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转载]解读意拳浑元桩歌诀

 秋声独赋 2015-01-04

    在上一篇博文中,记录了王芗斋先生描述浑元桩的歌诀。至今未见过有人在网上或教材、报刊杂志中写文章解释歌诀的内容,当然,可能存在这类文章,只是我没看到而已;也可能是大家觉得歌诀比较好理解,没必要进行解释。不管怎样,我结合自己对意拳的认识,牵强地对歌诀中关于技术的几句话进行解释,不当之处,望高明人士,进行指教。在此先行谢过。

1、歌诀中的“拳打三节”中的三节,解释如下:

对于人的整个身体而言: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

对于上半身而言: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对于胳膊而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对于手而言: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

对于腿部而言: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对于足而言:脚趾为梢节,脚掌为中节,脚踝为根节。

练习意拳时,先梢节、再中节、最后根节。

使用意拳时,先根节、再中节、最后梢节。

练习者应该掌握这个关键点。

2、歌诀中的“桩有三式”中的三式,解释如下:

桩有三式:低式、中式、高式。

1)低式为提抱桩,主要锻炼背部。

2)中式为浑元桩,主要锻炼腰部。

3)高式为撑托桩,主要锻炼腿部。

"提抱桩"和"浑元桩"在以前的博文中已经介绍过了,后面另写博文讲解"撑托桩"。

3、歌诀中的"三弓漫月"有两种理解:一种侧重于形,另一种侧重于意。

侧重于形:身体、臂部、腿部各形成一张弓,最后三弓合一,把箭(拳劲)射出去。也就是意拳强调的“形曲力直”。

侧重于意:周身撑拧,而富有弹性。

4、歌诀中的“四正端容”是指:头直、目正、神庄、声静。

5、歌诀中的“五字秘诀”是指:恭、慎、意、切、和。学习意拳,这五个字非常关键。谦逊而礼貌地待人;谨慎而警觉地对事(包括拳理和练法);以意念为主;意念应该切合实际,不要漫无边际;周身达到圆融与和谐。

6、歌诀中的“六面争力”。六面是指:前后、上下、左右六个方向。争力是意拳力量的核心。意拳发力就是六个方向上的力,瞬间一争。

7、歌诀中的“上柔下刚、上软下硬、上松下紧、上虚下实”,这几句话好理解。上下分出了阴阳,如同不倒翁。

8、歌诀最后的八句话,很好理解。但我对这八句话有自己的看法。或者,某种程度上,不完全赞同这八句话。暂时先不解读了,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