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泻白散

 学中医书馆 2015-01-04

泻白散

  (泻肺清热法)

  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两  甘草炙,一钱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主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方论选萃】

  明·吴昆:肺火为患,喘满气息者,此方主之。肺苦气上逆,故喘满;上焦有火,故气急,此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

而辛,甘能固元气之不足,辛能泻肺气之有余;佐以地骨之泻肾者,实则泻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虚则补其母也。此云虚实者,正

气虚而邪气实也。又回:地骨皮之轻,可使入肺,生甘草之平,可使泻气,故名以泻白(《医方考》)。

  清·季楚重:《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而治节不行,壅甚为喘满肿嗽。泻白者,正金之令

,驱气之逆,非劫金而泻之也,法使金清则气肃。桑根白皮,禀西方燥金之气,甘辛能入肺而泻气之有余;地骨皮凉平,调不足之阴,能

清阴中之火,滋肾子以清母;甘草益土和中,且生能泻火,补母土以食子,泻补交致,金元自正;于以佐桑皮而行造气之愤郁,鲜不达矣

,较之黄芩、知母,苦寒伤胃者远矣。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有三:伤寒邪热侮肺,用白虎汤除烦,此治其标;内症虚火烁阴,用生脉散

益阴,此治其本;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之不及也(《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讱庵:此手太阴药也。桑白皮甘益元气之不足,辛泻肺气之有余,除痰止嗽;地骨皮寒泻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肾之虚热,凉血

退蒸;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补胃,并能泻热从小便出。肺主西方,故曰泻白(《医方集解》)。

  清·王晋三: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泻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

而无伤于娇脏。《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然肺虚气逆,又非大苦大寒如芩、连、栀、柏辈所宜,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

,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甘草、粳米,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端。 成方便读》:夫肺为娇脏而属金,主皮毛,其性以下行为顺,

上行为逆。一受人逼,则皮肤蒸热,喘嗽气急之证见矣,治此者,皆宜清之降之,使复其清肃之令。桑白皮皮可行皮,白能归肺,其甘寒

之性,能入肺而清热,固不待言,而根者入上最深,能清而复降。地骨皮深入黄泉,无所底止,其甘淡而寒之性,能泻肺中之伏火,又能

入肝肾,凉血退蒸。可知二皮之用,皆在降肺气,降则火自除也。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养胃。泻中兼补,寓补于宣,虽清肺而仍

固本耳(《绛雪园古方选注》)。

  【近代验证】

  例一  治肺结核,盗汗案(选自《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1)

  杨某某,男,26岁,工人。1979年3月11日就诊。患浸润性肺结核,盗汗长期不愈,虽用抗痨药物,但每夜汗出均浸湿枕褥。由于长期

汗出过多,耗伤津液,故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身体消瘦,颧红,舌质红绛,脉细数。即用桑白皮、地骨皮各30克,生甘草10克,浮小麦

50克,水煎服。共服八剂,盗汗即止。

  例二  治寻麻疹案(选自《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1)

  王某某,女,49岁,职1977年7月14日就诊。患寻麻疹六年余,时发时止,累经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不佳。患者为病所苦,急躁心烦,

夜难入睡。曾于1973年赴省医院诊断为:顽固性寻麻疹,经治疗后已愈。半年后因迁居新房,室内尚潮湿,数月后复发。瘙痒难忍,搔之

随手增大,尤以四肢为重。遇热加剧,得冷稍减,冬轻夏重,反复两年多,延至1977年夏,皮疹遍及全身,唇厚如肿,触摸疹块处有灼热

感,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余即以风热挟湿论治,拟用桑皮、地骨皮各30克,甘草、苦参各10克,蝉衣20克捣碎,水煎服。相继服用

十二剂而疹消。为巩固疗效,将前方碾为细末,每次6克,一日二次,连服两月,至今七年未发。

  【按语】

  肺为清虚之所,位居最高,又为娇脏,畏寒怕热,肺受热灼,则为咳逆喘满。方中桑白皮味甘性寒,入手太阴气分,泻肺火,降肺气

,祛痰嗽,以之为君;地骨皮味淡性寒,入手太阴血分,降肺中伏火,用以为臣;甘草粳米,调护胃气,甘守津还。此方性味平和,气血

同治,治小儿稚嫩之体,最为相宜焉。沈氏于此方加黄芩一味,名黄芩泻白散,以增其清热泻火之药力,咳嗽痰出黄稠者宜之。

  附方一

  黄芩泻白散

  (清热泻火法)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两  甘草炙,一钱  黄芩

  【主治】肺热咳嗽,痰出黄稠。

  附方二

  加减泻白散

  (清泄肺热法)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知母五钱  陈皮五钱  地骨皮五钱  桔梗五钱  青皮三钱  桑白皮一两  甘草三钱  黄芩三钱

  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主治】胸膈不利,烦热口干,时时咳嗽。

  【方论选萃】

  近代·冉先德:烦热口干,说明肺有热,属热症、炎症,所以在用地骨皮、桑白皮治咳和用桔梗、知母化痰的基础上,添加消炎药黄

芩,这是在治气管炎的药物组合方面的一大进步,提示“治病必求其本”,止咳、祛痰、平喘等针对症状的治疗固很重要,但其本在于“

炎症”,如重点消炎,炎消则症状自去,则中辨证原则,在于读者心领神会,灵活掌握(《历代名医良方注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