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智度论 白话译(第二册20)

 办公用品专卖店 2015-01-04
 大智度论 白话译(第二册20)
                        第二册卷21-卷40 
         卷第二十八 释初品中  六神通等   
  

    问道人

摘自中国佛教印经网

 
 

普华言:尔!一切凡夫皆是禅定。舍利弗言:以何等禅定故,一切凡夫皆是?普华言:以不坏法性三昧故,一切凡夫皆是禅定。

(普华说:是的!一切凡夫都是在禅定中。舍利弗说:因何等禅定,一切凡夫都是在禅定中?普华说:因不坏法性三昧,一切凡夫都是在禅定中。”)

舍利弗言:若尔者,凡夫、圣人无有差别!普华言:我亦不欲令凡夫、圣人有差别。何以故?诸圣人无有灭法,凡夫人亦无生法,是二皆不出法性等相。

舍利弗说:如果是那样的话,凡夫、圣人没有差别!普华说:也不想使凡夫、圣人有差别。为什么?一切圣人没有灭法,凡夫人也没有生法,这二种都不出法性等相。”)

舍利弗言:善男子,何等是法性等相?答言:耆年得道时所知见者是。又问:生圣法耶?”“不也。”“灭凡夫法耶?”“不也。”“得圣法耶?”“不也。”“见知凡夫人法耶?”“不也。”“耆年以何知见故得圣道?

舍利弗说:善男子,何等是法性等相?答:耆年得道时所知见的是。又问:生圣法吗?”“不生。”“灭凡夫法吗?”“不灭。”“得圣法吗?”“不得。”“见知凡夫人法吗?”“不见。”“耆年因何知见而得圣道?”)

舍利弗言:凡夫人如,比丘得解脱如,比丘入无余涅槃如,是如一如如无别。普华言:舍利弗,是名法性相如,不坏如,用是如,当知一切法皆如!

舍利弗说:凡夫人如,比丘得解脱如,比丘入无余涅槃如,这些如是一如,如没有区别。普华说:舍利弗,这叫法性相如,不坏如,用此如,当知一切法都如!”)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大火聚,无物不烧,是诸上人所说亦如是,一切法皆入法性!又如毗摩罗诘经中说,舍利弗等诸声闻皆自说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各各自说昔为毗摩罗诘所呵。如是等处处经中,说菩萨智慧胜于声闻、辟支佛。

舍利弗告诉佛说:世尊,譬如大火聚,无物不烧,这些上人所说也是这样,一切法都入法性!又如毗摩罗诘经中说,舍利弗等众声闻都自说:我不堪任到他那里问侯疾病的情况。各各自说以前被毗摩罗诘所呵责。象这样等处处经中,说菩萨智慧胜于声闻、辟支佛。)

问曰:何因缘故,菩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

(问:为什么,菩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

答曰:如一本生经中说:菩萨智慧,于无量阿僧祇劫已来,合集众智;于无量劫中无苦不行,无难不为:为求法故,赴火投岩,受剥皮苦,出骨为笔,以血为墨,以皮为纸,书写经法;如是等为法故,受无量苦。

(答:如一本生经中说:菩萨智慧,从无量阿僧祇劫已来,合集众智;在无量劫中无苦不行,无难不为:为了求法,赴火投岩,受剥皮苦,出骨为笔,以血为墨,以皮为纸,书写经法;象这样等为了法,受无量苦。)

以智慧故,世世供养其师,视之如佛;一切所有经书,悉皆诵读、解说;于无量阿僧祇劫,常思惟筹量,寻求诸法好丑、深浅、善不善、漏不漏、常不常、有无等,思惟分别问难。为智慧故,供养诸佛及菩萨、声闻,听法问难,信受、正忆念、如法行。

(因为智慧,世世供养他们的老师,视老师如佛;一切所有经书,全都能诵读、解说;在无量阿僧祇劫,常思惟筹量,寻求一切法的好丑、深浅、善不善、漏不漏、常不常、有无等,思惟分别问难。为了智慧,供养众佛及菩萨、声闻,听法问难,信受、正忆念、如法行。)

如是智慧因缘具足故,云何不胜阿罗汉、辟支佛?

(因像这样的智慧因缘具足,为何不胜阿罗汉、辟支佛?)

复次,菩萨智慧,五波罗蜜佐助庄严,有方便力,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故,不为邪见所妨。住十地中故,智慧势力深大,大因故胜于声闻、辟支佛。以大因故,小者自坏;阿罗汉、辟支佛无是事!以是故言:欲胜声闻、辟支佛智慧,当学般若波罗蜜。

(又,菩萨的智慧,用五波罗蜜佐助庄严,有方便力,对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心,不为邪见所妨碍。因住十地中,智慧势力深大,大因而胜于声闻、辟支佛。因为大因,小的自坏;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这些事!所以说:欲胜声闻、辟支佛智慧,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欲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陀罗尼,如赞菩萨品中说。门者,得陀罗尼方便诸法是,如三三昧名解脱门。何者是方便?若人欲得所闻皆持,应当一心忆念,令念增长;先当作意于相似事,系心令知所不见事;如周利槃陀迦系心拭革屣物中,令忆禅定,除心垢法。

(【论】陀罗尼,如赞菩萨品中说。门是各种得陀罗尼的方便法,如三三昧名解脱门。什么是方便?如果人欲得到所听到的都能忆持不忘,应当一心忆念,使念增长;先当作意于相似事,系心使知所不见的事;如周利槃陀迦系心拭革屣物中,使他忆禅定,除心垢法。)

如是初学闻持陀邻尼,三闻能得;心根转利,再闻能得;成者一闻能得、得而不忘,是为闻持陀邻尼初方便。或时菩萨入禅定中,得不忘解脱;不忘解脱力故,一切语言说法,乃至一句一字,皆能不忘,是为第二方便。或时神咒力故,得闻持陀邻尼。或时先世行业因缘,受生所闻,皆持不忘。如是等名闻持陀罗尼门。

(像这样是初学闻持陀罗尼,听三次能得;心根转利,听两次能得;修成的人听一次能得、得而不忘,这是闻持陀罗尼初方便。或有时菩萨入禅定中,得不忘解脱;因不忘解脱力,一切语言说法,乃至一句一字,都能不忘,这是第二方便。或有时因神咒的势力,得闻持陀罗尼。或有时因先世行业因缘,受生所闻,都持不忘。象这样等叫闻持陀罗尼门。)

复次,菩萨闻一切音声语言,分别本末,观其实相;知音声语言念念生灭,音声已灭,而众生忆念取相,念是已灭之语,作是念言,是人骂我而生瞋恚;称赞亦如是。

(又,菩萨听到一切音声语言,分别本末,观其实相;知音声语言念念生灭,音声已灭,而众生忆念取相,念这些已灭的语,起这样的念头说,此人骂我而生瞋恚;称赞也是这样。)

是菩萨能如是观众生,虽复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知音声生灭如响相,又如鼓声,无有作者;若无作者,是无住处,毕竟空故,但诳愚夫之耳!是名入音声陀罗尼。

(此菩萨能这样观众生,虽然百千劫被骂詈,不生瞋心;如果百千劫被称赞,也不欢喜。知音声生灭如响相,又如鼓声,没有作的人;如果没有作的人,就没有住处,因毕竟空,但诳愚夫的耳朵!这叫入音声陀罗尼。)

复次,有陀罗尼,以是四十二字,摄一切语言名字。何者是四十二字?阿罗波遮那等;阿提(此言初)阿耨波柰(此言不生)。行陀罗尼菩萨闻是阿字,即时入一切法初不生。如是等字,字随所闻,皆入一切诸法实相中。是名字入门陀罗尼,如摩诃衍品中说诸字门。

(又,有陀罗尼,用这四十二字,包含一切语言名字。是那四十二字?阿罗波遮那等;阿提(此言初)阿耨波柰(此言不生)。行陀罗尼菩萨闻此阿字,即时入一切法初不生。象这样等字,随所闻字,都入一切法实相中。此名字入门陀罗尼,如大乘品中说的各种字门。)

复次,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

(又,菩萨得这一切三世无碍明等各种三昧,在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象这样等和合,称为五百陀罗尼门,这是菩萨善法功德藏。)

如是名为陀罗尼门。诸三昧门者,三昧有二种:声闻法中三昧,摩诃衍法中三昧。声闻法中三昧者,所谓三三昧。

(象这样称为陀罗尼门。各种三昧门:三昧有二种:声闻法中三昧,大乘法中三昧。声闻法中三昧,所谓三三昧。)

复次,三三昧: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复有三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复有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诸三昧。  

(又,三三昧: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又有三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又有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这叫众三昧。)

复次,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十地中定,名为三昧。

(又,一切禅定也叫定,也叫三昧;四禅也叫禅,也叫定,也叫三昧;除四禅,各种其他的定也叫定,也叫三昧,不称为禅。十地中的定,称为三昧。)

有人言:欲界地亦有三昧。何以故?欲界中有二十二道品故,知有三昧;若无三昧,不应得是深妙功德。

(有人说:欲界地也有三昧。为什么?因为欲界中有二十二道品,知道有三昧;如果没有三昧,不应得此深妙功德。

复次,千问中亦有是问:四圣种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不系?  

又,千问中也有此问:四圣种几种欲界系,几种色界系,几种无色界系,几种不系?)

答曰:一切当分别:四圣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亦如是。以是义故,当知欲界有三昧;若散乱心,云何得此上妙法?以是故,是三昧在十一地中。如是等诸三昧,阿毗昙中广分别。

(答:一切应当加以分别:四圣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也是这样。由于这个义理,当知欲界有三昧;如果散乱心,如何得此上妙法?所以,此三昧在十一地中。象这样等各种三昧,阿毗昙中广分别。)

摩诃衍三昧者,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颦呻等,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如有三昧,名无量净,菩萨得是三昧者,能示现一切清净身。

(大乘三昧: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颦呻等,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如有三昧,名无量净,菩萨得这三昧,能示现一切清净身。)

有三昧名威相,菩萨得是三昧,能夺日月威德。有三昧名焰山,菩萨得是三昧,夺诸释梵威德。有三昧,名出尘,菩萨得是三昧,灭一切大众三毒。有三昧名无碍光,菩萨得是三昧,能照一切佛国。

(有三昧名威相,菩萨得这三昧,能夺日月威德。有三昧名焰山,菩萨得这三昧,夺众释梵威德。有三昧,名出尘,菩萨得这三昧,灭一切大众三毒。有三昧名无碍光,菩萨得这三昧,能照一切佛国。)

有三昧名不忘一切法,菩萨得是三昧,一切诸佛所说法皆能忆持,复为他人讲说佛语。有三昧名声如雷音,菩萨得是三昧,能以梵声满十方佛国。有三昧名能娱乐一切众生,菩萨得是三昧,能令一切深心欢喜。

(有三昧名不忘一切法,菩萨得这三昧,一切佛所说法都能忆持,还能为他人讲说佛语。有三昧名声如雷音,菩萨得这三昧,能用梵声满十方佛国。有三昧名能娱乐一切众生,菩萨得这三昧,能使一切深心欢喜。)

有三昧名喜见无厌,菩萨得是三昧,一切众生见闻喜乐,无有厌足。有三昧名功德报不可思议一缘中乐,菩萨得是三昧,成就一切神通。有三昧名知一切音声语言,菩萨得是三昧,能说一切音声语言,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于一切字中说一字。

(有三昧叫喜见无厌,菩萨得这三昧,一切众生见闻喜乐,无有厌足。有三昧名功德报不可思议一缘中乐,菩萨得这三昧,成就一切神通。有三昧名知一切音声语言,菩萨得这三昧,能说一切音声语言,在一字中说一切字,在一切字中说一字。)

有三昧名集一切福德业果报生,菩萨得是三昧,常默然入禅定,而能令一切众生闻佛法众,闻声闻、辟支佛、六波罗蜜之声,而是菩萨实无一言。

(有三昧名集一切福德业果报生,菩萨得这三昧,常默然入禅定,而能使一切众生闻佛法众,闻声闻、辟支佛、六波罗蜜之声,而此菩萨实际上没有说一句话。)

有三昧名出高一切陀罗尼王,菩萨得是三昧,得入无量无边诸陀罗尼。有三昧名一切乐说,菩萨得是三昧,乐说一切字、一切音声、语言、譬喻、因缘。如是等无量力势三昧。  

(有三昧名出高一切陀罗尼王,菩萨得这三昧,得入无量无边众陀罗尼。有三昧名一切乐说,菩萨得这三昧,乐说一切字、一切音声、语言、譬喻、因缘。象这样等无量力势三昧。)

问曰:是三昧即是三昧门不?  

(问:这些三昧即是三昧门不?)

答曰:三昧即是三昧门。  

(答:三昧即是三昧门。)

问曰:若尔者,何以不但说三昧,而复说三昧门?  

(问:如果是那样的话,为什么不但说三昧,而又说三昧门?)

答曰:佛诸三昧无量无数,如虚空无边,菩萨云何尽得?菩萨闻是,心则退没。以是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中,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余蜂尽摄。  

(答:佛的一切三昧无量无数,如虚空无边,菩萨如何都得?菩萨听到这个说法,心就退没。所以佛说三昧门,入一门中,摄取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都得;也如得蜜蜂王,剩下的峰都收取了。)

复次,展转为门:如持戒清净,一心精进,初夜后夜,勤修思惟,离五欲乐,系心一处,行是方便,得是三昧,是名三昧门。

(又,展转为门:如持戒清净,一心精进,初夜后夜,勤修思惟,离五欲乐,系心一处,行此方便,得此三昧,这叫三昧门。

复次,欲界系三昧,未到地三昧门;未到地三昧,是初禅门;初禅及二禅边地三昧,是二禅三昧门;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三昧,亦如是。

(又,欲界系三昧,未到地三昧门;未到地三昧,是初禅门;初禅及二禅边地三昧,是二禅三昧门;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三昧,也是这样。)

暖法定是顶法三昧门,顶法是忍法三昧门,忍法是世间第一法三昧门,世间第一法是苦法忍三昧门,苦法忍乃至金刚三昧门。略说一切三昧有三相:入、住、出相。

(暖法定是顶法三昧门,顶法是忍法三昧门,忍法是世间第一法三昧门,世间第一法是苦法忍三昧门,苦法忍乃至金刚三昧门。略说一切三昧有三相:入、住、出相。

是出相、入相,名为门;住相,是三昧体。如是等法,是声闻法中三昧门。摩诃衍法中三昧门,如禅波罗蜜义中诸三昧,分别广说。  

(此出相、入相,名为门;住相,是三昧体。象这样等法,是声闻法中三昧门。大乘法中三昧门,如禅波罗蜜义中各种三昧,分别广说。)

复次,尸罗波罗蜜是三昧门。何以故?三支是佛道,所谓戒支、定支、慧支。清净戒支是定支门,能生是定;定支能生慧支;是三支能断烦恼,能与涅槃。以是故,尸罗波罗蜜及智慧,三昧近门;余三波罗蜜,虽是门义,名远门。

(又,戒波罗蜜是三昧门。为什么?三支是佛道,所谓戒支、定支、慧支。清净戒支是定支门,能生此定;定支能生慧支;此三支能断烦恼,能给与涅槃。所以,戒波罗蜜及智慧,是三昧近门;其他的三波罗蜜,虽是门义,名远门。)

如布施因缘得福德,福德故所愿皆得,如所愿故心柔软;慈悲心故知畏罪念众生,观世间空无常故,摄心行忍辱,忍辱亦是三昧门。精进者,于五欲中制心除五盖,摄心不乱,心去则摄,不令驰散,是三昧门。

如布施因缘得福德,因为有福德而所愿都得,因如所愿而心柔软;因慈悲心知畏罪念众生,因观世间空无常,收心行忍辱,忍辱也是三昧门。精进的意思是,在五欲中制心除五盖,摄心不乱,心去就收,不使驰散,是三昧门。)

复次,初地,二地三昧门;如是展转乃至九地是十地三昧门,十地是无量诸佛三昧门。如是等名为诸三昧门。

(又,初地,二地三昧门;象这样展转乃至九地是十地三昧门,十地是无量众佛三昧门。象这样等名为众三昧门。)

问曰:陀罗尼门、三昧门,为同、为异?若同,何以重说?若异,有何义?  

(问:陀罗尼门、三昧门,是同、是异?如果同,为什么重说?如果异,有什么不同的义理?)

答曰:先以说三昧门、陀罗尼门异,今当更说: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陀罗尼亦是心相应,亦是心不相应。

(答:前面已说三昧门、陀罗尼门的不同,现在当再说:三昧但是心相应法啊,陀罗尼也是心相应,也是心不相应。)

问曰:云何知陀罗尼是心不相应?  

(问:如何知陀罗尼是心不相应?)

答曰:如人得闻持陀罗尼,虽心瞋恚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是三昧修行习久,后能成陀罗尼;如众生久习欲,便成其性。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能生陀罗尼。

(答:如人得闻持陀罗尼,虽心瞋恚也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是三昧修行习久后,能成陀罗尼;如众生久习欲,便成其性。这些三昧,和一切法实相智慧一起,能生陀罗尼。)

如坏瓶得火烧熟,能持水不失,亦能令人得渡河。禅定无智慧,亦如坏瓶;若得实相智慧,如坏瓶得火烧成熟,能持菩萨二世无量功德,菩萨亦因之而度得至佛。如是等三昧、陀罗尼种种差别。  

(如坏瓶得火烧熟,能持水不失,也能使人得渡河。禅定没有智慧,也如坏瓶;如果得实相智慧,如坏瓶得火烧成熟,能持菩萨二世无量功德,菩萨也因之而度得到佛。象这样等三昧、陀罗尼种种差别。)

问曰:声闻法中,何以无是陀罗尼名,但大乘中有? 

(问:声闻法中,为什么没有此陀罗尼名,但大乘中有?)

答曰:小法中无大,汝不应问;大法中无小者,则可问。如小家无金银,不应问也。  

(答:小法中无大,你不应该问;大法中无小的话,则可问。如小家无金银,不应问为什么啊。)

复次,声闻不大殷勤集诸功德,但以智慧求脱老病死苦;以是故,声闻人不用陀罗尼持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则足,不须瓶器持水;若供大众人民,则须瓶瓮持水。菩萨为一切众生故,须陀罗尼持诸功德。

(又,声闻不大殷勤集各种功德,但用智慧求脱老病死苦;所以,声闻人不用陀罗尼持各种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就足,不须瓶器持水;如果供大众人民,就须瓶瓮持水。菩萨为了一切众生,须陀罗尼持众功德。)

复次,声闻法中,多说诸法生灭无常相故。诸论议师言:诸法无常。若无常相,则不须陀罗尼。何以故?诸法无常相,则无所持;唯过去行业因缘不失。如未来果报,虽无必生;过去行因缘亦如是。

(又,声闻法中,因多说各种法生灭无常相。众论议师说:一切法无常。如果无常相,就不须陀罗尼。为什么?一切法无常相,就无所持;唯过去行业因缘不失。如未来果报,虽无必生;过去行因缘也是这样。)

摩诃衍法,生灭相不实,不生不灭相亦不实,诸观诸相皆灭,是为实。若持过去法则无咎,以持过去善法善根诸功德故,须陀罗尼,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

(大乘法里,生灭相不是实,不生不灭相也不是实,各种观各种相都灭了,这是实。如果持过去法就没有过失,因为持过去善法善根各种功德,须要陀罗尼,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

诸三昧不尔,或时易身则失。如是等种种分别陀罗尼、诸三昧。以是故言:欲得诸陀罗尼、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各种三昧不是那样,或有时换个身体就失去了。象这样等种种分别陀罗尼、各种三昧。所以说:欲得各种陀罗尼、各种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