;即臣以知母、花粉。生津润燥;佐以陈皮运气疏中。防清滋诸药碍胃滞气也;使以梨汁,味甘而鲜,性凉质润,醒胃气 以速增津液也。此药滋营养液,润燥清气之良方(《通俗伤寒论》)。 清·喻嘉言:治燥病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中燥热之甚,济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 ,气血利而不濇,则病日已矣(《医门法律》)。 近代·何廉臣:吴氏养荣汤,共有五方:一为本方;二为蒌贝养荣汤,即于本方去生地、炙草、新会皮,加瓜蒌仁四钱、川贝母三钱 、苏子一钱五分、赖橘红八分;三为柴胡养荣汤,即于本方加柴胡八分、青子芩一钱五分;四为人参养荣汤,即于本方去天花粉,加潞党 参二钱、麦冬二钱、北五味二十一粒;五为参附养荣汤,即于本方去天花粉、知母、新会皮、炙甘草,加人参一钱、淡附片七分、淡干姜 一钱。 【按语】 叶天士谓“秋深初凉,稚年发热咳嗽,证似春日风温证……但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燥邪深入气分,风去而燥存,病久 入血,化火伤阴,故心烦口渴,目赤唇焦燥,咽干少津。舌红而干,脉弦细而涩。治以滋阴泄热,养血润燥为务,清燥养荣汤即其例也。 方中鲜生地、知母滋阴泄热;归身、白芍养血润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花粉、梨汁养阴生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