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消阴回阳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 【方论选萃】 明·许宏:病在于表之阳者,葛根汤、麻黄汤可汗之;病在于表之阴者,枝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汗之;病在于里之阳者,大、小 承气汤、大柴胡汤皆可下之;病在于里之阴者,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皆可温之。今此四逆汤乃治病在于里之阴者用也。且下利清谷, 脉沉无热,四肢厥逆,脉微,阳气内虚,恶寒脉弱,大吐大下,元气内脱,若此诸症,但是脉息沉迟微涩,虚脱不饮水者,皆属于阴也。 必以附子为君,以温经济阳;以干姜为臣,辅甘草为佐为使,以调和二药而散其寒也。《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 胜,平以辛热。乃附子之热,干姜之辛,甘草之甘是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王晋三:四逆者,四肢逆冷,因证以名方也。凡三阴一阳证中,有厥者皆用之。故少阴用以救元海之阳,太阴用以温脏中之寒, 厥阴薄厥,阳欲立亡,非此不救。至于太阳误汗亡阳,亦用之者,以太、少为水火之主,非交通中土之气,不能内复真阳。故以生附子、 生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于十二经。反复以炙甘草监之者,亡阳不至于大汗,则阳未必尽亡,故可缓制留中,而为外 召阳气之良法(《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吴谦等: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 、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 足温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费伯雄:四逆者,必手冷逆肘,足冷过膝,脉沉细无力,腹痛下利等象咸备,方可用之,否则不可轻投(《医方论》)。 近代·张锡纯:干姜为暖脾胃之主药,伍以甘草,能化其猛烈之性,使之和平,更能留其温暖之力,使之常久也。然脾胃之温暖,恒 赖相火之壮旺,附子色黑入肾,其非常之力,实能补助肾中之相火,以厚脾胃温暖之本源也。方名四逆者,诚以脾主四肢,脾胃虚寒者, 其四肢常觉逆冷,服此药后,而四肢之厥逆可回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近代·程门雪:六经纲领诸条,惟太阴、少阴二纲脉证兼详,其他四经只言证不及脉,可见太阳为三阳之始,少阴为三阴主矣。所以 患少阴病者,以其人本虚寒体质,邪从阴化,阴盛阳微,或误汗、误下致亡其阳而使然也。凡少阴亡阳诸险证,多骤然而至,稍一大意, 措手不及。故脉微细者,纵是实证热病,亦当刻刻留意,稍为防范也。叶天士《温热论》曰: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温病尚如此,伤 寒三阴证更可知矣。故一见脉微细但欲寐虚寒之现象,便当决断,切勿迟疑,以免误事失机,追之不及耳。少阴证亦以自下利为主证,而 与太阴病自下利有轻重之分。自利不渴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同属下利,同属虚寒之证,不渴乃其常,渴者是其变。寒利应不渴而 反渴者,以下焦虚寒,无阳不能蒸化,气不上腾,津液不升,故作渴,此与热渴大异……少阴下利清谷,亦主要征象,清是清水,谷是完 谷不化,均虚寒下利之证据也,须辨之。又《伤寒论》原文:“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 令色白也。”以此推之,少阴病下利清谷,小便色白或清长而频,虚寒确实据也……而脉之微细,尤为主点,有是证,有是脉,脉证相合 ,方可用回阳、温阳诸热剂。若有是证,无是脉,便不可用也……四逆汤乃破阴回阳第一方也,重要之至。既见吐利,脉沉细,藏寒主证 ,纵有外热,亦当用此方。《伤寒》原文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曰急温之,又曰急温其里,可见四逆汤为温里主方也 。干姜配生附子力极雄壮,故以炙甘草调和之,仲景以炙甘草为缓中益气主药,勿浅视之也。仲景方中,用附子与干姜相配者,附子多生 用,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以及干姜附子汤等皆是也。与他药相配者,附子皆炮。如附子汤、真 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泻心汤等皆是也。大 概生用者,其证皆急;炮用者,其证多缓。可见生则峻烈,炮则和缓,治疗本自有别矣(《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例一 陈曙霞、丁学屏治疗急性左侧壁广泛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案(选自《丁学屏临证笔记》) 患者陈文涛,男性,56岁。后方工农场油漆工。住院号:4493。 简史:患者于1974年4月15日午前,突感心前区绞榨性疼痛,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至140/80毫米汞柱(平时血压在180~ 190/110~20毫米汞柱)。约45分钟后缓解,半夜又发作,且伴气急,胸闷,恶心。16日早晨送来急症,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而入院 。以前有高血压史4、5年,最高至230/130毫米汞柱。 入院体检:急性病容,血压160/120毫米汞柱,心率:100次/分,率齐。肺(-),肝脾未触及,两肾区无叩击痛,两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4900,中性85%。谷草转氨酶107单位。血胆固醇328.4毫克%。 抢救经过:入院后心电图示急性中隔及前壁心肌梗死。观察血压逐步下降,脉压差小,至4月18日凌晨一点30分,再次出现心前区疼痛 时,血压下降至88/76毫米汞柱。心电图V1、V2出现深而大的Q波;S-T段V1至V5均见抬高。亟予低分子右旋糖酐与GIK交替滴注,每200毫 升液体中,加氢化考的松25毫克,间羟胺20毫克滴注,脉压差达40毫米汞柱,但周围血管阻力增高,末梢循环差,四肢厥冷,大量出汗, 指甲青紫。若使用血管扩张剂,虑血压再次下跌,如不及时处理,势必造成组织缺氧,酸中毒,导致不可逆休克。乃加用中药,翼希达到 抗休克,改善末梢循环的作用。处方:四肢逆冷,爪甲青紫,魄汗淋漓,呼吸窘迫,胸赝作痛。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心肾元阳暴 脱。急投回阳救逆,固气敛阴为要。方用大剂人参四逆汤、参附龙牡汤。 别直参6克 熟附块9克 干姜3克 炙甘草3克 一剂 党参15克 太子参15克 熟附块9克 龙骨30克 牡蛎30克 一剂 频频灌服, 至傍晚,血压稳定在130/100毫米汞柱左右,心率约84次/分~96次/分之间,手足逆冷情况已见好转,唯出汗仍多。夜间再投中药: 别直参3克 熟附块9克 干姜3克 炙甘草3克 一帖 别直参3克 熟附块9克 白龙骨15克 左牡蛎30克 一帖 次日周围循环有所改善,出汗、四肢逆冷等情况好转。遂改参附龙牡汤之别直参为党参15克 太子参15克 人参四逆汤中之别直参为 4.5克。日、夜各一帖。第三天开始。手足转暖,别直参用量改为3克,余仍其旧。至第七天,手足温暖,无出汗。血压、心率稳定,复查 谷草转氨酶76单位。第八天减少间羟胺之用量为2:1。二周后停止吸氧,停用升压药物。仍服人参四逆汤,日服一剂,别直参用量减为1.5 克。至第六周心电图复查:窦性节律,90次/分,电轴左偏,V1至V4呈QS-rS型;S-T、V2稍上升;T、V2-V5、Ⅱ、aVL倒置;aVL呈qR型 ,S-T上升,Q波增宽。继续观察至6月17日,病情稳定出院。 例二 徐宏成治阴盛格阳(高血压病)案(选自《广西中医药》1980.9) 刘某某,女,55岁,居民。 患高血压病十余年,经某医投滋潜清降药反剧。初诊:面容憔悴,精神萎靡,步态蹒跚,面颧赤红,彻夜难寐,口干不渴,身着棉衣 大汗淋漓,四肢逆冷。脉沉细欲绝,舌淡苔薄白,血压180/110毫米汞柱。此属阴盛格阳,拟四逆汤加味为治。 药用:熟附子9克 干姜6克 炙甘草6克 党参12克 龙骨15克 一剂。 病情危笃,嘱来日复诊。 二诊:手足已温,精神转佳,大汗已收,血压170/100毫米汞柱,仍心烦难寐。试投已效,上方加黄连3克进三剂。 三诊:诸证悉失,渐能入睡,血压140/90毫米汞柱。继服二仙汤(仙茅、仙灵脾、黄柏、知母、当归、巴戟天)15剂以善后。 例三 谢良礼治泄泻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80.4) 陈某某,女性,3岁,1973年6月12日就诊。腹痛腹泻,日解十余次,水样便,挟有完谷不化之食物残渣,每次约解300-500cc左右, 食欲减退,口唇干灼,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精神萎靡,四肢逆冷。体温38.5℃,神志清楚,嗜睡,面色晄白,口唇青灰而干,眼球凹陷 ,腹软如舟,腹壁弹力明显减弱,腹中肠鸣。脉沉细而微,指纹沉滞,舌质淡红,舌苔黄腻。中医辨证:阳虚泄泻。治则:温补中阳,健 脾燥湿。方拟四逆汤加味。 药用:明附片2克 炮干姜3克 炙甘草3克 焦白术6克 炒党参10克 炒山药6克 焦山楂10克 炒麦芽6克 伏龙肝20克 服药一剂,泄泻次数顿减,24小时内解大便一次,量少成糊状,呕吐消失,体温正常,精神转佳。按原方服二剂而痊。 【按语】 《伤寒论》原文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此统辖六经之总纲也。三阴证中,以少阴为主体。盖太阴多属缓证 ,较之少阴,轻且浅矣;厥阴证危殆凶险之极,九死一生者也。病至少阴,情势危急,生死攸关,然治之得法,肢冷转温,脉显或出者则 能化险为夷。四逆汤即为此等暴病急病而设,但重回阳救逆,与病之虚脱之宜于参附龙牡汤者,用意微有不同也。 附方一、 通脉四逆汤 (消阴回阳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 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 者。 【方论选萃】 清·王又原:仲景真武汤一方,于水中补火;四逆与通脉四逆二方,是于水中温土。二方用药无异,分两不同,主治又别。所以然者 ,前方脉沉为阳气不鼓,四逆为阳微不周,然真阳未尽亡也。君以炙草之甘温,温养微阳;臣以干姜、附子之辛温,通关节,走四肢。此 因内阳微而外寒甚,故制为阳气外达之剂。后方里寒外热,浑是肾中阴寒逼阳于外,故君以干姜,树帜中宫;臣以国老,主持中外;更以 附子,大壮元阳,共招外热,返之于内。盖此时生气已离,存亡俄顷,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何能疾呼外阳?故易以干姜,然必加甘草与 干姜等分者,恐丧亡之余,姜、附子之猛,不能安养夫元气,所谓有制之师也。阳微于里,主以四逆;阳格于外,主以通脉。脉若内外俱 寒,则又为附子汤证,而非二方所主矣。其加减法内,面色赤者加葱,后人遂以葱白为通脉四逆,不知阳亡于外,更用葱以助其散,则气 从汗出,而阳无由内返也,岂不误耶?盖白通立名,因下利脉微,用葱白以通上下之阳;此里寒外热,用通脉以通内外之阳,故主方不用 葱也。宜详辨之(《古今名医方论》)。 清·王晋三:通脉四逆,少阴格阳,面赤,阳越欲亡,急用干姜、生附夺门而入,驱散阴霾,甘草监制姜、附烈性,留顿中宫,扶持 太和元气,籍葱白入营通脉,庶可迎阳内返。推仲景之心,只取其脉通阳返,了无余义矣。至于腹痛加芍药,呕加生姜,咽痛加桔梗,利 不止加人参,或涉太阴,或干阳明,或阴火僭上,或谷气不得,非格阳证中所必有者也,故仲景不列药品于主方之内,学者所当详审(《 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吴谦等:论中扶阳抑阴之剂,中寒阳微不能外达,主以四逆。中外俱寒,阳气虚甚,主以附子。阴盛于下,格阳于上,主以白通 。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主以通脉。是则可知四逆运行阳气者也,附子温补阳气者也,白通宣通上下之阳气者也,通脉通达内外之阳气者 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近代·张山雷:其面赤者,是为戴阳,乃阴阳之气,格拒不入,故又称格阳。加葱茎之辛散者,以通调气机,则姜、附善守者,亦藉 其气而周流不滞,腹痛是阳气散漫,故加芍药以涵敛之。此为藏阴之耗散,故以阴药同类相求,恢复真气,非以芍药治中下之寒……咽痛 亦是格阳于上,阴阳二气,不相融洽,桔梗苦泄宣通。藉以调和阴阳扦格,乃开泄府藏之格拒,以沟通阴阳于里者,正与葱茎疏达肺络之 格拒,以沟通阴阳于表者,各尽其妙。故面赤咽痛,同是格阳,而一表一里,病情不同,则引导之药,亦复大异……利止而脉仍不出,是 大泄之后,阴液耗竭,府藏干枯……,故脉络空虚,不能自起,此非人参之大力能补五脏真阴者,不能充血液而复脉,非以其阳尤未回, 而以人参作回阳计……陈修园谓仲景诸方,凡用人参,皆在汗既下之后,唯其阴液已伤,故用参以滋津液。参是阴药,并非阳药云云,是 深得古人真旨着。奈何自明以来,群谓人参能回阳气于无何有之耶。果尔,则古人四逆正方,何以反无人参耶(《中风斠诠》)。 【近代验证】 例一 许云离治少阴格阳症(选自《中医杂志》2:14 1962) 某女,5岁,门诊号0104。于1960年5月7日因发热14天不退就诊。 患儿于4月24日下午开始发烧,阵发性腹痛,不泻,不呕吐。经西医检查,心肺正常,腹稍胀,无压痛。体温38.5℃。注射百乃定、青 霉素,并服合霉素,但发热丝毫未退。5月5日,经某中医治疗,诊为“风温”,投银翘散一剂,热反加重。检查脉浮大无根,沉取即散, 舌苔淡白,边缘微红,体温40.4℃。 初步诊断为类似风温外,根据舌象、脉象辨证,尚考虑有少阴格阳症的可能,但因证据未备,暂予轻剂柴葛解肌汤观察。 次日复诊:患儿额上微汗,但热仍不退,脉象、体温如前,其烧不灼手。面色晄白,口渴索饮,但仅服一两口即止。身重睡眠,但不 偃卧,且身蜷而缩。据此证,认为风温的成分少而少阴格阳的成分多。乃停药视察一天。 5月9日复诊,除上述病情外,又诊得下肢厥冷。虽能睡眠,但一叫即醒,并无神昏,此符合于少阴病A阻欲寐,综合两日的症候分析, 确诊为少阴格阳症。法宜温中回阳,方用通脉四逆汤加减之。 干姜2.4克 附子15克 桂枝0.9克 黄芩0.9克 甘草1.5克,开水煎,冷服。 5月10日复诊,其母代述,“服药后,天不明即索食,食后精神好转,发烧减轻,腹亦不痛。”检查:脉缓不浮,舌苔淡白,舌质转红 ,体温38℃。仍按前方再服一剂,药后半夜发冷发热,额上,胸上出微汗,后安睡至11日晨,热退身凉而痊愈。 例二 李松贤治少阴咽痛失音案(选自《浙江中医药》11:423,1979) 周某某,女,42岁,1960年7月21日就诊。 四天前突然声音嘶哑,伴有咽痛、畏寒等症,经用抗生素及银、翘、蒡、薄荷等治疗,病情加剧。观音哑,喉痒,微痛,是似有物哽 阻不适。言语低微,历寒畏风,自汗出,无咳嗽。脉沉细微迟,舌淡白。检查体温正常,外顾无肿胀,咽微红不肿,痛不甚,两侧无单、 双蛾发现。 证属少阴寒邪遏伏咽痰,宜温经散寒,方用通脉四逆汤加味。 附子 甘草 蝉衣各3克 干姜4克 桔梗4.5克 半夏5克 一剂后,清症减,音调扬。原方加白芍6克,二剂后发音正常,追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 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方。四逆汤方中,干姜一两半,通脉四逆汤则用三两,只此为异耳。程师门雪疑其方必有葱白一味,方与方名 相符,可谓别具慧眼。其谓:“原方干姜一两半,通脉四逆汤则用三两,只此为异,其余均同,然则何必另立此一方名哉。况四逆汤下, 原注有“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之句,是岂全雷同耶。意者即名通脉,必有葱白一味,方中适遗佚耳。至后附加减之面赤者, 加茎九茎……惟白通原方只用葱白四茎,此乃云九茎,何其多耶,想必原有葱白四茎,加减例中再增其数,合为九茎耳。以此推之可证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