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清暑化湿法 苍术白虎汤 (辛寒清暑,辛温燥湿法)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苍术五钱 石膏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二盏,煎一盏服。 【主治】治湿温病两胫逆冷,胸腹满,身疼重,发热汗多,谵语苦渴,渴不多饮,脉沉细而数者。 【方论选粹】 清·叶天士:知母气味苦寒,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石膏气味辛寒,入手太阴足阳明;苍术气味苦辛温,入足太阴; 粳米气味甘平,入手足太阴。此治暑湿相搏而为湿温病者,以苦寒辛寒之药清其暑;以辛温雄烈之药燥其湿;而以甘平之药缓其中,则贼 邪正邪皆却,正自安矣(《景岳发挥》)。 清·薛生白:热渴自汗,阳明之热也;胸痞身重,太阴之湿兼见矣。脉洪大而长,知湿热滞于阳明之经,故用苍术加白虎汤以清热散 湿,然乃热多湿少之候(《温热经纬》)。 清·王旭高:方中甘草佐苍术,知母佐石膏,刚柔相济,用以燥湿清热,不伤脏腑之正气。前白虎加桂枝汤,治寒化为热,乃太阳阳 明同治之方;此苍术加白虎汤,治湿化为热,乃太阴阳明同治之方。虽一味之转旋,其义各有微妙(《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吴仪洛:先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名湿温。其证胫冷腹满,头痛身痛多汗,渴而谵语。东垣曰:“动而伤暑,火热伤气,辛苦 之人多得气,宜人参加白虎汤;静而伤暑,湿胜身重,安乐之人多得之,宜苍术白虎汤(《成方切用》)。 【近代验证】 例一 叶鉴清治伏暑案(选自《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病者:顾左,年三十余,嘉定人,寄寓庆祥里。 病名:伏暑。 原因:痰火体质,新凉引动伏暑。 候:病经五日,得畅汗后,形寒虽和,热势反灼,身重,渴喜凉饮,口甜腻,脘闷头重,便闭溺赤。 诊断:脉滑大教,舌尖糙,中根灰腻垢厚,体丰痰多,向来湿热亦盛,挟伏邪垢滞,充斥阳明,已有化火之渐,病情险重,防昏陷变 端 疗法:是病暑湿痰食并重,将欲化火,故用苍术白虎,两清湿热为君,再以枳实、槟榔、元明粉、蒌、贝、莱菔,导滞化痰,峻通大 便为臣,郁金开结,佩兰化浊为佐,通草轻扬,荷梗清暑为使。 处方:泗安苍术三钱 肥知母三钱 花槟榔钱半 象贝母四钱 佩兰叶钱半 生石膏八钱(研细) 元明粉钱半(同打) 瓜萎仁四 钱 小枳实钱半 莱菔子三钱 广郁金钱半 鲜荷梗一尺 通草一钱 次诊:大便连通,先结后溏,舌苔较化,脘间灼热稍和,尚渴饮口甜,汗多头面,脉大较平,滑数依然,垢滞虽得下达,而肠胃之湿 热痰火尚甚,仍防内传昏陷变端,治再清化。 次方:生石膏八钱(研细) 生枳实钱半 瓜蒌仁四钱 焦山栀三钱 淡黄芩钱半 广郁金钱半 佩兰叶钱半 生莱菔子三钱 生米 仁五钱 象贝母四钱 陈皮钱半 生竹茹叶各钱半 三诊:热势大衰,大便又行,粘溏颇多,烦闷渴饮,身重头重等症,亦悉退三舍,脉来六部一律滑数,尚汗多头面,舌黄根微腻,口 淡苦不甜,溺短色赤,伏邪痰火均从大便下达,最为美事,惟体丰痰盛,防其余邪复炽。 三方:生石膏六钱(研细) 焦山栀三钱 冬瓜子五钱 广郁金钱半 淡黄芩钱半 象贝母四钱 生米仁五钱 鲜竹茹叶各钱半 飞 滑石四钱(包煎) 活水芦根一两(去节) 通草一钱 鲜地栗四枚(切) 此方服一剂,病又轻减,因申地屋小天热,诸多不便,即回家请医调治,经月余又来寓门诊调理。 例二 王子达治湿温案(选自《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病者:陈华章,年二十二岁,人长而瘦,住省内西顺城街 病名:湿温。 原因:素喜饮酒,去冬新婚,入春无雨燥甚,二月底偶感咳嗽,头晕口干,而不思饮食,耳鸣无精神。初延刘子初诊治,谓为风温, 主以银翘散全方加藁本、白芷,一剂未效。 症候:前症悉在,而加身重,午后即热,天明微汗则退,热时口渴,心烦嗳气,合目则谵语数句,下利不爽,小便短赤,嘿嘿不语, 舌苔灰白而腻,耳已聋。 诊断:左手浮滑而大,重接则微,右寸独洪,关尺模糊不清,脉症并参,此温症夹湿,已入阳明。阳明为成温之薮,信然 疗法:速清阳明之热,透其伏火,消其顽痰,淡渗其湿,期其外达,虑其内陷,少迟则津液再伤,酿成昏不识人,种种危险,更难言 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